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艳
(吉林省榆树市八号镇大岗中心小学校,吉林 榆树 130407)
小学生人格的培养非常重要,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健全其人格对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注重低年级学生的人格品质的培养,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小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学会坚强,学会担当,在学习中时刻保持自信和进取心,并对学习产生足够的好奇心,从而为健全人格,推进小学生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主要包括认知、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四个成分。但是在围绕分数运转的教育模式下,教育者们忽视了对于学生人格发展的培养,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知识的培养,学习技能的提高,对于学生的人格、思想的教育仅限于表面,这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此外,现代社会,大多数孩子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对其的关注度较高,在其身上倾注的心血也较多,只注重成绩的提高,忽视了人格的培养,甚至有些家长对孩子言听计从,不分对错,使得学生没有形成认识事物对错的观念,导致学生没有责任心,说话做事不负责任。家长的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毕竟成绩不是衡量一个人唯一的标准。
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关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很薄弱,一旦在学习中受到一点挫折就会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进而在心中留下阴影。因此,教师就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构建适合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课程,打开学生的心结,让他们走出阴影,在阳光下更坚强、自信。
例如,在学习北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加减法一》一课中,教师在带领学生学完知识点和运算技巧后,可以给学生现场出题,让学生计算并抢答,有些学生运算得又准确又快,老师就要及时给予鼓励,也有学生算得快但却由于粗心,答案出错了,使得他们心里羞愧,以后不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了。这时老师就要关注这些学生的情绪变化,鼓励他们勇敢面对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并在之后的学习中多多提问,时常鼓励学生,让他们走出失败的阴影,在挫折中变得更坚强,变得更自信。通过老师的不断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更自信,进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最完备的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由此可见,在学校,教师应尽好自己教育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力争让每个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获取最大的成功,当然,孩子的教育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家长要积极配合老师,督促学生在家的学习,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和老师对他的重视和关爱,同时也让老师感受到家长的理解。只有加强老师与家长的交流,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责任心。
例如,在学习北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分类》一节时,教师在带领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和方法后,让学生回家将自己房间的东西进行简单的分类整理并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分享给别的同学。在家中,就需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学生对房间的物品进行分类,并告诉家长分类的原因,对于孩子不正确的分类,家长要及时纠正,并引导他进行正确的分类,对于孩子分类准确的情况,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经过老师和家长共同的努力,使得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有了更深的责任心,懂得认真完成作业的重要性。通过家校交流的加强,逐渐培养了学生责任心,让学生学会了担当,进而为健全人格打下了基础。
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是活力的保证,是一切创造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健全学生的人格,促使学生人格健康、全面的发展。
例如,在北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方向与位置》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先给学生导入一个关于方向和位置的游戏环节,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顺势讲述课文内容,最后,组织学生玩这个小游戏,让学生站起来,听老师的口令,老师让往哪个方向转学生就要转到哪个方向,并提问学生前后左右的同学在自己的哪个方向。游戏中,可以发现有的学生的方向感很强,在老师的口令下基本不会出错,有些学生总是出错,经常与其他同学的方向相反,针对这类学生老师可以对他们进行单独训练,直到没有人出错为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自参与游戏中,感受方向和位置,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都充满学习的动力,健全人格的发展。
总而言之,小学生人格培养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涉及的方面也较多,需多角度分析。为了实现小学生人格的优化,需要老师的努力,家长的支持关心,学生自身的努力。在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学生的承受能力,增加其自信心;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保持活力,为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实现自我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