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
(涟水县淮剧团,江苏 涟水 223400)
戏曲打击乐是我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烘托舞台氛围的作用。具历史典籍中记载,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先辈便以击石、拊石进行伴舞,可见我国戏曲乐队打击乐艺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戏曲打击乐艺术与其它民族音乐相同,都是来自于人们真实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是中华民族音乐大家庭中的瑰宝。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我国戏曲打击乐等民族民间音乐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如今,戏曲打击乐在戏曲表演舞台中的作用也愈发凸显,是戏曲乐队及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表现形式。
戏曲打击乐是对以敲击、打击为发生原理的乐器的统称,也是我国古老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尚书》中记载:“於!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可见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先辈便以敲击石头进行演奏、伴舞,这也是现代意义下戏曲打击乐的雏形与萌芽时期[1]。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先辈始终没有停止追求音乐之美的脚步,在击石拊石的基础上通过改进材料、改变音高及演奏方式等制作了不同类型的打击乐器。虽然有一部分打击乐器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但存留下的打击乐器依然熠熠生辉、充满生机,并对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代的进步促成了文化的融合,加之各国之间的交流逐渐频繁,我国打击乐的表现形式及种类在逐渐丰富,除钟、鼓、罄等中国传统打击乐器之外,早在公元前350 年便引入了钹等国外打击乐器。
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与戏曲表演相配合的音乐,它是由声乐(唱腔)和器乐伴奏两部分组成,以唱、白为主,器乐伴奏为辅,两者相互结合,相得益彰。戏曲乐队在传统戏曲演出中称作“场面”,是由于其在整场演出中支撑整个舞台场面而得名。它又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指的是戏曲伴奏中的管弦乐部分,包括胡琴、二胡为主的弦乐器,月琴、小三弦为主的弹拨乐器,笛子、笙等的吹管乐器。“武场”则指的是戏曲伴奏中的打击乐部分,由不同类型的鼓、板、锣、饶钱等组成。文场主要是为唱腔伴奏,并且演奏为配合演员动作或渲染当时意境而用的曲牌;武场则是配合戏曲演员的唱、念、做、打以及舞蹈、造型和身段表演,加强其表演和动作的夸张性,更重要的是控制节奏,使其起止明确,节奏有序。此外,舞台情绪的渲染、场次的转换等也都由“武场”承担。
(1)乐队的构成,中国戏曲乐队由“文武场”构成,戏曲乐队一般有几件主奏乐器,如京剧的“三大件”京胡、三弦、月琴;梨园戏的“两大件”琵琶、洞箫,根据剧种的不同有所差别。
(2)乐队与演员的配合方式,中国传统戏曲乐队没有专设指挥一职,而是由鼓师(也称“司鼓”)兼任。在表演过程中,鼓师坐在能看得见演员的地方,他一方面操持鼓、板参加演奏,一方面通过手势、鼓板的点子和打法来指挥乐队的起止、快慢、轻重,控制节奏、推动剧情的发展。除此之外,文场的琴师也是乐队和演员交流的重要枢纽。在演出中,琴师既要注意演员的口型,又要注意鼓师的手势,琴师的演奏力度直接影响整体的演奏力度。
打击乐器富于变化的音色及强烈的感染力使其在民族音乐中具有广阔的音乐空间,我国民族音乐家们也致力于借助演奏简单、音色丰富的打击乐增强民族音乐表现力。
作为一种最为传统的发音器具,锣最初被用于招揽客人,其声音洪亮、极富穿透力。戏曲乐队中的锣按照形状及大小可以划分为大锣、小锣,形状似圆盘、四周有边框加以固定,通常以木槌敲击锣身正面发声。作为一种金属体鸣乐器,锣并无固定音高,但材质、大小不同的锣形成的演奏音色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小锣演奏以手持为主,演奏者左手提锣身、右手持木槌,敲打锣身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大锣需配合锣架,演奏者持槌击锣面,发出低沉、浑厚的声音。当前我国民族音乐中应用的锣一般以铜制成,越有三十余种,其造型、音色及音响效果各具特色,如大锣一般用于伴奏及乐器合奏之中,既能够体现锣的音色特点,又能配合其他乐器演奏增强民族音乐的感染力[2]。
板鼓,亦被称为单皮、班鼓,极有可能为唐代清乐中“节鼓”的前身。板鼓“音嚼急,为各器之领袖”,因此在戏曲乐队中一般用作指挥乐器。板鼓为单面鼓,其身形体较小、多以硬质木料制作,以牛皮张紧鼓面并直至整个半面的底边,敲击发音的位置仅为5至10 厘米。板鼓适用于不同民族音乐曲目,为配合民族音乐的旋律及节奏,板鼓可分为大膛鼓、中膛鼓及小膛鼓。小膛鼓音色高亢脆量,适用于戏曲伴奏与器乐合奏;大膛鼓音色宽广浑厚,适用于地方戏的伴奏与独奏;大膛鼓音色介于大、小膛鼓之间,一般用于地方戏的伴奏及乐器合奏。板鼓音高的高低与其鼓皮张紧程度相关,在板鼓演奏中,优秀的鼓手能够通过力度的控制、点签与满签技法的灵活运用、鼓点的疏密缓急等打造极佳的音响效果,进而为民族音乐增色。
碰铃,旧称铃钹,史料记载为唐代贞元年间由“骠国”(今为缅甸)传入我国,其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且我国不同地区开发出碰铃的不同演奏方式,如陕西的甩子、民间的撞铃等。碰铃为碰奏体鸣乐器,被广泛应用于戏曲伴奏、民族民间歌舞、民族乐器合奏中。碰铃一般为铜制,一付两个,演奏时双手各持一面互击,或以小锤敲击单面钹沿,可达成不同的音响效果。在戏曲乐队演奏及说唱伴奏中,碰铃出现的频率较高,作为乐队的指挥乐器其声音具有较强的穿透力,是戏曲音乐节奏、节拍的基石,能够突出音乐的线形旋律与美妙韵律,更能够体现出我国戏曲音乐的特色。如在戏曲文场乐队中,碰铃常在青衣唱腔中随板作节奏,用以衬托青衣唱腔的柔美、灵动。不仅如此,碰铃一般与小木鱼合奏以增强民族音乐的听觉效果。
我国传统戏曲打击乐在多元文化融合、文化浸润与时代洗礼中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表现形式,如今不仅有对传统打击乐的创新,还有对中西方打击乐的融合,其在戏曲表演音乐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对于推进戏曲音乐的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戏曲打击乐是我国民族民间器乐文化的瑰宝,自身便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民族音乐色彩,戏曲打击乐更如锦上添花一般凸显出我国戏曲艺术独特的民俗民风与文化风情。虽然我国部分打击乐器无固定音高,与管弦乐器相比其音调变化上稍显不足,但其音响强烈、节奏鲜明、变换灵活,加之演奏者通过力度控制、击打的轻重缓急、击打技巧的自如应用可以打造立体式、环绕式音响效果,赋予戏曲音乐极强的文化、艺术气息[3]。例如在戏曲乐队中,板鼓为整个乐队的“指挥者”,演奏板鼓的人员被称为司鼓,用以联接表演者与乐队,根据戏曲情节、音乐发展的需要司鼓把控着戏曲乐队整体的演奏力度、速度,于音响的细微变化及乐队成员的默契配合中体现出我国戏曲传神写意之美学特征。
戏曲打击乐极富表现力、感染力与宣泄力,强烈的音响振聋发聩,丰富且灵活的节奏变换直抵受众的内心,是传达舞台音乐情感、表达舞台音乐情绪、塑造舞台形象的最佳媒介,在增强舞台表演情感色彩的同时引发受众的深思,使其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及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进而增强受众对戏曲艺术的认同感,唤醒受众内心的情愫。戏曲打击乐在戏曲表演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大力倡导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的环境下,传统打击乐将在戏曲舞台音乐艺术中继续发挥着强化情感的作用。
音乐是戏曲的灵魂,配合着表演者的唱念做打推动着戏曲情节的发展、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我国戏曲音乐一般节奏鲜明,主要原因在于辅助表演者的表演,更加清晰地解释情节。传统戏曲中的打击乐一般用作伴奏,且在文场与武场中具有不同的运用方式,文场中板式的变化需要以打击乐完成,如戏曲开始前的缓鼓可将受众快速代入到戏曲的情境之中,奠定戏曲音乐的旋律基调。在武场中打击乐一般用作配合表演者的武打动作,如表演者脚步急促,此时以锣鼓的快速敲击渲染紧张、焦灼的氛围,便于表演者做好内心准备,保证武打动作的顺畅衔接。在戏曲中,打击乐贯穿于开场与收场的全过程并与管乐、弦乐交相辉映。
打击乐节奏色彩丰富、音响效果多元,在戏曲音乐氛围渲染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淮剧中常用的“锣鼓经”通过组合鼓、板、大锣、小锣等各种打击乐声音以形成富于变化的节奏,用以渲染或肃穆沉寂、或惊惶紧张、疑惑悠闲舒缓的氛围,有助于民族音乐情绪的宣泄及传达。不仅如此,打击乐还可以模拟自然音响,如雷声、雨声、风声等,以营造出贴近自然、真实感极强的听觉审美空间,受众身临其境般感受着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体验着人物的嬉笑怒骂与爱恨情仇,便于受众理解民族音乐的内涵及其所塑造的音乐形象。
我国民族打击乐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浩如烟海,在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中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并渗透至音乐各个领域用以凸显民族音乐特色、强化音乐情感、烘托舞台音乐氛围,戏曲打击乐在有着不同的体现形式,皆服务于戏曲音乐表现力、感染力、宣泄力的提升。推动着我国打击乐与戏曲音乐迈向更高的台阶、走向更加广阔的艺术舞台,在时代的浸润下流光溢彩、绚丽夺目、经世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