中职生道德培育的转换性思考

2021-11-30 11:16:39原园
魅力中国 2021年6期

原园

(福建理工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2)

中职教育虽然淡化了高科技技术诉求,但却更强调实践经验的积累沉淀,这种积累沉淀对于制造业显得尤为需要,而经验的积累沉淀要有强大的内在精神来支撑维持,而这就是道德培育的思考范畴。反观当前中职学校道德培育的现状:道德培育目标要求泛化、崇高化,很难融入到学生生活实践中、一些培育活动流于形式、缺少对内容的深度挖掘等等。这些要求我们需要对道德培育进行一些转换性思考。

一、道德培育内容的选择依据

当下,社会时代总的来看呈现出:欲望的合理化与满足的有限性;个性的释放张扬与意义的贫瘠虚无;游荡的多元相对于消解的规范权威;可贵精彩的生命与资本异化的生命。社会给个人的自由、自主的空间是越来越大,但是个体对其自身责任感知的空间却越来越小。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实践中道德培育更像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哲学,只能为少数人所向往。道德培育应该“主要关注的是建立一个普遍化的道德原则何规范体系,建立一种有效的社会义务和正义体系,而不是关注个人自我成圣成贤的精神追求。”[1]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高尚道德价值。只想强调的是:一味地拔高道德培育目标而忽视基本道德底线的达成只会反噬道德。在中职生的生活环境中,明显关注的是经济物质,最频繁面对的冲突是:利与理、义务与权利、个人与社会。要想对这样环境中的人发挥作用,道德良心更像是一种底线道德。

所以,中职生的道德培育更多的应该是:在生活中感知道德判断与评价,形成基本道德观点,注重道德思维训练,能在实现自己利益时考虑到他人。培育的总着眼点是:贴近学生需求与生活实际。培育的途径是:促进学生对个人的思考,逐步形成道德理性,推己及人,敬重社会道义。

二、道德培育内容的初步推敲

不少学生要不是没有处理好人情情感,就是缺少人情情感牵制。因此,对中职生道德培育的内容选择应侧重放在人情情感上。道德一般源于推己及人,在完成这一过程中自然发生着情感递推。对于个体来说,一般是从最亲近的人开始逐步推到众生,道德就存在于这一过程中。

我们从孝道谈起。整体上看,现在家庭结构、功能已经和传统上有很大的不同,孝道生态发生巨大变化。如果一味抱着传统孝道不放,则很难在生活中推广,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孝道存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想要进行创造性转化需要在父母、子女双方之间思考。这一思考可以简化为两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与可怜天下儿女志。在子女对父母的爱中要有责任感、义务感,在父母对子女的爱中要有尊重、理解。

异性关系。长久被压抑的性在社会转型期得到张扬。但,性如果没有爱来规范,那性只能是一种生理上的满足。现在,爱很重要。但,爱却难以寻觅。其实,爱很简单:当我们相爱时,我会把你看作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完全信任的伴侣。爱一般会导致婚姻,但,婚姻有时却是爱的坟墓。婚后的爱可能少了性的催化,多了责任与义务的维持。有时候,婚后的爱才是真正的爱:互相体贴、互相照顾、互相依赖。

朋友是除了亲人以外最为重要的一种关系。朋友关系是互相平等的,不平等就不是真正的朋友关系。朋友关系一般不涉及到道德,但是朋友关系的维系确需要道德良心。提起朋友就必然少不了“义气”。义气一词本身是中性的,但因为过多的犯罪团伙组织的形成与维系靠“义气”,使得它逐渐成为负性词义。两人之间互敬互助、相互帮衬的质朴情感,这无疑会让人热血沸腾、充满力量,但也容易让人在他人“溢美之词”带来的自我虚荣中迷失自我。传统社会中的阶级矛盾以及法律体系不健全等因素为江湖义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江湖义气承担了部分执法和社会救助的功能。反观当下,法治建设日益完善,江湖义气失去了存在的社会根基。作为公民,我们有必要在讲兄弟情义时多些法律和道德思维,多些换位思考。

再简单思考下诚信与忠恕。普通民众最普遍认可的含义:不说谎话,不作伪证,不许假诺言。虽然这一含义就简单几个字,但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我们经常会遇到诚信与亲情、诚信与机密、诚信与国家利益等选择。面对这些冲突时,我们该怎么办?诚信要求我们说真话,但我们没有必要也没义务对一切人说真话。我们只要做到我们不对人说假话,甚至不说话就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任何时候、地点对任何人都不说谎话。在一些危及人类生命等情况下,我们是可以说谎的①。处人之道的忠恕一般有很多种解释,它的核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程朱理学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忠。其实,恕人就已经很难得了,更不要说尽己为人了。就中职生而言,个人感觉还是要从恕人开始,逐步提高到尽己为人。无论是调试个人心态还是净化社会情绪,恕人总是显得更加急迫些。另外,从内容上看,那些“不欲”“不好”的东西已经比较明确,而那些好的东西却难以把握,与其把握不好把握的,还不如控制好那些不好的方面。有时,即使我们知晓“不欲”,但还是很难“勿施”,这时更需要有法律意识来兜底。

三、结语

道德培育应注重道德内容、目标的普遍化,在普遍化中引出义务。道德会涉及到主体及对象,要想从普遍化中引出义务,就必须从主体及对象方面对某些要求、想法进行分析。道德内容与目标的普遍化可以有效促进人们对道德思考,引起对道德义务的敬重之心。尽了义务,我们会心安理得。反之,会心中有愧。故,与其一味地讲高大上,不如把一些基本义务做实,由此走向崇高,这样会更有利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制度建设、做好德育道德的持久性建设。道德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形成并持续长久。制度一旦出了问题,道德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只有得到制度的有效保障,我们的道德良心才能在理性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备注:

①此种情形下,说谎是万不得已的,必须有充足理由,且会导致更多人或集体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