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晖
(新疆阿勒泰市北屯镇小学,新疆 阿勒泰 836099)
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它是如今涉足面最广、发展最快、更新最频繁的科目之一。基于此,在各中、小学的课程中,已经逐渐编入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与其它学业科相比,信息技术明显有着不同,如今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不断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由于传统教育有着很多弊端,教师在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时就要想办法摆脱它的束缚,把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塑造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如何使用计算机,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塑造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所以,对所有的信息技术教师来说,他们面对的新的考验和挑战便是如何把信息技术这一科目教好,以下是笔者对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水平所采取的措施。
实际上,学生要想得出一些创新价值和做出一些创新行为,把所学的技术和知识掌握了,就必须对事物产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情境教育的原理出发,教师在课堂上要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要充满智慧和美感,使学生在心理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做到学习劲头十足,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和自信,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如学生在学习如何制作幻灯片时,教师先把自己提前做好的幻灯片展示给学生,多种多媒体资源被整合融入其中,即电影、图片、声音、动画等,这样对幻灯片制作的学习,学生就会产生很大的积极性,接着教师给学生示范制作一张精美的幻灯片,让学生认真观察,把制作幻灯片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了。最后把一个明确的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给亲朋好友制作一张精美的“明信片”,让他们练习制作幻灯片。大多数学生有很高的积极性,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充分利用自己的思维和想象,有各种形式的“明信片”被学生制作出来,许多具有艺术创造力的作品不断涌现。这时的氛围是愉悦轻松充满好奇的,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对每一个制作的步骤学生都会仔细倾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教学目标就能顺利完成。更难得的是学生可能会持续涌现出新的创作思绪。学生完成后,教师还要展示和点评学生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构建一个良好的氛围对完成一节信息技术课地重要性所在。
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塑造是信息技术课的主要任务。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实践活动中,可以自己确定学习途径和方法,对学习内容可以做到自己寻找和筛选,还能对学习过程做到自我管理,这种能力就是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在教学中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要对新教科书的教学目标正确把握。首先要对新教科书有深入了解,要记录下自己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学生可能在使用中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在教学和计算机操作过程中向学生明确说明所出现的问题并立即给出具体指导。另外,要把学生自身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依照教材要求,教学中只把每种软件的主要功能教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去尝试剩下的功能。灵活布置作业,你会惊喜地发现,有些学生的表现比教师或书本规定的要好,学生潜能就被开发出来。学生会对软件中隐含的各种功能进行探究,这就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不再是单纯的教会学生使用各种软件。
同时,很强的操作性是信息技术这一课程的特征,学生必须在实现目标的整个过程中进行交流合作,合作精神是他必须具有的品质。组织、质疑和倾听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必须首先学会的。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新的想法会不断产生,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也会不断完善。调控教学进程和分配学习任务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教学的既关键又特殊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与老师沟通,并在遇到任何问题时寻求帮助;学生可以互相弥补彼此的不足,体现出相互之间的合作。
为了帮助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加深,教师要在课堂上要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对计算机固有的特征要做到充分利用。
喜欢游戏是小学生的普遍特点,能玩游戏正好是计算机所具备的基础功能,因此以游戏引入计算机新课教学,不仅能激发孩子地学习兴趣,还能使其积极掌握新技能,学习新知识。如学习计算机时最枯燥的是指法的练习,假如指法的要求和手指的摆放这一内容放在一开始就讲解,学生不愿意学,学起来也很累,会认为这种练习是一种强迫。这时就可以把游戏方法引入教学。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玩“青蛙过河”游戏,他们这时就会发现只有练好指法才能得到好成绩。因此,有些人就会提出怎样才能打得既快又对得疑问。教师顺势再把指法练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会认真的学习。练习几节课后,学生们就能够很自如轻松的玩这个游戏了。可见,游戏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得以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