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博
(吉林省图书馆,吉林 长春 130000)
进入新世纪之后,当代新农村的群众居民对于文化服务的需求正不断加强。而乡村图书馆作为最容易实现普及的基层文化服务形式之一,正在从文化和教育服务等多个层面主动适应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需要。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和演变后,当前的乡村图书馆服务功能和模式已基本成熟。然而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乡村图书馆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在数字化服务和管理方面有针对性的加强,积极整合可利用的乡村图书信息资源,进一步改善乡村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同时注重管理团队和人才的培养,以具有创新性思维的管理模式和实践路径推动乡村图书馆实现新一轮现代化发展,进而在农村地区提升居民素质,增强全民的文化自信。
现阶段的乡村图书馆建设主要目的在于构建全面的农村地区基础文化服务功能,并从根本上改善和提升乡村居民群众的基础文化素质。这也是新时代发展乡村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而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实施过程的关键内容,相关政府部门及乡村文化工作的参与者应积极思考并探索我国当前乡村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及其基本服务职能。通过明确乡村图书馆的目标定位,服务群体和核心的服务形式,进一步发展乡村环境中的新技术和新产业,为农村居民的致富创收提供有力支持。[1]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来自政府机关等上层组织的关注度,通过因地制宜的举措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效果带来助推作用。充分发挥乡村图书馆所具备的图书借阅、电子阅览和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服务功能,在农村地区营造出文化修养提升的良好氛围,潜移默化的转变农村居民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从而持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深化发展。另一方面,正确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应用形式和发展,将乡村图书馆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服务优势进一步放大[2],以立体的文化服务形态和丰富的文化内容帮助构建农村地区的基层文化生态环境,提升乡村文化振兴效果。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必备开展要素是各类文化信息和资源,从当前乡村图书馆所能实现的文化服务类型及规模来看,在文化功能的细分和服务对象的划定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优化和进步空间。乡村图书馆的定位区别于城市图书馆,更加侧重于促进农村居民文化素养和知识内涵的提高,结合相关的文化资源推进不同文化类型的沟通交流,以更加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带动乡村图书馆文化资源信息的整体服务水平提高。将传统的文化资源类型与数字化、多媒体资源深度融合,促进农村地区的文化服务形式转型升级。具体的实施策略方面,首先可针对现有的乡村文化服务模式制定文化改革机制,将文化服务的各类型场所,例如乡村艺术馆、剧院、图书馆等统筹融合起来。打破它们之间在文化服务方面的壁垒,让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能够进入农村居民的生活当中,同时实现不同文化服务优势的融合利用。[3]积极挖掘农村地区的特色文化产物,并结合既有的公共文化服务渠道和产业类型采取差异互补的发展方式,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环境中文化基础薄弱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次,作为文旅部门的直属单位,乡村图书馆可以主动联合当地的民间社团或文化组织,借助政府层面的扶持力量为这些本土社团开辟新的发展空间,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到乡村文化事业当中。可以采取社会力量共建、引入社会资本或投资捐赠等形式,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结构,借助民间资本的活跃力量推动乡村文化事业的创新与发展。
乡村图书馆的高效、系统化运营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模式的应用。以乡村图书馆为代表的农村文化服务发展需要依赖于健全的文化网络布局而有序运行,在乡村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基础上强化其根基,同时推动新理念和新举措的落地应用。加强公共文化相关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通过综合文化站、体育活动广场、公共阅览室和乡村图书馆等形式进一步提升乡村文化服务能级。[4]乡镇等基层单位需要主动吸引多渠道的社会资源和支持力量,引入包括自然人、法人、社会组织等参与乡村图书馆的兴建和捐赠。这样既能有效缓解乡村图书馆建设运营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也可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呈现形式。进而在乡村图书馆与社会资源之间构建起互联互通的桥梁,借助社会力量助推乡村图书馆等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发展。
借助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大数据和5G 通信等先进的前沿技术,乡村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端的丰富多媒体资源和成熟管理模式根据农村地区居民的文化服务需求进行本土转化。采取线上、线下联动,远程协助,直播讲座等形式,扩充覆盖到农村地区的文化活动形式。[5]同时,数字化、多媒体资源的高效利用还可以打破传统文化活动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集合网络端的丰富、海量数据资源,可以搭建专供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交互平台,通过一些功能设定和资源的共享利用模式,激发出网络文化环境的最大价值。利用各地网络图书馆的资源,实现类型和内容上的互补。此外,还可结合乡村居民所关注的行业资讯和学习需求,开设面向农村居民群体的课程、讲座和培训。引入多媒体教学讲解和案例分析等途径,通过更加浅显易懂的方式为乡村读者群体提供接受和了解专业知识的机会。最后,通过在观念和理念上的创新,让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与时代接轨。[6]在为读者带来更直观,更便捷的阅读体验的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与读者群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和内容打造层次分明的多元化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并在新的运行模式之下高效运转。
现阶段的乡村图书馆在活动筹划和举办的过程中应更加侧重于深化推广和普及全民阅读活动。根据提升全民阅读兴趣的主要发展目标和开展途径,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受众群体特点,可由乡村图书馆牵头举办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号召鼓励全体乡村居民都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扩充活动的载体和样式,塑造具有鲜明特点的活动品牌。还可以依托既有的图书馆、文化工作站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定期举办开展专项技能培训、论坛、沙龙活动、法律讲堂等。[7]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建设乡村读者的全民阅读环境。其次,应着重加强群众基础的阅读习惯养成,例如组织种植养殖业人员、乡村留守人员和特需人员开展专业性的培训指导工作,结合实际面向基层以地域性和行业性的专题读书活动为主。宣传和普及行业专业知识,深化全民阅读的作用效果。
数字化时代通过融媒体方式拓展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和用户群体能够起到有效的宣传效果。将乡村图书馆的传统业务与融媒体方式进行组合应用,不但有利于拓展当前乡村图书馆的服务项目,也可更精准的锁定目标用户群体并提升读者的综合阅读体验。引入新媒体平台并通过VR 等虚拟交互技术让阅读能力较低的读者也能通过自己擅长的方式获取相关的数据、知识和资讯。还可以在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自媒体和门户网站等渠道上开设适合乡村群众阅读的专栏和专题,主动营造人人读书的良好气氛。从而塑造“接地气”的精神文明建设基础。还可以设置乡村群众阅读的读书会、读书日等主题活动,弘扬乡村阅读的主旋律和学习风气。[8]借助乡村群众群体间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效果,帮助文化部门实现全民阅读氛围的营造。
从现阶段的乡村图书馆本质属性来看,其属于文化旅游部门的管理范畴,因此本身不具备独立开展文化服务和相关业务的能力。加上从事乡村文化建设的人员又大多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专业不对口、待遇偏低、工作开展得不到保障等问题趋于普遍。这些都加重了乡村文化服务事业的人才流失现象。农村地区的乡村图书馆员人才队伍组建需要从人才的吸纳入手,通过完善的引进、培训、训练机制,为专业人才提供层次清晰,条理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在帮助馆员实现个人能力提升的同时,也为乡村图书馆的发展持续注入动力。
为了让乡村图书馆的管理运营团队更符合业务能力的实际要求,可联合地方职业院校采取定向培养和就业的体系化教育模式。提供专项能力培训和就业指导的机会,让图书馆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的图书情报专业能力,对于图书的获取、检索、登记、分类、编目、收藏[9]等专项流程足够熟悉且能灵活应用,熟练操作图书管理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