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婷
(湖南省会同县林城镇第三完全小学,湖南 会同 418300)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社会各个层面也有新的变化和发展。在我国,明确要求小学教育不能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往往采用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课堂上全程都采用单一的语言叙述方式,不注重课上的互动问答,学生整堂课都在被动地接受学习,这种传统式的美术教学方式不仅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且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也会对美术的学习形成刻板乏味的印象,丧失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会放弃对美术的学习,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就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
在以往的美术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递理论知识,而学生很少会参与课堂的互动,难以对美术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这不仅难以达到美术教学的预期目的,而且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和乐学善思的素养。因此,教师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乐学好思的素养为目的开展课堂教学。
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可以采用多媒体电子设备进行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小学生很容易受到视觉与听觉的影响,从而做出反应,而多媒体信息化电子设备所呈现的内容生动形象,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力都很强。所以,采用多媒体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不仅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美术的过程也是一个批判的过程,学生要敢于评价,在碰撞中产生不一样的审美火花。教师在美术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作品敢于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赏析中思考,并加以判断,给出相应的评价,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感知美的能力。通过观察与思考,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与创造力的提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追求,让学生提高美的境界,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美术课程不是“副科”,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美术课程教学,特别是通过趣味性绘画实践活动,来抓住学生的艺术鉴赏好奇心,融入到艺术鉴赏体验中。
美术能够将人们的思想感情完美呈现,通过作品展现出浓厚的艺术气息。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正确表达内心情感,将自身想法融入到美术创作中,塑造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创作欲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在小学阶段,开展美术教学有着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增强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并将这两种能力运用于其他知识的学习。这样能使学生较为轻松地学习其他科目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养的目的。
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一些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并乐于学习。虽然受到年龄和视野的限制,小学生的阅历不够丰富,但是他们对事物持有较强的好奇心,因此,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将生活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最终达到增强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的发展从知识教育转变成智慧教育,教学目标也逐渐转变成“育人”。在小学阶段开展美术教育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而课程改革的深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相对较低,但是其在小学阶段掌握的审美鉴赏方法和审美知识将会伴其一生。审美能力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分支,培养审美能力能够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拓展思维,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小学美术教师需要结合美术课程标准,深入了解、分析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教学的相关建议,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