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凤琳
(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18)
内蒙古二人台发展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它用“土”腔,唱“土”句,说“土”语,演“土”戏。二人台的唱词语言特色非常明显,其唱词以短句为主,唱与念结合,数板和串句等形式结合,字数整齐相对,合辙押韵,演唱起来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唱词中比喻,反复,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有利于唱词感情的表达,凸显民俗文学的魅力。
短句是指词语少,结构简单,形体较短的句子。二人台唱词中,整段唱词都以短句为主,合辙押韵。短句的作用在于一使得演唱朗朗上口,二使得唱词简明轻快,干脆有力,活泼自然,具有较强的口语色彩。比如唱词《二姑娘得病》唱词选段“今日里夸,明日里夸,适才介在家里,我面对菱花,自己个儿容貌好,自己个儿把自己个儿夸。柳叶儿眉,杏籽儿眼,樱桃小口,一点鲜。正行走,来得快,东庄不远走到来。”整个选段都是短句,灵活轻快,富有节奏感。
整句指结构、字数对称的几个句子,比如二人台《撑船》唱词“你看这阵风也顺顺的,浪也静静的,水也平平的,船也稳稳的,我慢慢撑哇”,其中“风也顺顺的,浪也静静的,水也平平的,船也稳稳的”结构统一,句式整齐,语气畅达,具有整齐美的特点。
修辞指利用语言文字在特定的情景下为达到某种表达目的而对语言进行修饰、渲染、再加工的一种语言技巧。[1]二人台是一种民间小戏,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演得就是百姓生活,唱得就是百姓心得。所以,二人台唱词语言之所以朴实自然,形象生动,不仅听起来悦耳,更具有文学欣赏价值,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唱词修辞方法的使用。
在二人台唱词中,本体经常是人,喻体多采用民间与百姓密切相关的事物,比如自然景观,劳动用具,生活用品等。而且唱词中的比喻通常是一段中出现多处比喻修辞,即连续修辞。内蒙古二人台唱词中有很多用于描写人物外貌时所用的比喻手法,比如“白生生的脸蛋娥眉牙,玉妹子赛如活菩萨”,“柳叶眉来弯正正,杏壳眼来欢灵灵”,“柳叶眉”“杏壳眼”“娥眉”“银牙”“樱桃小口”等都是隐喻,将女子外貌描述的活灵活现,细腻生动。
夸张的手法在二人台唱中也很常见。这种修辞方法将人物的感情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虽然不符合事实,但却能更加强化演唱者的感情。二人台唱词的夸张是贴近生活的夸张。将一些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情景进行夸大。《牧牛》中的牧童念白“我的腰眼子支着了,支开针尖粗的窟子,流得桶一般粗的血。是我一看吃了一惊,慌忙捡了个树叶子,就把它贴住了。”这里的夸张手法用得更是奇特,充满了魔幻色彩,让人浮想联翩。
二人台唱词中,演唱者往往用相同结构的句子进行演唱,一来可以配合音乐节拍,尤其是在数板或者念白中,富有节奏感。比如《打金钱》中,“提起个老天亲来它不亲,提起个老天最恼人,轻风细雨它不下,每天起来刮怪风;提起白地亲来它不亲,提起白地最恼人,五谷杂粮它不长,遍地长得大沙蓬;提起爹娘亲来他不亲,提起爹娘最恼人,一共生个七八个,偏偏就把小的亲。”这里连用三个“提起什么亲什么不亲”句式,表现出人们希望的和现实生活中的反差,由天到地再到人,层层递进,感情愈来愈强烈,同时在演唱过程中节奏也越来越快,表现出旧社会的落后和百姓的无助。
除了局部使用排比句式之外,二人台的许多剧目全篇都是铺排修辞构成。唱词内容往往按照时间顺序,数字顺序,空间顺序和序数顺序等来编排,以某种相同的句式结构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演唱。比如二人台《报花卷帘》唱词“正月里迎春花开人见人爱,二月里婆婆花开白头到老,三月里桃性花开满山山红……十二月腊梅花儿鲜又开”,这里就是采用时间顺序编排唱词,唱词按照月份的顺序从正月唱到十二月。除了按照月份外,节气,四季,五更等都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形成唱词序列。这样的修辞方法让唱词内容规律整齐,循序渐进地抒发主人公感情,让人读起来郎朗上口。
二人台唱词中经常出现重复某个词,句或者段的语言现象,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反复。反复修辞的作用在于通过重复而强调、突出此内容从而深化感情的目的。[2]比如在二人台历史戏《张生戏莺莺》中,多次出现连续反复这种修辞手法。“好一朵九莲花,好一朵九莲花,九莲开花接疙瘩。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满员的花儿赛不过它。好一座眉山,好一座眉山,上山容易下山难。”其中“好一朵九莲花”和“好一朵鲜花”在唱词中连续出现两次。
二人台唱词,语音历史特色突出,方言用词地域性明显,地道又形象,修辞手法丰富多彩,风格幽默诙谐,格律灵动富于变化,保持着民间文学特色。传统的二人台唱词不仅具有极高的演唱价值,而且因为其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富有文学欣赏价值。二人台的语言与故事情节、舞蹈技巧、音乐配器完美结合,塑造一个又一个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