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21-11-30 11:16:39杜红梅
魅力中国 2021年6期

杜红梅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湖南 常德 415100)

突发公共事件指的是发生和发展较为迅速,可能会带来重大伤亡或危害社会稳定的紧急事件,近年来我国发生的汶川地震、非典、禽流感以及新冠肺炎都属于严重的突发公共事件。突发事件分为自然性和社会性两种,前者属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所带来的突发事件,如地震和洪水等,后者则为人为或人的疏忽而引发的事故,比如飞机失事或矿区爆炸、高楼火灾等。针对目前的大学生来说,很多学生虽然都具有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和突发事件应急知识,但并没有什么经验,心理素质也不够强大,在真正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依然表现得手足无措,甚至一些学生也存在着应急知识薄弱的问题,这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完善教育内容,开展应急培训

高校需要结合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细节来不断改进教育体系,及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让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具有时代性内涵,列举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内容,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产生思想共鸣,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和适用性。日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需要为学生教授一些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措施,普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让学生的危机意识得到增强,也提高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冷静处理能力。在学校中,需要加强学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素质能力,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突发公共事件演习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应急演练来掌握自救和逃生知识,加强学生心理自控能力。同时高校在突发公共事件结束后也要对学生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在突发公共事件中遭受过心理创伤的学生,需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对学生的生活带来影响[1]。

二、事前预防与事后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工作,包括安全预警预防和学生的思想预防。思想决定了学生的行为,所以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能够从事件的征兆上认知到危险源,从而排除危险隐患,做好安全防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了解大学生的现实状况,如学生的生活习惯、网络社交等,根据学生的生活特点采取沟通和调查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根据这一了解整合经验,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控制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事后提升指的是在突发事件之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不仅是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善后处理,还要进行经验总结。需要弥补突发公共事件中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对事件的起因进行分析,并排查在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隐患,避免这一事件再次发生的同时也规避其他公共事件的形成。此外还要在事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总结事件之中的经验,将事件作为最有力的教学案例,在消除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提高学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与能力。

三、思政教育与人文关怀的结合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学生很可能会面临一些思想问题,包括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态度和因事件而产生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许多都是由于实际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而引发。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实生活,不仅要重点关注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切身利益,重点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人文关怀来调解学生的内心。人文关怀的渗透更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和心理问题的恢复,而人文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需要重视以下几点:1.人文关怀需要具有互动性。互动性指的是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问询和指导,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进行情感与思想层面的引导,而非单纯的知识教育;2.做好学生思想的引导工作。思想引导工作需要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落实,如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冷静分析、正确判断突发公共事件,通过思想引导让学生明确该做什么、怎么做,但不能通过强硬学生必须怎么做;3.调解学生的心理。很多学生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都会出现迷茫和恐惧现象,在这一心理条件作用下会习惯性地盲从大众,产生从众心理,但对于大众做法一味地盲从会让学生失去冷静判断的能力,因此需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调节,在保证学生利益不受损害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将外在的应急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心理引导结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2]。

结束语: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较为复杂,因此高校需要做好教育内容及流程的规划,通过灵活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规避突发公共事件并降低事件对学校、对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