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病虫害管理要点分析

2021-11-30 03:16徐家忠
魅力中国 2021年50期
关键词:灌溉小麦病虫害

徐家忠

(固镇县刘集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安徽 蚌埠 233708)

引言:小麦是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提高小麦种植品质,能够增强农业经济效益,进而提升农村农业建设发展。而且从食品市场来看,国家食品安全也需要严格保障,通过高产栽培技术确保小麦作物安全健康。

一、小麦栽培技术

(一)选种与处理

小麦种子的选择主要根据种植地区的环境条件来决定,结合小麦生长需求和特性选择,通常来说可以选择当地产量好、推广多的种子。若额外选择则应当对不同品种的小麦进行检测,选择抗旱、抗寒、抗病能力强的品种进行栽培。在选择完品种之后,要对小麦种子进行处理。先要将小麦种子进行晾晒,晾晒2~3d,晾晒可以增加小麦种子的发芽速度,提升小麦种子的发芽率,而且阳光也能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晾晒后需要对小麦进行药剂拌种处理,增强小麦抗病虫害的能力,降低种植过程中发生病虫害的概率。

(二)整地松土

土壤作为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在种植前都需要对种植区域土壤进行处理。耕地深度应达到15~25cm,并旋耕2~3 遍,保证整块土地都能具备良好的状态。另外,如果之前土壤上种植的不是小麦,即轮作种植要确保大部分秸秆都已经腐熟。如果之前种植的是小麦,则应当在小麦播种前10d 再次进行整地,并喷洒药剂混入土壤,清除土壤中可能存在的病虫源因素。

(三)播种

播种是影响小麦生长质量的关键环节,需要从温度、播种量和播种深度三方面详细进行分析。温度的影响较为直观,而播种方面则需要控制小麦的播种时间,来降低温度变化对小麦正常生长的影响。小麦播种过早可能会遇到气温突降的情况,若是小麦抗寒能力较弱,则会受到冷害的侵袭,进而影响生长。如果小麦播种过晚,温度不适就会降低小麦的出苗率,影响小麦出苗质量,在冬季来临前无法积攒足够的养分,难以在冬期进行生长,从而导致小麦成活率以及质量都会下降。小麦种植根据地区、气候、土壤条件的不同,种植时间也会有一定差异。固镇县地处安徽淮北地区,主要种植冬小麦,适宜播种期为10 月中旬,具体时间需按照壮苗要求和当时天气条件而定。

播种量需要根据品种、土壤条件等多种因素进行分析,过多的播种会导致小麦生长光照和通风受到影响,而过少播种则会影响小麦的产量,其中的平衡需要种植人员进行考量。通常来说半冬性、弱冬性小麦品种的播种量为150~190kg/hm2,而弱春性、春性品种播种量为160~200kg/hm2。如果小麦播种期有所延后,播种量也需适当增加。

小麦播种的深度要适中,播种过深会影响小麦出苗,造成小麦出苗过晚,小麦苗弱,进而影响小麦成活率。而小麦播种过浅,在小麦分蘖时容易外露,受温度影响增加,降低小麦成活率。通常来说小麦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3~5cm 左右,可以促进小麦快速出苗,健康成长。

(四)施肥

施肥是小麦从播种完成到收获前最关键的工作,小麦生长需要大量的营养,特别是在小麦的生长发育期,对养分的需求量极大。种植人员根据地区土壤肥力情况,调配肥料来增强土壤肥力,为小麦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一般情况下,小麦可使用有机肥料,1000kg 肥料中,含氮元素6~7kg、五氧化二磷3~4kg、氧化钾2~3kg、硫酸锌0.5kg。也可以采用70%氮肥的混合肥料,氮磷钾总量应控制在3~4kg 左右、尿素10kg。合理施用底肥可以为小麦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也能增强小麦的抵抗力,提升小麦越冬的成活率。

二、小麦田间管理

(一)生长期

小麦生长期需要注重水肥管理,在小麦生长中期施加肥料,保证小麦长势,为麦穗发育提供养分,而在拔节期也需要追施拔节肥,肥料以氮肥(即尿素)为主,尿素施用量为150~180kg/hm2。生长阶段小麦很容易出现倒伏和早衰现象,除了选择抗倒伏强的品种外,要注重氮肥的施用量,在播种时就要控制好密度,不应当出现大面积密集现象。高杆品种的小麦需要在返青期前后喷施化学控制剂预防倒伏。早衰可通过喷洒叶面肥进行调节,促进生长作用。

(二)灌浆至成熟期

小麦从灌浆到成熟阶段是提高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关键时期。首先要保证小麦根系的稳定,适当增加养分,合理进行灌溉。然后要注重小麦叶片的养护,避免病虫害侵扰,在孕穗期应当进行追肥处理,并适当浇水可以有效提升麦穗数量,也可以对小麦叶面施肥,确保麦穗质量。如果出现缺磷,需要喷洒磷酸二氢钾溶液,每日三次,连续两周即可,便能够保证土壤肥力。另外,至成熟期阶段还需确保抗旱排涝设备的有效性,能够及时灌溉或排除多余积水,确保小麦根系稳固。

(三)田间管理

在小麦播种出苗后就要进行查苗、补苗、疏苗工作,保证小麦种植密度科学合理。以冬小麦为例,小麦在入冬前还需对种植土壤进行中耕处理,以促进土壤肥力,并及时去除无用的分蘖。土壤肥力较强的地区中耕深度也应适当加深,而土壤肥力较弱的地区则保持浅耕,能够有效促进小麦根系成长,保持土壤温度、水分与透气性。小麦高产栽培的田间管理需要种植人员根据小麦长势促控,实现小麦的稳定成长。对于种植过程中出现的弱苗要施加肥料,适时松土,促进麦苗分蘖,必要时也需进行灌溉增加微量元素提升麦苗抗逆性。生长旺盛的麦苗也需要控制,可喷施矮脚虎、壮丰安等控制剂,避免出现生长过快后期倒伏问题。

除草也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必须进行的工作之一,及时将杂草去除有利于保护小麦根部营养。物理人工除草可用于少量、显著的杂草,可能是部分区域施肥过多或是前期土壤处理不佳导致的,而大面积除草依然以化学药剂为主,在麦苗生长至3~5叶时就可进行,冬小麦一般就是在入冬前期,可以有效避免早春出现大量杂草的情况。乔本科杂草可选用甲基二磺隆、炔草酯、异丙隆等药剂喷雾除草,阔叶类杂草可选用氯氟吡氧乙酸、唑草酮等药剂混合喷雾防治。

冬小麦灌溉主要集中在入冬前和春季。入冬后土壤温度会下降,在入冬前进行灌溉可以增强土壤含水量,有利于土壤保温,提升小麦过冬的成活率。灌溉时间通常为播种后一个半月,根据生长情况及时进行灌溉并同时进行松土,提升土壤吸水性,如果是土壤肥力较弱的地区还应在灌溉时施加肥料。部分干旱地区在冬季寒潮来临前还需再进行一次灌溉,防止冻害问题。春季气温回暖后,冬小麦进入拔节期,对水分需求量增加,需要及时进行灌溉,在保证肥料充足的同时确保水分充足,提升小麦产量,灌溉不应采用大水漫灌,避免损害小麦根系。

(四)收获

小麦收获时间也需要准确掌控,如果收获太早,小麦籽粒干瘪,灌浆不足,质量难以保障,而收获太晚就会造成部分小麦颗粒掉落,影响收成数量。通常来说小麦种植收获在蜡熟末期开始,如果前期栽培种植没有受到影响,这个时期大部分小麦都已经成熟,可以及时进行收获。

三、小麦田间病虫害防控

(一)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近年来绿色种植栽培所提倡的一种技术,相比较化学防治而言能够有效保证小麦食品安全和种植环境。现阶段,信息化水平提升,种植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到小麦病虫害信息,以及提前预知天气情况,根据相关信息采取合理的生物防治技术,对小麦病虫害进行防控。比如在入冬前小麦很容易受到蚜虫侵害,根据过往经验和实际情况,先一步培育蚜虫的天敌瓢虫,在出现蚜虫侵害时,立即释放瓢虫,抑制蚜虫的范围和规模,避免小麦受到大面积侵扰。不过要注意,生物防治本身会对田间系统产生一定影响,需要注重小麦田间生态平衡,避免破坏种植环境。

(二)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最为普遍,在治理病虫害问题时效果也最佳,要注重高产栽培必须选用低残留、低污染、低毒的农药。小麦生长中常见的病害有白粉病、赤霉病、锈病三种。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幼苗至抽穗阶段,病害表现为小麦叶片、茎部存有黄色斑点,随着时间流逝斑点会逐渐扩大为白色霉层,将直接影响小麦叶片的代谢功能。白粉病可选用18%丙环唑嘧菌酯500 倍液或10%多抗霉素1000 倍液或2%抗菌霉素水剂200倍液喷洒防治。赤霉病多发于小麦抽穗扬花时期,很容易造成小麦籽粒变质、腐烂、产生毒素。可选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ml 每亩进行喷洒,每间隔5-7d 连续喷洒2-3 次即可有效防治赤霉病。锈病在小麦生长阶段都会发生,病害发生初期具有褪绿色斑点,之后转变为红褐色斑块,对叶片、茎秆和叶鞘造成危害。可采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ml 每亩进行喷洒,也可以选择12.5%的速保利可湿性粉剂,30ml 每亩进行喷洒。

小麦虫害的化学防治主要针对红蜘蛛、蚜虫、吸浆虫等,根据虫害发生时间提前喷洒相应的药剂。红蜘蛛可使用20%哒螨灵50ml 每亩喷洒;蚜虫可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 倍液喷洒;吸浆虫可使用40%氧化乐果40ml 每亩进行喷洒,大部分药剂兑水量为每亩40kg 左右。化学防治应当以掌握小麦病虫害发病规律为主,提前发现、提早抑制、精准用药。此外,也可以根据季节进行防治,按照小麦生长病虫害发生季节来进行预防,通过科学的施肥和田间管理来降低甚至避免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喷洒。

结论:提升小麦种植栽培质量,能够有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农业发展提质增效。从小麦选种栽培开始严格确保小麦品质,通过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优化小麦生长阶段的健康安全,做好小麦病虫害防治,推广减肥减药绿色防控技术,采取有效方法进行处理,保障小麦健康成长,最终才能达到提升小麦质量和产量的目标。

猜你喜欢
灌溉小麦病虫害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