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静
(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第四小学,河北 承德 067000)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提升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各个学科的重要探究课题。通过近几年小学科学教学情况分析来看,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缺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忽略了课程创新。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师教授内容脱离实际生活,代入感不强,导致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兴趣逐渐丧失。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创新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十分有必要的。
近几年来,小学科学课程设计发生了数次变化,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原本小学科学课程开设年级范围为三到六年级改成现如今的一到六年级。这意味着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革新教学策略,找寻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方式。从长远分析来看,一年级就开设小学科学课程串联起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与义务教育阶段前的科学教育,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有促进作用。低年级所使用的科学教材内容较小,教材中涉及到的科学内容较少,如果按照课程安排来看只讲解教材内容完成教材中要求的科学活动还会有大量时间剩余。因此,教师要熟悉并了解教材内容,根据自己对课程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其他教师的意见适当延伸课程内容,让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尽可能的丰满。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涵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以及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其中技术与工程是后来增添的新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实时数据对课程内容进行校正和更新,力求让学生了解现阶段各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教师要以进阶学习的思想来持续小学科学的教学,要鼓励学生持续挖掘更深刻的内容,才能让学生收获成长和喜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离不开课程内容的适当延伸,这是学生的需求也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尽管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较为浅显易懂,但是仍有部分学生混淆概念。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对于内容的限制较为宽松,大部分教师都按照自己的思路和视野进行适当延伸。适当延伸课程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件好事,但是由于部分学校课程设置的问题,年级变动会导致任课教师的变化。学生通过一两个学期的学习好不容易适应了该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延伸方向,突然换了个全新的教师,这就意味着学生又需要花费时间与教师进行磨合改变自己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因此,教师在延伸课程内容时也要注意整合课程资源,让课程资源不至于太分散,通过确定课程资源的范围和方向让学生有迹可循,为学生后续的探究留有余地。首先,学生以有限的学习时间去面对近乎无限的科学内容,要求学生完全掌握是不切实际的。教师要构建以具体观念为核心的科学课程知识体系,在确立观念的同时要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确保学生能够适应满足更多的教学模式。另外,教师要对小学科学的学习制定相应的标准,要明确的界定哪些内容需要理解,哪些内容需要记忆。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整合课程资源的同时要优化教学活动设计,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中去。教师给出科学学习的标准,可以避免学生多走弯路,确保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整合课程资源和延伸课程内容一样,本质上都属于小学科学课程上的创新,只不过前者更注重资源的利用,而后者更注重资源的种类和数量。
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离不开实际生活,科学这门学科本身介绍的就是学生身边的科学技术领域。部分科学技术因为尚未成熟的原因可能还未大面积推广使用,但是人造通信卫星等科技成果不断取得突破也彰显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潜力。教师要根据课程教材上的实验设计与课程相关的实验引导学生走进学科的世界,只有亲身经历和体会才能体会科学的伟大与魅力。教师在课程设计环节设计的实验要尽可能生活化,实验材料和实验现象最好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学生在进行实验时会自然而然的感觉到熟悉,会产生一种探究下去的欲望和好奇心,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该科学实验的原理。例如教师可以使用“瓶子吃鸡蛋”的实验来吸引学生的目光,实验所选取的耗材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器具。而最终瓶子将鸡蛋吸入瓶中的那一瞬间,大部分学生呼吸加速开始思索实验的过程和实验原理。教师也可以提供学生一定的材料让学生重复刚才的实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在实验结束后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缓冲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和讨论,这样发散性思维才能展开。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这有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发育。通过神奇的科学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念,这些都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以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往往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占据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味地为学生讲解科学知识,这只会对学生解题能力与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训练,然而却无法帮助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伴随新课改的逐渐贯彻与落实,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要能够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地开展教学活动,自身担任的是主导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与帮助,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