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形式语言的表现认识

2021-11-30 11:16:39蒋冲
魅力中国 2021年6期

蒋冲

(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4)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不同的纹理变化,是表达人对设计物表面纹理特征的感受。应用于绘画中,肌理是物质材料与表现手法相结合的产物,在艺术实践中,依据审美取向和对物象特质的感受,利用不同的物质材料,不同的工具和表现技巧创造出的一种画面的组织结构与纹理。山水画中的皴法是依照不同山石的差异地质构造和树木表皮的差别形态,加以归纳总结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我认为这正是山石画法中的不同肌理构造。而在后期山水画中加入的笔墨,所寻求的晕化效果和厚重感等,也恰恰是对创造绘画肌理方法的转变。

一、中国山水画的肌理起源

(一)山水画的肌理萌发

最先的山水画是作为人物画中,补充画面背景出现的,后来才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虽肌理构造无处不在,但早期山水画并没有刻意地去加入,早期山水画的主要表现为形式为先用线条勾勒轮廓,然后通过敷色来丰富。是从人物画学来的。山水画到了盛唐时代更趋繁荣,金碧青绿山水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当属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他们继承和发展了隋代展子虔金碧青绿山水画的传统,用色更加典雅富丽,用笔则增加了皴笔笔法,使形体表现得更加饱满。这是开启了山水画肌理的大门,皴法语言。

(二)山水画肌理的发展

展子虔到李思训时期是皴法肌理的从无到有,伴随山水绘画的成长,五代时期,董源 荆浩的绘画作品中,则将皴法推向了成熟阶段,因董源生活在金陵一带,此地多山峦江泽,山势平缓,起伏连绵,且为土质。这类环境缔造了披麻皴的出现。而荆浩常年隐居太行山,则依据环境,画出了折带皴。皴法的发展,肌理的认识,代表着画家们对事物内在的二次认识与了解,通过特殊的手段,创造特殊的肌理来表达自己的绘画语言形式。

二、山水画内在肌理的变革与走向

(一)前后汇通:学古传承发展

以笔情墨趣为主的中唐山水画,仅用墨色来描绘山水始于王维。王维在皴法中加入笔墨,使得笔墨与之相结合,是皴法肌理与笔墨肌理的双重碰撞,从而开始了山水画肌理的下一个方程式。荆浩主要继承和发展了王维所开创的水墨山水画法使传统水墨画技法形式得以确立,有笔有墨,笔墨相济。关仝创造了独特的绘画风格,他的特点是巨石坚硬、厚实、凝重,山体、树木丰厚茂密,景象壮阔,关仝画树不用线勾,这种表现手法更具生命力。而树上常画些树枝枯梢,用笔方面则快捷纵放,下笔尖利。

(二)内外融合:借鉴西方绘画

刘海粟早年作品多为油画,后才以中国画为主,善写意山水及花鸟,运笔狂放,所画山水多用重墨泼彩,还喜好层层重涂、重重积染。陆俨少的画从生活中来,是一种概括与提炼,他以高超扎实的师古笔墨技艺为根基,加以革新的智慧手段,将山水画由传统引向现代。晚年的陆俨少思想并不保守,曾在西画家的指点下,运用过丙烯色。张大千的泼墨泼彩,李可染的红色意象山水,傅抱石的皴法等,他们注重于探究水墨效应的发展。

(三)现当代山水画中肌理的创造与运用

为了追求更多样式和更具冲击的画面效果,现当代山水画创作中,产生了多种技法。用以形成肌理,譬如在画面墨色浓湿时,选好局部进行撒盐,盐有吸水效果,可吸走部分墨、色,自然形成撒盐肌理。在画树干、岩石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揉纸法。这样在纸张上作画时能够通过改变绘画承载体的变化,来达到特殊的效果。还有胶矾,拓印,扎染法等等。不计其数的方法一方面体现了现代智慧以及多元化的氛围,另一方面则表达了现当代画家为革新创新中国画,使画面产生特殊的肌理效果。材料的变化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为了新的画面语言表现,创造新的血液来完成中国画的变革。

三、当代中国画形式语言的思考

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学方面的认识。它是用中国画所独有的材料工具,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发生着变化,在当今多元化文化的氛围中,中国艺术创作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对古代绘画成就中传统成分开始现代转化,其中包括为适应题材的表现采取的手段,将特殊材料和技术运用于创作,达到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等,在现代水墨画中最难表现的是现代视觉经验,这经验先于艺术的经验,所以需要特殊的手法去创造特殊的肌理效果去表达,去吸引观者,当然肌理的效果也并不是新奇险怪就好,而是通过视觉图像发人深思,予人启迪,用现代的方式,把握古代。

总结

对传统的质疑,思辨甚至背离与虔诚的信仰形成强大而紧张的合力,共同推动了中国画的现代进程。在当代国际文化版图之中,中国画已然向异质文化开放,自由多样的媒介和手法,植入传统元素或精神特质的创作,已超越笔墨技法和水墨媒介的限制。立足当下,应找到属于自己的绘画符号,精神层面对传统加以思考,对其解构,重构。表现自身对当下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获得具有时代的特色的画面语言。这才是艺术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