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思想下幼儿行为习惯的个案研究

2021-11-30 11:16:39潘情依
魅力中国 2021年6期

潘情依

(苏州工业园区钟园幼儿园,江苏 苏州 215000)

一、幼儿存在的行为问题描述

(一)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较差

适应能力和自我照顾能力差是代际教育背景下儿童行为习惯中突出的问题之一,以下是一个典型的实习案例:

案例1:五岁的希希是苏州某幼儿园的新生,今天奶奶早早的把他送到幼儿园,希希拉着奶奶的手进了教室,情绪激动说奶奶必须校给他买一辆新汽车,嘴里喊“我不想上幼儿园,我不喜欢这里,我想回家。”班主任只能将他从祖母的怀抱里被迫分离,离开了祖母的手臂,希希大哭。然后两只脚踢起了老师,老师不放手,努力挂在老师的脖子上,撕扯老师的衣服。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初步发现孩子在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并不想和奶奶分开。可见,该儿童存在分离焦虑、反复无常、情绪不稳定、对新环境警觉、适应能力差。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他们无法长期融入新环境和新集体。

(二)饮食习惯不良

不良饮食已成为儿童行为中的又一个突出问题。

案例2:今天小朋友们在外面玩大型玩具,希希很兴奋,他叫我和他一起荡秋千。在玩的过程中,我发现他有5 颗蛀牙。中午吃午饭,希希吃饭的时候一直发呆,过了一会儿,他开始和身边的孩子说话,把碗里的大豆放到其他小朋友的碗里。在这种情况下,希希吃饭的习惯。当他吃的时候,他会发呆,低声对其他小朋友说悄悄话,把大豆放到其他小朋友的碗里。这些都可以反映出儿童对饮食规则缺乏认识,饮食情绪不积极。

(三)自控能力比较差

孩子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过于活跃,喜欢影响其他孩子,善于打断别人,爱惹麻烦,容易情绪化等自制力差的行为。在实习过程中,笔者发现只有当老师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时,孩子才能在大部分时间保持安静。当老师不注意听讲时,他仍然处于集体活动的边缘,有时会不服从管理。通过对孩子家庭背景的了解,毫无疑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孩子的问题行为与父母教育的缺失以及祖母的过分溺爱和偏爱有很大关系。

二、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从祖辈方面分析

1.祖辈年龄大,文化水平低

第一,祖辈步入老年,经常有性情急躁固执、焦虑和其他负面的心理趋势,如果父母忙于工作,孩子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会限制孩子的活动,严重阻碍儿童动作的发展,可能导致儿童身体虚弱和疾病,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社会退缩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其次,祖辈文化水平较低,知识面相对狭窄,教育观念相对陈旧。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无意识地将自己的旧观念灌输给孩子,这不仅影响了他们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也会增加孩子接受新观念和新知识的难度。

2.祖辈溺爱当道,过度保护

祖父母为了实现自我的需要,想要弥补他们欠孩子的所有债务,所以他们对孙子更加宽容,更加溺爱。在日常生活中,祖父母经常照料孩子的一切,在第一种情况下,希希只是因为奶奶的过分溺爱,使得希希仍然不脱衣服,睡觉时盖着头等行为习惯。

(二)从父辈方面分析

1.父辈基于现实因素,教育角色缺失

首先,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安全感是幼儿最重要的危机。安全的孩子与他人相处得很好,而不安全的孩子不信任周围的人,可能会退缩或攻击。父母不在身边很长时间,很容易冲淡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导致儿童在行为和学习能力上出现各种问题。

2.父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服从祖辈权威

中国3000 多年的文明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孝顺是家庭伦理教育的中心,家庭和谐是基本要求。绝大多数父母选择服从祖父母获得家庭和谐,这也是一个社会根源的儿童问题行为的背景下世代分离。

三、陶行知思想下幼儿行为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陶行知先生在不断的探索与思考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主张各种知识最好在生活中进行,特别是幼儿的行为习惯。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一)祖辈:端正自己家庭角色地位,更新知识观念

祖父母在照顾孙辈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坐好位置,不要越位,要找到正确的平衡点。如果确定孩子犯了错误,祖辈应该与父母保持一致,冷静地向孩子解释事实,并努力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

(二)父辈:明确教养责任,构建和谐家庭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这一代人是必不可少的角色,父母应当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加强亲子关系。在生活中,多关注孩子,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主动与孩子沟通交流,并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同时,向孩子的老师寻求建议,经常与孩子的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家长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学习,比如参加培训班、参加亲子讲座、参加家长会等方式。

(三)幼儿教师:关注幼儿,做好沟通

为了更好地与家庭合作,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幼儿教师有责任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同时积极关注幼儿的行为,可以通过故事、图片等有趣的形式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时给予幼儿表扬。

总之,对幼儿的教育应该贯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抓住每一个契机,循序渐进,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