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玲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第二小学,黑龙江 牡丹江 157199)
启发式教学重在对学生的启发。在常规的解题教学中,学生掌握解题技巧的模式更加倾向于模仿,由学生在对教材或教师的解题过程、分析步骤等方面了解后,再通过对上述行为的模仿来完成解题,提升个人的解题技巧。
启发式教学重在对学生的主动性进行调动,在其主动性提升的前提下,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会得到更大程度的优化,为更多学生的敢于发言、积极思考创造了环境。数学课堂的氛围得到了优化,学生能够主动进行题目思考和解答,对教师整体的教学质量增长十分有益。
启发式教学的运用,属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其解题应用技巧的一种良好方式。教师可在例题讲解后,向学生展示类似题目,无论是学生间进行互相探讨,还是教师直接给予学生一定的问题启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增长都有所益处。我们将两类解题教学方式进行对比,显然在长期坚持后,常规模式下的学生锻炼的是模式化的解题步骤,而启发式下的学生,在解题中能遇到更多个人、其他人的解题问题,进而丰富解题经验,提升解题应用技巧。
教师要做好启发式教学,保障发挥出学生充分的解题主动性,并对数学题目进行趣味性设计,对题目文字进行变化处理,借助趣味化情境来提升题目的具象性、趣味性,为学生解题思维的锻炼提供良好环境。具体来说,教师可在不变动题目根本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喜欢的动漫,或实际生活进行题目设计,并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视频化、图片化的问题情境。经实验表明,利用这些动态性、趣味性较强的题目开展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使其解题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
在启发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为保障启发教学的效果,教师可利用关键词或问题来启发学生对题目产生思考。教师首先要对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进行了解,并掌握学生整体的学习状况,并在题目分析、知识点考查等方面视实际情况给予学生一定启发,及时为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分析扫清思维障碍,使其顺利进行解题技巧的应用,完成解题过程。例如,在“周长”教学中,有一个题目为:长方形小花园的长是15 米,长比宽要长6 米,问小花园的周长是多少?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周长的理解,以及对“长比宽要长6 米”这一条件的理解。当我将题目出示给学生时,部分学生的运算果然出现了错误,他们只练习过有具体长宽条件的题目,但并未练习过这个有着变化的题目。于是我利用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式、宽的计算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对本题中的重要条件进行了梳理。在我的启发下,学生认真审视题意,他们发觉本题只是多了计算宽的一个步骤,当将宽的长度计算完成后,周长计算又变得直观简单,因而大家都完成了计算,积累了解题经验。在本次解题过程中,关键难度在于宽度的计算,我利用这一关键词对学生进行提示,能帮助学生掌握解题重点,降低解题难度,使其能够灵活地掌握解题技巧。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基础、自律能力各异,在同等教学条件下,不同学生所表现出的问题和效果都有所差异,要做好对全部学生的思维启发存在一定难度,且容易拉低解题教学的授课效率。为解决该类问题,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间在进行问题思考中互相启发,在充分发挥学生解题能力后由教师对其进行启发和指正,实现学生间的思维共享,对学生的解题应用技巧进行充分锻炼。
数学题目虽万变不离其宗,但题目的万变仍旧会让学生感到头疼。为实现对学生解题能力的锻炼,教师要将变式练习和启发式教学互相结合,丰富学生的解题思维,使其培养更多的解题技巧,以此提高后续自主解题的实际能力,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变式练习中,低难度模式在于对题目数字、已知条件进行改变,中等难度在于对题目进行逆向处理等,较高难度在于融合其他知识点。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变式练习,对学生的解题技巧都能进行训练。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中,题目1 为:长方形门板的长度是2 米,宽度是1 米,求门板的面积是多少?在学生对该题进行解答后,我将其变化为题目2:桌子的长度是2 米,门板的长度比它多1 米,门板宽比它少1 米,求门板的面积?题目3:长方形门板的面积是4 米,它的宽是1 米,求门板长是多少?在这两个变式中,都考查了学生的逆向思维,但结合学生思维能力有限的状况,我在题目2 中给予学生“门板长比2 米多一米是多少”“门板宽比2 米少一米是多少”的启发,在题目3 中给予学生“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长乘以宽等于面积,那长要怎么算”的问题启示。经过我的启发,学生能够快速地找到解题思路,提升自身的解题技巧。
综上所述,启发式的教学本应是教育教学开展的宗旨,但在国内较为传统的应试化教育环境中,启发式教学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对小学阶段的数学解题教学来讲,利用启发式教学便能直接达成这一效果,教师要能对此灵活利用,为学生创造优异的解题学习环境,以此充分提升其解题应用技巧,促进数学教育的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