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秋元
(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湖南 郴州 417000)
高中化学这一学科以元素为核心,知识点呈现出明显的发散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面对繁杂的化学知识点,常常出现一边学习一边遗忘的现象,以至于学习效率低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借助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各级主题关系直观、清晰地表达出来,并逐渐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能够系统地梳理高中化学知识,清晰直观地展现重难点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为了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全面加强教学中的互动和交流,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以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比较低,课堂参与程度较低。据此,教师可充分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以关键词为中心,借助小组学习的形式,引导小组成员在学习中完成思维导图设计,并以小组为单位,将思维导图展示到黑板上。如此一来,不仅仅完成了思维导图的应用,也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活跃了课堂氛围,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在高中化学中有大量的实验信息。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很多教师都会为了节省教学时间,而单纯通过口头讲解或者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方式对实验形成认识。甚至有一部分教师会直接要求学生背诵书中的实验过程、实验现象,以及实验原理,导致学生对知识只能够形成基本理解的状态,自己的思维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对此,教师需要适当创新教学模式,调节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比例,将学生真正地引入到实验过程中,在亲身体验的前提下,开拓自己的思维,强化自己的动手能力。
在实验中,教师也应注意,实验教学开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动脑,而不是一味地按照实验流程进行操作。所以在正式引入实验活动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知识的认识,设计一个完整的实验思路。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明确问题的解读方向,实验的目标,实验的过程与实验结果的假设。在学生设计好后,教师可以予以其适当的指导,帮助其对整个计划方案加以优化。在确保学生的实验步骤可行之后,允许学生正式展开操作,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够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加强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仅仅是通过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形式,不仅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也制约了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据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在知识网络构建的过程中进行强化训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借助知识网络结构,通过联想、迁移和创造等,使其在创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观点和想法,并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进而实现了自身发散思维的培养和提升。
高中化学具有理论性强和概念性强等特点,同时还有一部分化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这些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效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使其难以理解具体的化学知识,久而久之,就会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与此同时,如果化学教师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将教材内容进行灌输式教学,将课堂的教学内容硬性地塞给学生,那么,高中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热情就会彻底消失,其化学成绩也很难提高。针对这种情况,高中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将化学知识结合进去,通过巧妙地运用思维导图具有的强大作用,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设计出一套适合自身的化学学习方式方法,并找到化学知识学习的规律性,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变成具体的公式、文字、图片,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学习化学知识,对各种化学现象能够明确了解,在此基础之上,将化学知识点更加深刻地掌握,为今后学习更加复杂的化学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以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的优势,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串联,使其成为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教师需要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氛围。同时,也应注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多样化的问题情境以及化学实验中逐步帮助学生产生化学认识,完善学生的思维体系,进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