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玥
(河北省霸州市胜芳镇第五小学河北省霸州,河北 霸州 065701)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课堂是学校的缩影,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情感交流实际上是社会中人际互动的一部分,课堂师生互动开展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互动的课堂教学才可以造就完整的人,因此,研究农村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问题,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与沟通,对农村学校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交互的动态过程,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也存在着虚假不同的互动形式。如何正确地认识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师生互动,分辨真假,这就需要我们走进农村学校课堂,走到教师和学生中进行实地观察。
在课堂中,笔者发现师生互动的方式简单、单一,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占整节课的大部分,与学生小组的互动少之又少。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主要以“提问”的方式。很多老师意识到了互动的重要性,所以在课上经常提问,可是提问的内容大多没有意义,或者内容太宽泛与教学目的没有多大关系,纯粹为了过分追求互动的效果而提问。这样的互动失去了有效性,很难对学生思维的拓展、想象力的发挥、能力的提高有帮助。
我们分析师生互动的效果如何,是否成功,一方面对学生而言,不是看教师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学生真正从中学会了什么,对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影响。那我们从哪几个方面来判断学生是否获得发展呢?一是看学生在课堂中是否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思路能否一直跟着老师走;二是看学生是否感兴趣,主动参与讨论,敢于发言;三是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认真思考。另一方面对教师而言,有效的师生互动是指教师能够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最真实的需要,并能够从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调节自己的教学进度,通过师生互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师生互动是否有效,能否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教师的评价是很重要的。当然,学生通过互动给教师的反馈信息对教师而言也是重要的信息。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发现有的教师能够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但是却在评价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评价对象不同,教师所给的评价不同;评价内容重视认知,忽视情感评价。
我国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和教师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教学的过程不只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并且处于发展的人。学生也有追求自己生命价值的权利,并不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考虑学生的感受。教师单纯在输出知识,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也会感到压抑、不安。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确保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还学生的课堂主动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教学中存在着各方面的评价,例如,一个学校的升学率、学生的学业成绩等这些传统的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式导致教师过度重视知识,学生过度追求分数。存在着这样的评价,学校和教师不免存在顾虑,在课堂上,一些新的教学观念也不能够得到好的发展。虽然,现在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不再强调分数而是成绩等级制度,可是考试制度会影响互动效果。因此,改变不合理的评价制度,提高教学水平,才能实现真正的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活动,只有教师的教或者只有学生的学都不能称之为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能很强,教学专业化水平很高,没有学生的参与配合,教学活动也是无源之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是积极的参与者。学生自身应该提高认识,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充分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主导作用。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个体,应该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配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科技的发展、国力的竞争,急需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全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早在2000 年,我们就把“课堂教学改革”做为教研教改的突破口,引进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和“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进行了“尝试教学法的移植实验”,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教改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是传统的“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的工作”这一陈旧观念仍影响着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进行了改进,如尽量采取精讲,讲练结合,先学后讲等,实质上仍是教师起着主要作用,甚至起决定作用。课堂教学双边合作交流的比率低,学生之间的互助交流受到教师主导控制机率更少,即使有也是被动的多,积极主动参与的少。如何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会学、会做、会探索、会创造”?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多边互动模式的实验就是想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又是创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这一教学实验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