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晓雨
(辽宁省辽阳县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辽宁 辽阳 111200)
对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前提。只有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他们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特别是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兴趣决定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效率,这意味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进行教学改革。
首先,要体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按照《标准》的新要求,中职数学教学要精选课堂教学内容,构建数学学习基础,提供学生发展平台。数学教学既要考虑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数学知识的最基本需要,还要结合当前中职生的多元发展需求,满足学生继续教育所需的能力要求,兼顾学生在职业岗位和生活场景中运用数学逻辑思考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其次,要强化学习的过程性指导。中职数学教学创新要遵循中职数学教学规律,通过探究和创设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最后,要贯彻个性化原则,中职数学教学创新要结合中职学校的校情生情,把握中职人才的成长规律,回归中职数学的学科基础工具属性,发挥中职数学学科文化育人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升其数学素养。
中职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微视频设计导学案,提炼新课的知识点,并将其转化为更容易理解的微视频来进行预习指导。例如,教授空间几何体相关知识时的难点在于中职学生空间立体感比较差,很难理解三视图和直观图的含义。教师可以在微视频中展示不同空间几何体的三维立体图,如三棱锥的三视图,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几何体的不同平面图,利用直观的三维图像来培养中职学生的空间立体感。立体化的微视频更能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跟随微视频学习,结合视频中展示的三视图画法,练习三棱柱、棱台等空间几何体三视图的画法。数学教师要利用微课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感,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微课中要演示三视图作图方法,让学生掌握三维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为后续立体几何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中,教师是主导者,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问设计在引领学生能动地学习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应该说: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问设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内容和形式,包括提问与教学目的的一致性、提问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针对性、提问与学生心理特点的对应性、提问与学生接受能力的适合性。提出呈现一定的梯度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在教师不断的启发下能动学习、逐层推进。二是提问的时机。判定课堂教学提问是否有效,不仅要看提问的内容设计,也要看提问选择的时机。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应变力,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力求问题的出示时间恰到好处,避免提问过早,学生认知基础薄弱,造成欲速则不达;提问过迟,错过了学生的思维高潮,出现“马后炮”现象。
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课程内容和实际生活没有联系。这就会让学生产生“学会和学不会反正自己用不上”的消极心理思想。因此,想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能力,老师就一定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让学生知其然的同时知其所以然。例如,在教授“角的概念和推广”这节课程时,教师可以问:“都有哪些地方存在着角呢?”学生回答“屋子、桌子、窗户”等。之后,教师再问:“你们知道角的用途有哪些吗?它可以帮助建造师建造各种各样的房子、让装修人员快速完成地板、壁砖的安装等……如果大家想要从事这些行业,一定要学好这节课程啊!”这样结合实践的授课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是对“我”有用的。这样,学生不仅学习兴趣被提了起来,而且越学越有动力。
直观呈现策略是新知识讲授过程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策略,是指运用交互白板、几何画板等信息设备对原本知识进行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虚为实等处理,在优化概念理解、公式推导、图形变换、方法演示和原理验证等内容的教学上,效果显著[2]。直观呈现策略符合学生从空间感知到空间想象的认知发展过程,通过具体生动地呈现概念形成过程,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等现象准确还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抽象的认知难点。同时,该策略还能将测量和绘制的操作方法进行标准化呈现,形象客观呈现公式推导和图形变换过程,准确高效呈现操作过程和验证过程。因此,直观呈现策略对于降低思维难度和突破教学重难点具有重要作用,让学生在直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对概念的主动建构,从而实现认知发展从依托具体的生活经验到借助抽象的数学经验的转变
总之,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效率的提高不仅需要激发中职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要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中职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职生的未来发展和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从而促进中职生积极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