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工程学院 姚峰
“校企合作”是一种较为成熟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克服了传统中职教育理论性强,而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弊端,是当前中职教育重要的发展方向,能够有效地提升中职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从机械领域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该领域的技术性以及专业性在不断提升,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对人才的专业技能以及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发展趋势下,中职院校传统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暴露出了比较多的问题,学生的实践技能不足,学校的教育体系远远落后于行业的发展。因此在机械专业的教学中,需要对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予以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同时给机械领域培养大量合格的人才,促进机械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已经在中职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却一直没有展现出应有的效果,很大的原因在于应用该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做保障,导致在教学实践性方面缺乏规范性,同时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没有与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专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具备进行校企合作的条件,同时有些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缺乏科学详细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因此无论是从中职院校开展教育的角度上来看,还是从企业进行合作的角度上来看,制度缺失以及积极性的缺失都对合作以及开展教育的有效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另外由于缺乏成熟的合作经验以及成熟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走了很多的弯路,没有建立起明确的发展目标以及合作目标,教学实施的方法还有很大的可以改进的空间,另外在校企合作项目方面,政府的资金支持的力度还有待提升,针对相关项目的合作并没有从制度的角度来确定补贴以及制定支持政策,导致校企双方的参与度都比较低。
从目前中职教育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建设上看,在很大程度上是滞后于行业发展的,部分知识内容与专业的实际发展现状脱节,知识的内容相对陈旧,甚至很多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使用过时的生产技术来进行教学,这就导致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并不能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在工作中,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重新学习。另外中职院校在进行相关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需求,与市场的需求有较大的偏差,这也给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深入推进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
受市场因素的影响以及传统管理思维的影响,很多企业缺乏与中职院校进行合作的积极性,主要的原因还是合作的双方没有就合作的项目达成一致。目前很多企业也在中职院校中,建立了合作实训的基地,但是在相关制度的管理上以及资金的投入上,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并没有发挥企业合作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由于企业缺乏长期性的发展思维,并没有意识到校企合作模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校企合作建设上投入的精力不够。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停留下形式层面,合作终止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一般来说地方政府与中职院校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在校企合作方面要中职院校需与学校以及企业加强沟通,在政府的引导下,鼓励学校建立起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实践课程的发展。在实际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对企业的考核,促进中职院校教师队伍管理模式以及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重点提高中职机械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职业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提高行政指导能力,在政策层面向校企合作模式倾斜,加大对该教学模式的补贴,通过政策手段来激发学校以及企业的积极性,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同时还需要鼓励企业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保证学生有更多的学习实践的机会,保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落到实处。另外还需要对相关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支持,从政策角度以及技术角度促进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校企合作的关键是提升企业的积极性,保证企业积极地参与到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设上,同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需要充分地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从学校的角度上来看,需要根据机械专业教学的特点以及学科知识特点,来对相关的企业进行选择。从企业的角度上来看,需要从企业发展,以及人才吸纳的角度上来看待校企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需要就合作的细节进行具体协商,既需要保证教学效果,也需要促进企业的发展,不给企业的经营造成负担,让企业能够从校企合作模式中获得实际的利益,才能让企业在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设上投入更大的精力,提高企业的积极性,校企合作模式成功的前提是,学校能够与企业实现优势互补,企业与学校双方都能从校企合作模式中获得发展与进步。另外校企合作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合作平台的搭建,需要对相关的教学信息以及实践信息进行及时的沟通反馈。有效促进学生同机械操作人员的交流,能够让学生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尽快适应企业的环境以及生产实践的流程,也能提高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的积极性。
在校企合作模式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合作的规范性以及有效性,促进校企合作规章制度的建立,并在合作实践中,对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这需要学校加强同生产企业之间的联系,通过双方的不断交流,促进合作规范性的提升。现代化的校企合作模式需要按照市场化运营特征,以及发展规律来开展。在对机械相关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把握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行业目前的特点以及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在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之间需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不断提升配合水平,通过制定一定的人才激励制度鼓励人才积极学习,同时要将企业中优秀的岗位员工,引入学生实训的过程中,针对实际工作的需求以及操作技巧对学生进行讲解与指导。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合作目标明确,双方的配合度不高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通过加强规章制度的制定,形成科学完善的合作机制,保证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充分发挥出作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近些年,我国的校企合作模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合作的模式尚不成熟,并不能完全发挥出校企合作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因此需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校企合作模式,吸取国外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专业建设的特点对相关的合作模式不断优化,促进合作水平的提高,德国的“双元制”合作模式以及澳大利亚的“TAFE”人才培养模式都是比较成功的教学模式,在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建立起“职业教育集团”,以市场化的模式进行运作,实现对企业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明确,保证合作的规范性,促进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落实。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机械领域行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同时机械领域的技术不断发展,对人才的专业水平以及素质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中职院校作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能够为机械领域提供大量的人才,但是在当前的行业发展趋势下,中职院校机械专业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由于教育的模式相对单一,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差,同时专业的建设也远远滞后于行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对中职院校,机械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调整,通过在教学中引入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弥补当前中职院校教育的缺陷,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能够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就业,对中职教育的发展以及机械领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