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鹏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实验小学,甘肃 平凉 744000)
在还没有接这个新班的时候,我就早已耳闻小方同学的“大名”。听我的同事们讲,这个同学的最大“问题”,是太过顽皮,自我管控能力差,常常给班主任以及各科老师的管理带来一些难题。在四年级,由于换了任课老师,校领导调整我为该班的新任数学老师。不过,作为从教十余年的一个老教师,对小方同学,我还是挺有心理压力的。
正式接触后,发现这个孩子身上还是有许多优点的:他大胆勇敢,聪明好学,善表达,勤思考,爱钻研,肯深究,对于刁钻的问题常常能一针见血地求解。虽然顽皮,但属于孩子独有的那份稚气恰恰正是他最可爱的地方,于是我的压力也自然消失了。他常常在课间,或者放学后与我很坦诚的聊天,那种说话的态度犹如一对老朋友。他向我询问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我都不厌其烦地与他交谈。记得有一次,他在楼道里拿着笔记本和钢笔把我堵住,非得让我给他出几道奥数题,我当时由于时间紧就敷衍了事,现在想起他那认真的样子,我着实有点惭愧…
小方的妈妈是我的同事,她也是本校的一位数学老师,又兼任班主任。在我们学校开家长会的当天,她常常为了自己班里的学生,而不能参加自己孩子的家长会。我们学校的这种情况很多,一般不要求他们的家长必须来,有什么重要的事项,都是会后向家长单独通知。但小方同学的爸爸却从未缺席过孩子的家长会。我清晰地记得,五年级第一学期家长会的时候,在学校的三楼会议室,那是新任的班主任朱老师第一次与家长们见面。会上,朱老师展示了孩子们平时活动的许多照片,也把孩子们平时的习作整理成册,在场的各位家长都深受感触。在讲台上的我当时瞥见方爸爸几乎已经热泪盈眶。会后,方爸爸在班级微信群针对本次家长会发表了一长篇慷慨激昂的感想,这让我有点意料之外: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情感竟是如此细腻!那条信息的具体内容我已不记得,我只记得那条信息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一位爸爸对孩子的深切关爱,渗透着一名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高度热情,也渗透着家长对老师的感激和期许。这使做老师的我们深受鼓舞,平时工作中的各种烦恼也烟消云散。能得到家长的肯定,远远强过我们得到的任何一张奖状!
三年光阴,家校联系,我和方爸爸仅有数面,不曾说过几句话,近乎一个陌生人。对他的了解,仅限于我参加崆峒山登山赛时,听说他是前十名,还听说他乒乓球打得很好。我想,这样一位喜爱运动,健康阳光的爸爸,他的孩子一定会耳濡目染,继承父亲的优秀品质。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父母的言传身教,永远胜过一所好学校,胜过一位好老师!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方法千万条,爱心教育第一条。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从孩提时起,他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一切信息,无论好的或坏的,都将陪伴他一生。笔者将要阐述的,就是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对孩子的成长的作用。
人们常常认为,一个健康的家庭离不开母亲,往往很重视母亲的存在而忽视了父亲的作用。但笔者认为,父亲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更重要,父亲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
俗话说,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这话虽然有些片面,但也从一定角度反映了一个家庭中男人的作用。男人既是长辈的儿子,妻子的丈夫,还是孩子的父亲。一个男人,身兼数职,注定了他的作用不容小觑。但在孩子的眼中,这个男人仅仅是自己的“父亲”,而这个父亲,对他的长辈尊重孝顺,对他的妻子关爱呵护,这些都是无形的很珍贵的一手教育资源,每时每刻在影响着家里的孩子。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恰恰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欠缺的部分,更是书本知识不可替代的部分。我们能够预料到,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他将来进入社会,一定是一名有责任、肯担当、有爱心的人。相反,如果一个家庭中,父亲的角色扮演的不好,他对长辈不尽孝心,对妻子没有责任,对儿女的教育不上心,他的孩子必定从他那里受到不良影响。
同时,一个父亲在社会生活中的处事方式和处事态度也会影响到孩子。在社会生活中,一个男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深度和格局往往与一个女人是不同的,这更有助于对孩子的性别观念的培养。概括来说,一个父亲的角色就是:长辈的好儿子,妻子的好丈夫,孩子的好爸爸,社会的好公民。
男女有别,一个家庭中,爸爸与妈妈的性格往往迥然不同。与妈妈相比,爸爸往往心胸开阔,沉着冷静。如果父亲能为孩子树立榜样,那么孩子从父亲那里学到的则是男子汉当有的品格,这对于他的健全人格的形成无疑是有好处的。从爸爸身上,孩子更容易感受到强烈的安全感,家庭当中有了安全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才能稳定乐观,他的性格成长就会更加完善。父亲是力量的象征,他果断、勇敢和豪爽的形象,加上开阔的眼界,上进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都会感染到孩子。在孩子的眼中,父亲是男子汉,可以更快速高效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孩子经常与父亲相处,会受到父亲这些良好性格品质的影响,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会像父亲一样更加勇敢坚强,将来步入社会,就会更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活和事业。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岁的婴儿就能轻易地分辨出妈妈与爸爸性别上的不同。婴儿对妈妈更多的是情感方面的需求,而他对爸爸的期待更多的是希望爸爸逗他玩,带他“疯”,比如做一些惊险刺激的动作。每当此时,他就会开心地“咯咯”大笑。孩子大一些,爸爸可以带孩子去参加各种户外运动,比如踢球、爬山、越野、探险,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不仅开阔了孩子的视野,更培养了孩子坚韧的心理品质和乐观的处世态度。
研究表明,男人与女人的大脑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导致家庭中爸爸与妈妈在思维方式方面是不同的。往往是父亲善于理性思维,数学能力、抽象能力以及方位感比较强,思维的条理性和动手能力也比较强。而母亲在语言词汇、辨别力、直觉等方面更强。母亲一般对细节的认识更加精准,对人际交往的微妙关系更加敏感。父母亲这种先天具有的差异,对孩子智力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孩子从母亲那里能更多地学到一些简单的生活知识,可是父亲则可以通过使用机械、维修家电、修整管道等许多亲身亲为的实践操作,让孩子对动手操作和使用工具产生浓烈兴趣。这无疑对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求知欲起到助推作用,从而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所以在孩子的发育过程中,应当接触男女两类思维方式。成长过程中没有父亲的孩子或缺少父亲影响的孩子,其数学能力还会受到影响,他们都数字反应迟钝,分析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欠佳。这还会波及他其他相关科目,如物理、化学、生物等。
一般情况下,父亲的角色出现得越早,其对孩子智力方面的影响就会越大。所以,从孩子成长的起初阶段,就注定了父亲的不可缺席。在家庭中,父亲如果受到尊重,又有威信,这会对中小学时期的孩子的学习产生良好作用。孩子会以父亲为榜样而效仿父亲,他会力争做一名像父亲那样的人。而如果在家庭中,父亲蛮横暴戾、严肃冷漠,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孩子就会有恐惧感,缺乏自信,风险承受能力差。孩子会对学习中的困难就产生了恐惧,特别是害怕数学习题。看见那些堆积如山的课本,就像看见他的父亲一样可怕。长此以往,孩子产生厌学心理。由此可见,有怎么样的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智力和学习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字经》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见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的作用极其重要,而且是位列老师之前排在第一位。父亲的教育作用不容小觑,缺席父亲,家庭教育不仅是失去半壁江山,甚至会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小彤5 岁的时候,父母因为感情不和离异,小彤则跟其母亲生活,一个完整的家庭从此破裂。小彤虽能隔一定时期与父亲相见,但大多时候仍是和她的妈妈在一起。妈妈由于公司业务繁忙,常常不能回家陪伴小彤,小彤只能一个人待在家里,不是与电视为伴就是靠玩游戏打发无聊时光。这时候,小彤更多的则是会想爸爸,他多么期望爸爸能陪伴她。不过父爱的缺失还算是小事,后来妈妈为了弥补孩子,只能给她大量的零用钱,这种畸形的溺爱不但没有使孩子缺失的父爱得到补偿,更助长了孩子花钱大手大脚,没有节制,她经常请朋友聚餐,甚至喝酒。学校老师也隔三差五叫小彤家长共商教育良策,她的教育问题,成了学校和家长最头疼的事。殊不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彤个性的形成与父母的离异有关,更与她成长过程中父亲角色的缺席有关。
实际上,这样的案例很多。而在我国更多的家庭里,“父教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隐患”,这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的一句话,这个观点在某网调中得到了六成网友的认同。因为许多国人都认为,父亲的责任就是给家里挣钱,父亲可以经常出差、谈生意、应酬等等,父亲这一角色的社会性很强,他应该承担的家教责任则被淡化了。有些父亲不愿意关注孩子的教育,觉得那是“小事”,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才是“大事”。据调查,目前父亲负责孩子教育的家庭仅占两成,母亲则承担了“单亲式育儿”。受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腐朽思想的蛊惑,爸爸常忙于外面的事务,要么是不经常回家,要么是一回家就对孩子的教育不顾不问,孩子的教育重任完全落在了妈妈的肩上,母亲就成了家庭里养育、教育孩子的主力军。
一个健全的家庭中,孩子的教育是父母亲共同的责任和义务。父亲的缺失,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很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父亲缺失影响儿童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影响儿童的个体化发展,影响孩子的性格与自我价值感,影响儿童正确的道德感甚至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世上只有妈妈好”不再流行,爸爸们必须赶快加入教育子女的大军队伍,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妈妈们的负担,更是为了祖国下一代的健康发展,茁壮成长。妈妈们也应当明白,对孩子的关爱,不是溺爱,更不是娇生惯养。只有父母亲携起手来,相互合作,相互补充,各自发挥自己在性格、学识方面的优势和特长,才能齐心协力教育好自己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