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娜
(河北省石家庄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更多元化,人们对音乐的需求更为普及化和大众化。新时期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满足人们对精神文明需求,就要从高校音乐教育方面要下大力气,及时转变高校教育发展方向,持续改革人才培养思路和方式。
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承担着促进地方经济和活跃社会文化发展的职能,近些年各个高校在音乐教育的硬件和软件上投入更多的财力和物力,使我国高校的声乐艺术教学事业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声乐人才的专业技能和音乐素养不断增强,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艺术人才。众所周知,地方高校为适应和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培养应用型性复合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人才主要服务于省市各类文化艺术、声乐企事业单位和中小学校等,所以高校声乐不仅要在专业技能上达到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在音乐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审美和创新能力方面也应符合的地方职业考核认定标准。
经调研发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学体系、实习实践教学等方面已经做出巨大的改革。但在具体创新实践细节方面中还未作出及时调整,使应用型转型目标不能尽快的落到实处。目前地方高校舞台声乐艺术实践形式主要以校内专业音乐会的形式呈现大致有:个人声乐独唱音乐会、声乐教学汇报音乐会、声乐毕业专场音乐会等。这三类声乐艺术实践形式的特点是以独唱、重唱、合唱的演唱形式、以美声、民族、通俗的演唱方法,对声乐专业技术能力进行集中的展示和呈现,演唱曲目主要以专业性较强的音乐学院的不同教学阶段中的专业性和艺术性较强的声乐作品。这类艺术实践形式的优势是能够检验声乐专业学习效果、加强声乐专业技术能力,锻炼学生的演唱表演,提高音乐素质。而应用型声乐人才的职业素养需求的是人才综合的音乐素养,也就是演唱、表演、合作、排练等综合专业素质。显然专业性较强的音乐会性质的艺术实践与应用型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不相匹配,主要表现在:艺术实践形式单一、陈旧,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对多种声乐艺术形式审美的精神需求;歌曲曲目专业性较强、侧重技术性的展现而缺乏整体艺术美感;歌曲题材单一、缺乏反映新时代的新作品。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高校的声乐专业,应自上而下、从里到外,从宏观到细节,无论是人才目标的建立、计划的制定还是计划的具体实施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只有将声乐教学中的艺术实践进行不断的更新改革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一致、与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相契合。
对声乐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展示歌唱技巧,而是用歌唱技巧服务于歌曲的演绎,通过声乐技巧使演唱者更好、更精准的表达歌曲内容,释放歌曲情感,呈现歌曲的美感。那么独唱音乐会是声乐舞台艺术实践形式主要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它能较好的检验声乐知识技能、声乐教学成果,但对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地方高校来说,创新实践能力是学生学、用结合的最佳体现。传统声乐舞台艺术实践形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更为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的舞台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多种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多种实践能力、创新以及应用能力方面。改革地方高校的声乐舞台艺术实践形式是符合人才发展规律,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1.增加不同题材声乐作品的舞台实践
对地方高校音乐系声乐专业的同学来讲,大学学习期间的艺术实践更多的来自于服务于地方企业、事业单位,如:演艺公司、演出团体、中小学校以及艺术培训机构。上述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已改传统招聘需求,尤其是企业单位对声乐人才的质量、水平、方向等会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而作及时的调整,所以,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应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同频。对此,在校内的艺术实践教学中应增多与时代接轨、反映当代人们的生活、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喜闻乐见的声乐演绎形式。
其中丰富声乐题材作品的演唱,不仅使得整场音乐会曲目演唱布局合理,也拓宽了学生演唱曲目范围,更能提高学生对不同题材曲目的理解和演唱能力,所以在声乐舞台艺术实践形式可增设多种系列题材声乐音乐会的形式。以多种题材的声乐作品音乐会探索声乐舞台艺术实践形式,充分挖掘歌词内容与音乐形式之间的完美契合,帮助同学们理解和梳理声乐作品的时代内涵,有助于同学们对多种题材作品进行创新性演绎,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2.增加不同声乐体裁作品的舞台实践
传统声乐舞台艺术实践的演唱体裁大多以中外歌剧选段、中外艺术歌曲、现代流行歌曲的作品演唱为主,特点是传统声乐曲目在提高声乐技术能力方面有较强的优势,但是对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当代大学生来讲,学习的技能知识与时代需求、社会服务需求脱节,所以适当增加多种声乐体裁作品的演唱,不仅能够提升对多种声乐体裁风格的准确把握、还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丰富了学生对不同体裁作品的演唱,了解更多不同体裁种类所需的声音技巧、方法知识。这样的声乐艺术实践形式不但丰富了舞台艺术实践形式、使声乐实践教学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同时促使学生储备更多充足的知识能力应对不同种类就业单位的考核需求。
3.增加多种专题的声乐作品舞台实践
专题声乐音乐会是巧借文化环境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将符合某一社会主题思想的声乐作品串联起来,将艺术的审美与社会主题精神相结合。专题声乐音乐会更具有代入感、更加标题话,它可将不同时代、不同题材、体裁等声乐作品汇聚在一起,同时丰富了音乐会的形式。
在地方高校的声乐艺术实践舞台上增加多种专题的声乐音乐会如:专题《中国梦 丝路情》专题音乐会、《庆祝合唱团成立20 周年》专题音乐会、《红楼梦》专题音乐会、“庆建党100 周年”专题音乐会、“思乡情、念恩情”专题音乐会、“咏唱好歌、传好家风”专题音乐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音乐会等等。专题音乐会使音乐会的主题思想更加明晰,使音乐形式与思想内容更融为一体。围绕着专题对声乐作品的类型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同一主题声乐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更锻炼了学生对声乐作品在音乐会中的统筹安排与组织能力。
4.增加多种演唱方式的声乐音乐会
目前地方高校的声乐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演唱方式是美声、民族、通俗三类,这三类唱法长期占据了音乐学院、地方高校的音乐课堂、考试和舞台艺术实践中,且多以独唱或合唱的形式去演唱表演。在广大的师生多年的教育与实践中,对这样演唱方式早已形成了固定的教学内容、习惯、模式,但是长期以此类演唱方式为主要的声乐舞台实践形式却显得乏味、陈旧,甚至造成学生观看、演唱、学习的兴趣下降、动力的不足,学生所学与所用不能形成良好的衔接。
反观当今多元文化流行的新时代,我国人民对声乐艺术的精神需求已然是开放、多元、大众化,与高校传统、固定声乐演绎模式的独立性、模式化、专业性形成强烈的对比。所以面向市场、探寻人民大众所需,改变声乐作品的演唱方式,及时了解当下人们对声乐艺术的审美和精神需求,丰富声乐作品的演唱方式,以多元、跨界、交叉的方式呈现歌曲多种演绎的可能性,符合应用型地方高校声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这样的表演方式不但可以打破传统曲目的演绎方式,呈现歌曲丰富的美感,甚至创立新的歌曲演绎样式,更锻炼了学生对歌曲的创新编配、组织能力。
1.与多种乐器结合的声乐舞台实践
传统声乐音乐会常用的演唱搭配方式是声乐与钢琴、声乐与MIDI 伴奏的固定模式。这样的歌曲演绎模式一直沿用的是专业音乐院校的歌曲表演方式,此类表演方式虽然在声音技巧的展现方面能够更加准确,但却将限制了学生对音乐表现的创新和创造力。在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形势下,可打破常规伴奏,创新以多种伴奏形式的声乐演绎模式,可采用器乐中一件或者多件乐器为演唱伴奏,增强歌曲演绎的艺术性,不但丰富音乐会展演形式,也提高各个乐器之间与声乐演唱的配合默契度,丰富了声乐演绎整体的声响效果,满足不同欣赏者的口味。在整个演绎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不同专业的知识了解、培养了学生之间的乐队协作能力和对声乐演绎的创新实践能力。
2.对其他音乐作品进行改编演唱
独唱音乐会是国内高校、各大重要音乐厅的声乐主流演出模式,在各个省市普通应用型大学的音乐厅举办独唱音乐会也屡见不鲜,虽然这样的音乐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在声乐技巧与艺术实践能力的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持续单一模式的艺术实践,势必引起学生对传统声乐音乐会的演唱歌曲形成听觉、视觉美感乏味感,随之引起学习兴趣下降等不良后果。在创新声乐舞台艺术形式方面,尤其是对不同音乐作品的二度歌唱创作,是对演唱者自身综合素养的一种考验,是对舞台形式的一种创新。除了要求演唱者有较高的音乐综合素养,还要对作曲家心灵深处的窥探,通过歌唱者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演唱创作,使作曲家的音乐复活,还能准备表达作曲家的理念和本意。在创新声乐舞台实践上可采用,将大大丰富声乐音乐会舞台展演样式,使声乐学生涉猎更多音乐体裁作品、丰富其音乐知识,提高演唱技能,有助于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的培养。
3.对其他声乐体裁进行创作及演绎
鼓励学生发挥艺术想象力,挖掘学生各个方面优势特长,大胆将声乐技巧恰如其分的运用到声乐艺术形式的创作演绎里,使声乐演唱技巧得以最大程度的实践运用。如:对音乐小品、音乐情景剧等体裁的作品进行创作展演或者改编表演,通过一系列的创作,挖掘学生的优点特长,通过多种形式的舞台艺术实践使其学生才能得以施展,建立学生的演唱和表演自信心,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加强了学生学以致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适应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人才培养目标,应将转型改革政策落到实处,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践教育,通过对声乐舞台艺术实践形式的多种的改革途径,丰富舞台实践形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意识、精神和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学习过程中的动手能力,更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建立科学的应用型声乐实践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