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毅
(徐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基本外科实验教学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4)
通过对现实情况和学术研究领域观察,我们能够发现研究者往往对高校廉政文化这一问题给予很高的关注度,也产生了许多的研究成果。可以说这一客观现实值得我们去审视,因为任何一项议题的确立往往需要立足于一定的热点和研究趋势至上。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整个学术界的研究动态相吻合,这是笔者选择这一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通过对相关领域已发表学术论著的研读,笔者发现很多高校廉政文化的观点和方法值得借鉴,但是由于学者自身研究方向限制和现实因素,该问题的研究尚有很多空白之处,但这恰恰为新的研究的提供了一定的方向和空间,这样学术研究才能够不断创新。笔者在捕捉该问题的研究新空间和新角度之时,选择了隐性思政育人这一角度。希望从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新的探索。需要强调的是笔者在探索中重点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全面的分析,这是本文在探索中的一个选择,这样才能够触及到问题的本质。
隐性思政教育其实是近年来学术界在显性思政观念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专业课程施行过程当中,教育者不时引入思政元素,选用非明显化的手段和方式,从而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潜移默化中思想受到一定的明显影响。在具体操作手段上表现为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确定的施教主体,也不需要明确的教育目的、计划和固定集中的活动场所。[1]
相对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讲,这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一定的优势。这种优势往往表现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还能够大大压缩其运行成本。并且受教育者往往对这种教育方式较为能够接受,并且起到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就是在高校校园内积极倡导师资队伍和各个岗位负责人能够进行自我约束、洁身自好、廉洁奉公,严守党的纪律,牢记党的精神。这种倡导更多侧重于思想方面,属于一种内在约束意识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2]
因此高校廉政文化建设需要依托思政工作的开展来进行,并且最后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高校党员形成一定的影响,往往这种影响更具有明显的作用。
从上面两方面,能够发现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具备较强的可能性。第一,隐性思政育人的源头的核心基础是在高校党员教师群体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好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升课程育人质量。因此,我们可以将反腐意识、自我约束意识的培养有效纳入到育人的过程之中。第二,隐性思政育人的目标是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可缺少地渗透国家反腐成就和反腐决心。第三,隐性思政育人是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要求、教书育人规律要求和大学生成长规律要求在课程教学中的融合体现,本质是对“三大规律”的深刻把握和遵循。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更能够有效推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实施。
高校党风廉政文化建设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因为反腐是这个时代大的趋势。高校是培养社会未来高尖端的地方,更需要净化风气。因此,推进高校党风廉政文化建设更是必要的。
当前高校师德建设急需加强,尤其需要强化师资在收受贿赂方面的自律性和自我约束能力。因为在当今高校校园内师生关系不正常很大一部分和教师廉洁不到位有着一定的关系,一些学生通过给予老师各种好处而达到自己某些不正常的目的,而一些高校老师也公然向学生索取各种好处。因此,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提高师德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而且课程思政建设又要紧跟党的主要工作,因此反腐倡廉往往与课程思政建设紧密相关。当前课程思政恰恰成为高校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从这个角度来看,推行高校廉政文化不但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急迫性。[3]
大学生隐性思政育人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部分,这一部分对于学生思想意识的铸就影响了非常大,而在大学生隐性思政教育中就包含了洁身自好、守底线、讲原则等等,可以说这些东西是和高校廉政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也体现在对大学生隐性思政的育人上。
通过上面两个方面的论述,我们能够发现隐性思政育人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且呈现出较强辩证性的关系,而且核心指向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总的来说,在隐性思政育人的视角下去审视,我们能够明确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推进性既有较强的可能性,又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因此,隐性思政育人对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