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英桓
(广西南宁市横县百合镇第一初级中学,广西 南宁 53030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积极地转变自身滞后的教学观念,提升对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探究活动来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技巧,培养其阅读能力,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得学生真正学会阅读,为后续的学习生涯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
阅读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能力,还是生活中的一项基本能力,所以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室设置图书角,帮助学生们更轻松的借阅到有价值的图书,同时还可以开设阅读课,让大家分析自己喜欢的图书,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不仅仅是教师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持依据,也是帮助学生保持持续、长久学习热情的主要驱动力量。良好阅读氛围的营造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第一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自主学习,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实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相应的阅读教学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在生动、形象的课堂上积极地参与到语文阅读活动中,并且享受到阅读带来的趣味与快乐。
从另一角度上说,于具体教学课堂上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学生也能够实时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不仅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可以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吸收到语言篇章中的养分。良好的阅读氛围不仅仅是指教学课堂上的氛围营造,教师也需要积极地营造班级良好的阅读的氛围。以班级为单位开辟相应的“读书角”,要求每位学生在图书角中填充自己的书,并将其作为班级图书来源,同样的,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宜其阅读能力提升的书目,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量,拓宽自身知识面。在日常的课余生活中,教师可以鼓励并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读书活动,并且定期以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阅读分享,如此一来,在良好读书氛围的影响下,学生也会真正爱上阅读。另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家庭阅读氛围入手,通过增强家校服务取得家长的配合,从而将家庭打造为学生最好的阅读场所。特别是在每学期的家长会上,教师应当积极宣传家庭阅读的重要性,以此强化学生家长对于阅读作用的理解。而在课堂、校园以及家庭等多方面阅读氛围影响下,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被潜移默化激活,在语文阅读上也可以逐步实现化整为零,积少成多,天天坚持,形成习惯。
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需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不断转变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如今的教育思想理念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背记层面,就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在要求学生掌握基础背诵、大意理解的同时,也要向学生解读诗人是在何种环境抱着怎样的心态写下这首诗,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文天祥赤血丹心的爱国之情。
另外教师可以从课堂结构和模式的创新入手,从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开创开放式课堂,改变传统课堂教师主导的现状,让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学习一篇相对简单的文章或者诗歌之前,可以将这个课题的讲解留给学生自己,让学生们自告奋勇走上讲台。同时还可以设置奖励机制,对大家投票选取的最佳讲解者表示鼓励。这样别开生面的课堂,能最大程度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保证他们高昂的学习热情,并且在听同学讲课时将会更加专注、认真,留下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另一方面,在学生自己讲解文章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漏洞和错误,这也能客观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为学生解读,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最后,教师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课堂的时间短暂而有限,教师在疲于应付教学目标时常常会忽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善于启发学生,在解读文章内容时对他们进行暗示,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久而久之教师和学生之间便会形成一种默契。学生思维的活跃也将减少教师课堂上的工作量,能保证课堂的轻松高效。
阅读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阅读能力的提升则与学生的学习行为、阅读习惯、阅读量等因素息息相关。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善于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指导其掌握相应的阅读技巧,并形成多角度分析探究的良好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