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闪闪 潘正高 田文泉
(宿州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随着以互联网+工业制造双向融合为动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推动了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的快速形成和发展[1]。传统工科的定义已不能适应现代工程学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新工科教育的理念应运而生。
为应对新时代对工科人才培养提出的高要求,如何培养满足新工业技术革命要求的工程人才,是当前中国工程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重要解决方案就是通过消灭目前高校存在的大量“水课”并建设高质量的“金课”来实现。从2018 年8 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可以看出,打造“金课”已经上升到政策层面,通过合理地提高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难度、学生课程思维的维度及深度,逐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2]。
“金课”建设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工科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而对于地方性、应用型工科院校,抓住“金课”建设的契机,发展并革新现有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新时代工科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大学课堂本应是教与学的活动场所,是需要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完成课堂教学的。而现在有些大学课堂,教师在完成“教”的过程,而学生却没有真实的去“学”。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只注重知识本身的信息传递与交流,而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情感交流,没有注意到情感交流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程度,导致上课氛围沉闷,造成学生学习“缺位”的现象。这使得本应是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却变成了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配角,失去了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
1.教学内容和工程专业能力培养之间关联度低。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结合工程案例串联各个知识点,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仍旧能力不足。
2.教学方法与手段比较单一。教学方法应该是根据不同章节的课程内容匹配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最大化最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宗旨。它是实现“金课”建设的辅助工具和手段。而传统满堂灌式教学难以培养出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新型人才。
工科专业大多数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但目前很多工科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仍以单一的闭卷或者开卷考试为主,内容大多数集中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对于学生的实操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项目的能力缺乏判断和评价,难以实现新工科建设和工程认证环节中课程达成度评价所要求的能力指标。
新工科和工程认证背景下的“金课”建设要求高校课堂学生学习的真实发生。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大多属于“自我学习”。“真实”发生的学习应该是有效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融入课堂。打造师生共同参与的基于“合作学习”的“真实”课堂,既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又有利于教师发现个体差异,从而因材施教。
1.教学内容在掌握工程基础知识的同时,要与时俱进。当前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的“金课”建设,首先要求任课教师能准确提炼出所教课程的核心价值以及该门课程对专业认证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点。其次,要精简各门课程教学内容。另外,要加强工程实践,强化知识运用。
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元化,突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金课”建设的主战场在课堂之上,打造新时代“金课”,应该将“以讲授为中心”的课堂转化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摒弃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合理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课程考核是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只有合理的、完整的课程考核机制才能推进新工科时代“金课”建设的顺利进行。新工科与工程专业认证双重背景下,要求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因此课程考核机制应该至少体现三个方面:(1)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考核控制在30%。另外,平时每阶段考核之后要有相应反思、下一阶段的教学调整等持续改进活动;(2)基本知识点考核,通过期末笔试测评,控制为20%;(3)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核,依照工程认证理念,更应该注重检验学生利用工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因此,这部分考核控制在50%。基于以上3 部分考核,建立、形成一种以评价、反馈和改进为特征的持续改进机制,以达到工程认证标准的基本要求。
“金课”建设是当前响应教育部重视本科教学的重要措施之一,而随着国家对于新工科建设和工程专业认证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打造新时代的“金课”体系也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当前“金课”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最终实现新工科与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的“金课”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