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柏岩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在“互联网+”时代,学习的场景从单一的传统场景转变为线上、线下、线上线下融合的多维场景。互联网+教育对于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效率、教育维度的拓展都起到巨大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大学生都在不同程度接受网络课程与其他方式的线上学习。尤其是疫情背景下居家学习阶段,使得这种学习方式的应用达到了顶峰。本文对线上学习的探讨,既涵盖对高校学科培养体系内课程的线上学习,也涵盖自主涉猎知识和领域的学习。线上学习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理念、方式和资源,也使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
在线学习的本质特征即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线上学习的过程中,降低了老师对学生的监督作用。因此,大学生线上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形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自主学习是人步入社会后的主要学习方式,那么,这种学习方式还有助于推动大学生从学校模式的系统化学习到步入社会后学习阶段的自主学习的转变。
大学生开展线上学习可以更有效的做好时间管理,达到效率最优。在时间管理维度,线上学习可分为直播课程、慕课、网络学习信息的获取等。以上学习有固定时间的学习,也有相对自主时间的学习。慕课和其他信息的获取都可以有效整合空闲时间和碎片化时间。
实际上,互联网+教育自其产生至今已在飞速发展,但在全日制的高等教育阶段,仍缺乏整体建构。其在全日制高等教育阶段全面、全方位铺开,是疫情倒逼的结果。因此,还存在很多尚须构建和完善的领域,在此情境下的线上学习会受到线上教育现实下存在的不充分、不均衡的影响。
“90 后”“00 后”被称之为“网络原住民”,同时也是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全部构成。目前高校教育工作者则以“70 后”“80 后”为中坚力量,他们是“网络移民”。两者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理念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教育工作者对互联网授课方式的把握、对授课设备的操作程度、对线上授课师生交互形式的运用均关系到授课效果,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线下课堂中,老师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听课状态等有比较直观的了解,可以在课堂上随时调整学生的听课状态。但是,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除课堂出勤之外,即使是直播课程老师也难于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慕课就更加依赖学生的自主性。在部分学生自律缺失且监督机制失灵的情况下,大学生的线上学习效果难以保证。
高校要做好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有机融合的顶层设计。针对线上课程,要做好线上教学与互动、线下研讨、实践及评价机制的综合设计,从而建立多维度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针对线下课程,也可以筛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和信息辅助线下课堂的教学效果,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线下与线上相互促进。
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学习成为日常学习的途径,尤其是已步入社会的群体的重要学习途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接受网络上碎片化的知识。虽然碎片化学习有其弊端,但是,合理运用好碎片化学习对大学生建立更完善的学科知识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有效提升碎片化学习效果的方法是,在碎片化学习后,提炼与整合有价值的内容,收集相关课程与资料,开展专题化学习。经过专题化学习对碎片化学习的有效加工,提升碎片化学习的学习效果。在一个个专题式学习完成后,将专题化学习内容有机地整合入自己的学科系统。综上,大学生要提升线上学习本领,要做好从碎片化到专题化再到系统化的提升。
大学生应当建立自主学习观念及相互协同的学习理念。自主的学习观念是从学生阶段学习到社会阶段学习所必备的转变。在学生阶段尚且有很明确的学什么、怎么学的答案,到社会学习阶段,就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的问题。因此,在大学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念必须被建立。在自主学习观念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协同学习理念。一方面人是社会中的人,需要与他人的分工合作,另一方面,“学习金字塔”理论表明,讨论、实践、讲授给他人的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可分别达到50%、75%和90%,远高于听讲、阅读、视听的5%、10%和20%,在协同的学习理念下催生的学习小组、学习研讨、互助讲授都是符合现代学习方式理论“学习金字塔”的实践。
提升大学生线上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国家、社会、高校、大学生各方面入手。在国家层面要有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在社会层面要提供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与学习资源,在高校层面要做好线上教学的探索,在大学生层面要提升网络素养、自律意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