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拴科
(河南鹤壁市鹤山区双语小学,河南 鹤壁 458000)
(一)学校利用广泛学习和专题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困惑,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聘请有关教科研专家,开展主题培训,提供方法指导,起到了引领作用。通过培训进一步营造科研学习的良好氛围,丰富教师的科研理论知识,使研究成员增强了科研意识,拓宽了思路,放大了眼界。
(二)学校将日常研究纳入常规管理之中,负责人全面关注课题研究进展。紧紧围绕课题研究方案,按照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的要求,认真实施课题研究。学校对课题研究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对课题活动做到前有计划,中有记录,后有总结。研究成员以全新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创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新的课堂教学,使课题研究过程成为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改进课题研究的策略与方法,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有序进行。学校及时召开课题组成员专题会议,抓好研究方案的落实,密切关注,适时指导,加强监控,做到项项有人抓,时时有人问。
(一)发挥科研力量,开展科研攻关
学校成立了中心教研组,多次召开教改模式推进会,研究布置了相关工作,不断完善“四来五模块”教学模式有关实施策略。业务领导亲力亲为,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开展“四来五模块”专题讲座,明确意义,提高认识,把握要点。专门修订了活页教案,内容上强调师生双边活动,突出教法研究和学法指导。举行“四来五模块”观摩研讨课活,有中心教研组成员和骨干教师分别授课,把推进教改模式和信息化教学有效结合,开展微课学习和制作。
(二)制方案,抓培训,转理念,做好基础研究工作
课题组先后进行了多次讨论,对“高效课堂”“生命课堂”校本现状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和基本理念框架体系。根据课程标准将“教学模式”课题研究划分为语文、数学、综合课程3 个小组,对各子课题的小组长和教师进行了多次全面指导,先后学习了立项报告、教育心理学、新课程相关理论、信息技术基本理论。负责人深入到一线课堂,听课、评课,对每一节课都从指导思想、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点评;定期组织相关教师进行了座谈交流,解答了老师们在研究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主要成员组织观看整合优秀课例,进行讨论,撰写教学设计,做好教学反思。
(一)广泛开展活动,促进研究提升
为推进我校教改模式进程,全面提升一线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四来五模块”教改模式交流展评活动,通过“教改模式”交流展评活动,提升教师高效课堂操作技能,以点带面,充分发挥课改辐射作用,促进我校精品课堂教改模式建设快步进入内涵提升发展阶段。
(二)将教改模式探索与教育信息化研究有效结合
依托我校承担的省重大招标子课题《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应用与共享的有效研究》研究工作,把推进教改模式和信息化教学有效结合,实现教学效果再提升。“四来”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和有益于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导学评练思”五个模块,的核心是基于新课程改革下”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依托我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应用与共享的有效研究”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倡导教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一)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教学模式的示范引导功能,旨在交给教师教学的“基本套路”,并不限制或扼杀教师的创造性。教师在运用这些“基本套路”时,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条件或情境灵活调整,形成适合教学实际的“变式”。教学模式示范引导功能的发挥,对于教师尽快独立教学、学校教学工作规范化、正常教学秩序的建立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成果喜人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不断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诊断和反思,其理论水平、专业水平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教学研究方面的教学软件、优秀课例、研究论文,影响和带动了所在学校的教师队伍积极投身教科研工作,培养了一支新型教师队伍。《“四来五模块”教学模式策略研究》被评为2020 年市教科研成果二等奖。课题组成员秦彦红、张奎敏老师在2019 年省市“一师一优课”比赛中,取得省市级一二等奖佳绩;张奎敏老师在2020 年市首届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课大赛中取得市级二等奖;主要成员杨明耀老师在2019 年市基础教育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二等奖。主要承担人崔拴科、杨明耀荣获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秦彦红、常欢获评市“教学教研先进个人”,张奎敏获评市级骨干教师。
(一)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加强之处:一是有的成员虽长期在教学一线,但缺少对教学实效的深入思考和阐述,研究构建能力略显不足,二是仍需进一步发挥研究合力作用,深化对教改模式的探索,研究成果的质和量有待提高;三是还需不断创新教学教研活动形式,推动教改模式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二)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收集整理实验教师、实验学生相关研究信息、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丰富教学手段,达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同时注意及时推广经验,发挥课题研究的示范辐射作用,以促进课题实验学校教师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