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华
(河间市教师进修学校,河北 沧州 062450)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班有一个叫刘江源的学生,平时作文他基本就没写过,就一句话:我不会写。如果写就是玩电脑游戏,写自己在游戏中有多厉害。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也很苦恼,但是有一次作文让我有了惊奇的发现,那是暑假开学的第一个星期,我让同学们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写一写暑假中让自己心灵震撼的事情。小组长收上来后悄悄对我说:“老师,这次我们小组一致推荐刘江源的作文,他这次写的真的很棒。”我疑惑地打开,他写的是和爸爸的一次旅行:爸爸因为工作忙,父子俩极少交流,两人之间有很深的代沟,小作者对爸爸甚至有一丝怨恨,暑假中爸爸特意安排了几天带小作者去看海,在这几天的相处中,小作者摒弃了自己对爸爸的偏见,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深沉,小作者还用大海来比喻父爱的辽阔宽广。这些细腻的感情和优美的句子在江源以前的作文中是没见过的,写出这么成功的作文,最根本的就是因为他真正经历过,所以他才会有这么深的感触。想想我们自己的写作,从小学到高中,写过的作文也能堆积成山了,但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却不多。因为那时的作文都是为作文而作文,甚至到了高考那会,老师就规定话题作文就必须写议论文,这样最起码能稳拿基本分,毕竟议论文是有套路可循的,于是写作对我们来说变得如此机械,生硬,没有丝毫感情。
学生写作的这次改变恰恰印证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句话的意思是: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就意味着作为语文老师的责任是重大的,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们写作方法,平时还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让他们感受生活的细腻充实。可以对家庭琐事、校园内所发生的事情、朋友之间的友情或争执,甚至街头巷尾的见闻,去用心体验、用心领悟。很多作家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来源于生活,比如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据周作人分析,祥林嫂的原型应该是周氏始迁祖八世祖派下中房的媳妇。她丢了一个儿子,经常找鲁迅的母亲鲁瑞喋喋不休地倾诉,如同疯了一样。这件事给鲁迅的印象很深刻,他在这个女人身上看到了旧中国底层人民的沉重痛苦,于是,1924 年写作《祝福》时,他塑造了不朽的祥林嫂。
提起张抗抗,人们对她也许并不陌生。这位出生在杭州,在西子湖边长大,而后在天苍苍、地茫茫的北大荒经历了八年磨炼,奉献了青春年华,如今已是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长居北京的国家一级作家。她的作品大都描写知青的生活,这些都源于她的个人经历:1969 年,19 岁的张抗抗背着她那简陋的行李,踏上了去北大荒的火车。她在黑龙江鹤立河农场劳动锻炼八年。那“劳动锻炼”的滋味是永远值得张抗抗一书再书的。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老师,正是因为她当年毅然决然下放农村的决定,背离城市去真真实实地感受农村带给她的那种气息,感受底层农民特有的味道,所以才能创造出了不凡的文学作品。还有作家苏童,多年江南生活的影响,让他的笔触也变得和江南和苏州一样温婉。这些例子就能很好地证明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正是因为作家们经历过,并且用心的体验领悟过,才有了传至今日的不朽作品。
那么,作为语文老师来说,我们该怎样加强学生这方面的练习呢?因为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的,所以我们教师应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班队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游览,领略大自然无限的风光;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的真、善、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开展体育比赛、文娱表演、小实验、小制作、游戏、劳动等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并关注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让学会了寻找生活中的细节,因为往往最能感动人的就是不经意的某个细节,谁能捕捉到,记录下来,谁就胜人一筹了。
只有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让作文素材开发成为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习作时才会左右逢源、运用自如。没有了材料,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是学生习作的主要源泉,学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此真切、不倦地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的养料,写出的文章也就有着实在的现实感,很能反映现实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引起人们的思考。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长期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多观察,多多体会,为写作积累素材,通过各种渠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创新思维,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从而适应新课改的浪潮,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