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承元
(甘肃省永登县七山乡中心学校,甘肃 永登 730300)
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下,更加注重以生为本理念,要求教师将学生看作课堂教学主体,并能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和心理发展状态给予合理、恰当的指导。学生之间由于诸多方面发展水平的不同,必然存在一定个体差异性,那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过程中,就一定要在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分层教育。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作业等等进行不同层次的创设,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有效发展,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练习课是数学学科的重要指导方式之一,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身知识储备和学习过的内容,通过解决问题完成知识迁移和巩固教学内容的任务。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练习,帮助学生领会、巩固、理解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并提高自身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数学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运用水平[1]。
数学练习课主要是让学生发挥自身学习能力与主观能动性进行知识训练的课程方式,是教师教授新课之后的延续与巩固。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记忆方式还存留在表面,想要提高学习质量,加强自身知识实践能力,就需要通过实践与认知的反复过程中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因此,可以说数学练习课是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提高知识迁移能力、拓展思维等等的重要教学方式。
所谓分层教学法就是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当前阶段的实际学习情况、现有知识储备、知识实践能力等将学生合理的分成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对不同群体进行恰当的教学和指导分层[2]。这样的教学方式下,能够更加贴合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水平,并符合新时代教育理念注重以生为本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平等看待差异性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中得到良好提升,通过成功的喜悦加强学习自信心。
数学是一门抽象且需要学生具有较强逻辑性的学科,对于正处在身心、思维发展重要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数学在学习上可以说有一定难度[3]。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中,很少有教师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他们会根据整体学生的平均水平开展教学活动并布置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确实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速度与效率,但是对于一部分学生而言却无法得到有效发展。对于逻辑思维强、知识吸收和迁移能力好的学生而言,教师布置的任务过于简单和浅显,没有做到让其根据练习和思考得到提升。而对于逻辑性较弱、教学内容掌握不好的学生而言,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又太难,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感到焦急和无措,家长和教师又会在无形中给予压力,使学生逐渐降低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并对数学学科产生反感与排斥。
然而,在分层教育理念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练习课的过程中,若是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基于每一个小组的学习效率布置不同的思考和练习任务。不但可以贴合学生学习需求,也能让学生真正得到提升,学生在借助自身力量就能解决问题,并加深知识点记忆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学习自信心,并促进知识迁移与吸收能力显著提升。
开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更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实际运用到生活当中,为其今后发展提供基础,更是个体发展的必须阶段[4]。对学生而言,接受教育是他们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方式。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需要学习很多内容,并在这些内容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学科。那么,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要做到合理且高效,才能避免学生降低学习热情。在开展练习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基于分层教育理念做到因材施教,就一定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更加贴合实际的发展目标,给予学生前进的动力,并让学生在看到自己的变化与体会成功的喜悦中提高学习自信心与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将教学目标分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隐性目标。即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与探索掌握教材中需要学生理解并能够合理运用的知识;会运用教学知识正确解决练习内容和能够进行知识迁移,将所学运用得到更加广泛的地方,或者根据自身实际经验寻找到适合运用当前方式来解决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实践探索、验证解决等有效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巩固教学内容,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创新实践意识。
教师在开展分层教育过程中,需要做到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等等进行考量,将学生分层ABC 三组或者ABCD 四组[5]。A 部分学生是各项水平都较强,且具有很高的学习热情与自主性;B 部分是各项水平中等,且具有一定学习兴趣或不排斥数学学习的学生;C 组学生是各项水平一般,但想要进行数学学习的学生;D 组学生则是学习综合能力弱且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的学生,也是常说的学困生。教师首先可以根据学生之间的不同层次,为他们布置不同的任务与需求,也可以采取在每一小组中抽出一名同学,四个人组成学习小组,由学优生和具有学习积极性的学生带动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这样一来,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在组内有所发展并找到自身优势,提升自信心的同时,逐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例如:以小学数学《角的初步认识》为例,教师在开展练习课过程中,就可以按照ABCD 不同发展情况的小组布置任务、安排探索目标,A 组学生在完成习题过后,教师可以帮助其进行知识延伸,让学生在引导下了解到多种思考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思路。B 组学生则在完成习题过后,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加强实践能力,寻找生活中出现的角。C 组学生主要以加强个人基础能力为主,做到能够解决教师布置的基础练习任务即可。D 组学生则可以注重提升学习兴趣,或者可以在教师或同学的指导下加强教学知识的理解水平。
或者,教师可以按照在ABCD 四组中各选一名的学生组成学习互助小组的方式,创设相同的探索问题,并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展开讨论与分析,进去发挥自身想象力与知识储备,避免整个班级大环境下由于内向或其他情况不愿意回答问题、降低参与程度的情况发生。且在学习兴趣高涨、性格活跃的学生的带动下,能够使原本兴致缺缺的学生也收到感染,加强自身学习质量,并在与同伴交流、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有效发展。
课堂练习的效果能够完美反映出学生课上的学习质量和知识掌握情况,且能够达到巩固教学内容的目的[6]。那么,教师在对练习任务布置上进行分层时,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任务大致分为模仿性练习,即最基础的,与课上教材中内容层次差不多的问题,通过学生的二次探索与分析,达到巩固与吸收的作用,主要适用于C 或D 组学生。还有发展性练习,即与教学内容有一定变化,比教材中习题有一定发展的练习任务,主要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升,并有效且合理掌握所学知识,促进创新实践能力发展,适合为B 类学生安排。最后是综合性练习任务,将一部分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融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并检查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水平,让学生综合实力与数学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得到提升,更加适合为A 组学生安排和创设。
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也能让学生感觉到失落与困惑。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在意他人眼光,渴望得到认同与夸奖的阶段。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多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都过于直接和单一,并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且过于偏心。对于学优生会给予更多的激励和夸奖,对于学困生则会出现批评明显多于认同的情况。久而久之,学优生可能会在教师的过分夸奖下产生自大、看不起其他学生的情况,而学困生则会在教师的负面引导中产生自我怀疑,降低学习自信心。因此,就需要小学教师转变自身评价方式,注重评价的多样化与多元化,从多个方面入手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综合,并给予更加正面且激励的引导。
教师可以将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与家长评价,并能够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与综合,掌握学生最真实的发展状态。家长的评价有时候会带有一定情感滤镜,即无论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如何,都觉得孩子当前的状况使最优的。学生的评价会因为学生之间的关系而产生变化,出现我和你关系好,我就给你打高分,我河西关系不好我就故意写坏话的情况。尤其高年级学生情感开始萌芽的阶段,笔者就遇到过学生故意在给其他同学写评价时表述出不好的言论,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分析,避免让被诬陷的学生感觉到失落,逐渐失去对同学对教师的信任。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而言,练习课巩固知识,提高实践水平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教师的引导方式也十分重要。就当前阶段来说,教师若是能基于分层教学方式,为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制定更加合理的练习与实践任务,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可以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信心的同时,加强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理解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并且,分层教学方式也更加贴合学生与教学理念,促进因材施教,让学生都能得到一定发展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