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宽洪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第二中学,江西 南昌 330100)
地理实践力主要指的是在地理学习和实践中,应当注重学生地理考察、分析、动手操作、调查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应当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加强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为此,高中院校能够针对新课程改革的规定,对地理学科教学增加一些户外实践活动,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比如,组织一次户外旅游活动,或者为学生提供模拟实验的工具,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模拟实验,感受大自然地理变化的规律,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地理实践与实际的大自然相结合,让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感受到地理变化的规律,以此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高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方面的综合性及行动能力。因此,地理实践力的高中地理教学思考的探究课首先考虑体验式教学,让学生通过不同环境的体验提高综合能力,培养核心素养。一般来说,体验式教学的方法是非常多的,教学过程中通常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践性强、不受时间、地点约束的实际体验,另一类是受到时间、地点约束的模拟体验。从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角度来看,实际体验的教学方式在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更为合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定点实验的方式,规定实验内容,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猜测实验结果并进行验证。更为重要的是,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深入分析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结合当前的教学内容,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时机,通过现实生活体验的方式,组织一次户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地理现象,以此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比如,以生活中的旅游景点为主,开展一次游览油菜花的户外活动,让学生融入大自然中,感受大自然的风貌。首先,教师能够提前布置一些户外活动的问题,如第一,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什么?第二,该地区能够大面积种植油菜花的区位因素是什么?如自然因素等。第三,评价一下该地区种植油菜花的自然条件?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方向、有目的地进行此次户外活动的游玩。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思考相关的地理知识,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此外,在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能够让学生以地理的角度,结合上述问题,写一篇有关当地区域地理的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核心素养背景下,要求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从地图绘制入手,引导学生动手绘制教材中描述的地图,以此深入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从而掌握这些地理知识。比如,在“热力环流”教学中,学生掌握基础的原理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绘制事物形成的过程。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热力环流的原理,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画出A(冷)和B(热)两地的热力环流图,其中图形包含水平气流,垂直气流,气压高低,天气等等。接着,教师再根据绘制的热力环流图,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的实际热力环流的应用图,进行对照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热力环流的过程。最后,教师再根据图形,讲解如何绘制山谷风,如何绘制海陆风,并让学生自己独立绘制城市风。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也能够轻松理解地理图形中包含的相关地理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上述绘制图形,截选一些经典的题型,给出部分热力环流图形,要求学生根据图形,画出其他缺失部分,以此加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地理是一门自然性学科,其中很多地理知识都阐述了地理环境中的运动规律问题,且包含了很多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过程,这些知识学习难度高,且内容抽象。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突破这些学习难点呢?基于此,在地理实践力的引导下,可以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实验过程,感受自然环境中的地理变化规律,以此有效实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要求。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高中地理学科具有知识点含量多且难以理解的学科属性,死记硬背既不现实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也不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不利于学科素养的培养。因此,除了理论方面的教学以外,教师应当加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以学生实践力培养为核心,结合教材内容,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有效培养,同时,开展一些户外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探索相关的地理知识,以此提高地理课程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