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2021-11-30 11:16:39朱淑玲
魅力中国 2021年6期

朱淑玲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教学研究室,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现在,中学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语文传统文化教学。因为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才能让学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让学生将传统文化和语文学习结合起来,不仅能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1]。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存在的问题

首先,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研究时间长,形式主义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通过长时间的教学体现出来,许多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比较被动,但是传统文化的占据比例在近年的教学中逐渐加大,在这种趋势下,学生必须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让传统文化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也要促进学习积极性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是在中学生的课堂学习中,对于传统文化还缺乏深度的了解,这主要还是因为学生在教学中,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够新颖,所以教师的教学无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许多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出现偏差,其会认为传统文化知识故事词句,缺乏深层次的理解。

最后是因为教师过度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引起学生的反作用。在近几年传统文化逐渐发展的背景下,弘扬传统文化是必然的需求,但是有的教师过于极端,单一的强调传统文化的优势,造成部分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产生疑问,难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一)加强对中学语文教材的挖掘

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充满了内涵深刻的文化。文言文和寓言故事的素材可以将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有效的彰显出来。所以要想让传统文化的知识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渗透出来,就要充分地做好对课本知识的挖掘,将传统文化和课本的知识进行充分的整合,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高,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在对《岳阳楼记》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将传统文化和文章结合起来。在这篇文章中,最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么在实际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说“同学们,许多人在学习本文的时候,都要明白:人不应该因为外物的得失和好坏而感到悲喜,要有处事深远豁达的心态。”然后在这篇课文学习以后,教师们就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中外物得失对于悲喜的影响,然后让学生举例子说明出来,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分享。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学生们会更加喜欢初中文言文的学习[2],进而实现传统文化和教学实际的相互渗透,使传统文化得以发展。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同时也被运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在进行中学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充分地将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频和图片功能运用在课程的展示中,给语文教学的课堂增添新的活力,让学生更能身临其境的学习,进而取得更好地学习效果。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可以有效地给学生渗透传统的文化知识。比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学习中,可以改变以往依赖课本教学的方式,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观看文章的动画视频来学习,看完视频后可以通过对视频的理解,带着感情去朗读课文,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上天将大任降临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需要让其经受哪些困苦,进而让学生明白,一个人会在反复的犯错中,懂得如何改正错误,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不能安于现状[3],不能不思进取,要有忧患意识,要懂得克服困难,不断提升自己。启发和教育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管是做什么都不能感情用事,要学会理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感受到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身到中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人生道理。

(三)利用古典文化渗透传统文化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身体素质,以便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注重学生的发展特点。引导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的多样性,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比如: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要写古典文化知识、哲学知识和艺术知识等,扩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多阅读传统文化书籍,促进文化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中学生传统文化教学中,想要发挥浓厚文化底蕴的作用,就要积极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利用好传统文化素材。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在传统文化教学渗透的过程中,积极地发挥语文教学的引导作用,更新传统文化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兴趣,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文化观念,促进中学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