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姝婧 唐宝定 廖亚平
(蚌埠医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其体系得到不断完善,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高校课程中,思政类的课程对于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具有积极作用,利于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但是,由于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与理念,存在落后性与陈旧性,使得课程较为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对于思政课程的不断优化,势在必行,因此,规划合理的优化路径是重中之重。
目前,高校思政课程存在教学理念落后,在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存在枯燥单一的问题,且学校自身对于思政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需要对思政课程进行优化,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高校思政课的内容通常为理论内容,且讲解方式较为单一,难免会让学生产生枯燥的心理,且因为在理念上的落后,使得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缺乏兴趣,而教师方面则更多重复教材的内容,使得内容自身较为乏味,外加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单方面的理论灌输,让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无法保障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成效。
此外,思政课的学习能够更深层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思想道德方面能够形成正确的三观,但从实际开展的效果来看,许多高校对于课程的重点为专业课,而不是思政课,导致了在师资力量上没有做到合理分配,对于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缺乏足够的重视程度,导致了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使得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思政课自身的发展进一步完善,需要对其优化路径进行合理规划——在教学理念上进行革新,提升教师的能力水平,尊重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将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塑造优秀的教学氛围。通过将教学内容的丰富以及对教学重点的调整,结合其他方法,对思政课程进行优化,从而提高思教学质量和成效,让学生能够树立更加健康的价值观以及更加正确的政治观念。
为了能够将思政课程建设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为重要的切入点;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则需要将思政课程进行改革,其重点就是对教学理念的革新,借助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其在思想上做到与时俱进,做到与当下社会紧密结合。
为此,高校需要根据当下的发展需求,将目前的教学体制进行改革,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制定合理方案,对课程建设进行优化,以更好地培养目前社会所需的人才。一方面,对于教学内容要做出革新,其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和理论教学,还要与当下社会发展相结合,将最新的思想在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应用,根据当下时代发展变化,丰富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进行结合,有效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对实践方式进行创新,更好地突出实践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教学方法需要进行创新,将过去的灌输教育进行转变,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借助各种先进手段进行教学工作,既要有合理引导,也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提高。
在进行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具有引导作用,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在对课程建设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是重点。
一方面,教师需要将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在相关规章制度的范围内,制定更适合当下需求的教学方案,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技术水平,将理论知识以更加通俗易懂的形式向学生进行诠释,借助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让学生能够对其进行有效消化,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正确导向,使得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教师方面也应积极学习新的思想,确保自身思想的先进性;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具有教学创新能力,合理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将其以更加透彻的方式进行讲解,以分析具体案例的方式,提升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强化学生自身的思政水平。
思政教学的开展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而学生在思政课程建设的优化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对学生将理论融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是知行合一。学生需要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从而借助在课上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学生自身需要成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参与其中,因此,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一部分交由学生,让其能够以实际案例传达自身观点。
此外,学生还需要重视实践的作用,以理论知识内容指导各种实践活动,例如: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提升自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成就感。
思政课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强调思想的交融与碰撞,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教学方法根据时代特点进行创新。尽管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法具有其优势,但也有其局限性,因此,在使用该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教师方面应以讲解为主,辅以其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课上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有机整合,梳理其中的关键要点,将核心重点开展专题讲解,此时需要在基于教材内容,巧妙融入其他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对于问题的关键核心具有更为准确的认知,有效提升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保障教学成效[1]。
在教学过程中,良好氛围的营造,是对思政教学工作的重要优化手段。从全局角度看,高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已经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使其具备一定的共同点,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分析,了解当下社会发展的特征。
在校园文化中,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独特性与群体性,也是其特色。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了思想文化和制度文化两方面的内容,前者是关于意识形态与文化价值观和生活理念等方面的内容,后者则是大学中的各项规定与体制。良好氛围的营造与学校制度建设和校园思想观念具有紧密关联,能够体现出高校的办学特点,因此,大学思政教学工作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紧密关联。在此背景下,校方需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根据自身特点,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从而将思政教育中各方面的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纠正错误观念取向[2]。
例如,教师可通过在一些具有较强思政元素的节日中,发挥其重要的思想教育作用,通过开展诸如合唱、话剧、大型晚会等方式,提升思政元素的表现力。此外,教师还可基于思政教育,开展相应的技能竞赛,使得学生在竞争中更好地了解思政知识,通过各种公益活动感受思政教育的意义,营造良好的思政氛围。
如今社会发展新时期,为了能够将思政教育的优势充分发挥,需要对学生的要求进行了解,将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了解,提高思政学科的先进性,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应将教材内容与当下的社会时政和实际生活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机融合,使得学生能够在思政教育中感受到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以及在当下社会中的表现,借助鲜活案例,将所学知识更好的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有效运用,解决相关问题;其次,教师方面需要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之中,将自身的生活见闻在教学内容在进行融合,为学生提供发表看法的机会,提升学生在表达、交流和分析上的能力,提高学习自信心,强化师生互动;最后,将社会实践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社会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具有了更加鲜明的个性,对于学习方面的诉求也发生了变化,因此,为发挥出思政教育中的优势,需要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调整教学重点,使得相关工作更有针对性,更有成效。
首先,教师应将思政教育和学生未来成长相结合,引导其制定合理规划,使得学生能够对未来发展具有明确方向,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借助科学指导解答学生对于未来发展的困惑,让学生更加科学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其次,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建设,将思政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具备更加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最后,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教师重点关注,给予正确引导,使得学生能够以更好的心理状态迎接未来,对其给予合理规划[3]。
为了能够更好地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进行优化,需要将师资力量基础进行夯实。日后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需要从源头处进行把关,通过有效的监督机制对教师资源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因为只有优秀的师资力量,才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根据现有师资队伍的特点,采取更为人性化的制度进行管理,提升从业者的职业责任感和积极性。
此外,通过对教育环境的优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最大限度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更加有效地抵御各种不良思想,同时,加大思政教育的创新力度,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理念创新,提升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参与感,将教育方法的全面性进行提升,根据思政教育的要求,深入发展和完善教学方式的创新,且必须要与当下思政教育的目标进行紧密结合,以目标导向对教育方式进行创新。在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需要将新的教育方法与理念进行实践,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对思政教育建设进行系统性的优化,借助创新导向,将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至最大化,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得思政教育体系在最大限度上得到优化[4]。
结论:目前,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存在教学理念落后,且存在方法单一和内容枯燥的问题,高校自身对于思政课缺乏足够重视,因此,为了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完善思政课自身,需要对思政课程进行优化。为此,需要对教学理念进行革新,提升教师的水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此外,针对内容枯燥的问题,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调整教学重点,结合其他优化路径,使得课程内容更具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