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心血管病学科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2021-11-30 10:39王建安
心电与循环 2021年5期
关键词:起搏器瓣膜心血管病

王建安

1 浙江省心血管病学科的建立

解放前我国居民死因主要为传染病,平均寿命不到40岁,心血管疾病较为少见。新中国成立初期,心血管疾病被列为内科范畴,一般在内科下设心血管病组或心肾组,未独立建科。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逐渐改变,心血管疾病成为威胁生命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20世纪50年代,我国创建了第一所心血管病专科医院。此时,陈过、楼福庆、赵昜、金干、吕俊陞、黄元伟、楼彦衡等对心血管疾病满怀热情的先驱,也成为了浙江省第一批心血管病专家,奠定了浙江省心血管病学科发展的基础。

20世纪初期,心脏导管术开始在国际上出现。1951年,黄宛教授成功开展了中国第一例心导管检查。1956年,赵昜教授完成了我省第一例右心导管检查术。但是由于早期心导管术基本采用进口导管,价格高昂,限制了其应用与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引入新设备,我省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84年,单江教授在平板胃肠机上完成了浙江省首例冠脉造影;1985年,陈君柱教授进行了省内第一例在DSA机下的冠脉造影。此后,我省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蓬勃发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金属裸支架与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血管内超声检查、血流储备分数检查等先后开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为我省心血管领域发展最快、最成熟的技术之一。

1958年,世界上第一台心脏起搏器植入术诞生。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起搏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我省心脏起搏器的发展一直紧跟国内的发展步伐。1966年,陈天秩、孔颂阳教授成功为1例高龄患者安装了省内第一台体外心脏起搏器;1977年,单江教授为1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安装了省内第一台单腔永久起搏器,并于1986年率先植入双腔起搏器。此后,起搏技术在省内得到大力推广,我省起搏器植入数量一直处于全国前列。

20世纪40年代,我国心电学尚处于启蒙时期,我省仅有一台老旧的手提式Sanborn弦线型心电图机。赵昜教授对心电学情有独钟,立志推动心电学事业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他的心电图科研工作成果在《中华内科杂志》上发表;20世纪70年代初,他结合国外心电图研究的新进展与自身心得,编撰了《心律失常心电图专辑》;在他的倡导下,我国第一本心电学专业期刊《心电学杂志》(现为《心电与循环》杂志)在我省创刊,填补了我国心电学专业期刊的空白;他还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心电学学术组织——心电学分会,开设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心电学专业,创办我国第一所心电专业学校——杭州中华心电图专修学校。20世纪80年代,经导管直流电及射频电流消融术在国外得到推广,后很快被国内的电生理学家引进。我省较早开展了射频消融术。1989年,单江教授就应用国产射频治疗仪完成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消融治疗。此后,三维Carto系统、磁导航系统等技术的进步,更是拓展了射频消融术的应用范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射频消融的发展相辅相成,保证了我省复杂心律失常的机制研究和治疗策略的能力。

2 浙江省心血管病学科发展的突破

心肌梗死,这曾经相当于直接宣判患者死刑的疾病,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开展被征服;多数心律失常能通过射频消融术实现“治愈”;心脏起搏器和除颤器的应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心脏重构的药物缓解了患者心力衰竭的进程。新的突破在哪里?这是困扰全世界心脏病学家的难题。2002年,法国医生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为无法进行传统外科换瓣手术的患者带来了福音。2010年,葛均波院士完成国内第一台TAVR。2012年,王建安教授带领团队针对心脏瓣膜疾病进行联合攻关。2013年,在王建安教授的带领下,我省第一例TAVR取得圆满成功。2016年,省委省政府正式授牌成立“心脏瓣膜研究院”。2017年,可精准定位、重复释放的二代瓣膜系统首例临床应用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称浙大二院)成功完成;王建安教授提出的瓣膜介入治疗理念“杭州方案”得到瓣膜领域权威专家的肯定。

十三五期间,我省各心脏中心先后建立了胸痛中心、心力衰竭中心、心房颤动中心等,使得各类心脏疾病的诊治更加规范。在心脏瓣膜病领域,王建安教授带领团队完成亚太地区首例经导管二尖瓣环环缩术、中国内地首例经导管心脏二尖瓣修复术(NeoChord系统)、国内首例可调弯输送系统行TAVR,并成功开发国内首款可回收微创主动脉瓣瓣膜。在起搏器领域,项美香教授将准分子激光鞘管电极拔除术引入浙江,并率先植入无导线起搏器;黄伟剑教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希氏束起搏”概念,并得到了广泛认可与应用。在冠状动脉介入领域,王建安教授带领团队开展省内首例血流储备分数检查,代表浙江省冠状动脉介入从解剖学评估步入功能学评估时代;王建安教授团队正式将冠状动脉旋磨术引入浙大二院心脏中心并成为常规开展项目,进一步增强我省处理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能力;浙大二院引入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斑块销蚀术,使复杂冠状动脉的处理成为可能。在射频消融领域,屈百鸣、王建安等教授在省内率先开展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治疗;郑良荣教授开展了华东地区首例三维超声指导下的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此外,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的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Liwen术式)也在浙江落地。浙大二院成为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与国家心脑血管疾病疑难病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单位。这些成果彰显了我省心血管学科的蓬勃发展。

在心血管学科学术交流上,我省始终走在前沿。1978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成立。1980年,在吕俊陞教授的带领下,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成立。随着省内心血管病学的发展,2007年钱江国际心血管病会议(QICC)应运而生,成为亚太同行展现技艺、交流心得的重要平台,为我省乃至全国广大同行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推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从2015年起,由浙大二院主办、国际知名结构性心脏大会(CSI)支持的中国瓣膜(China Valve)会议在杭州定期举办,现已成为我国瓣膜学术领域的品牌学术会议,并在国际上享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

3 浙江省心血管学科的未来发展

在心脏瓣膜方面,目前我省TAVR技术发展较为成熟,未来将向省内更多中心进行推广,并建立注册登记数据库,以建立属于中国人群的瓣膜数据;同时与科研机构和公司开展合作,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在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置换的介入治疗领域,目前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研究,这也是未来瓣膜介入治疗发展的方向。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20%,是我国居民巨大的疾病负担。除了药物治疗、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植入等,人工心脏正成为心力衰竭患者等待移植过程中的一种选择。2021年2月,浙大二院心脏中心成功开展我省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术。对心力衰竭患者开展人工心脏植入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精准诊疗和服务,是未来终末期心脏疾病的发展方向。

在起搏电生理领域,进一步推进生理性起搏、无导线起搏,无射线下射频消融可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采用生物起搏方式,通过生物细胞技术和基因技术构建起搏细胞,使心脏恢复窦性心律与传导能力,也是未来起搏器的研究方向之一。

在互联网时代下,我省将进一步加强各级协作医院的紧密合作,构建浙江省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网络体系,建立包括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资源数据库和标本库;联合全省相关医院共同构建心脑血管疾病的立体医疗体系和远程协作网络,使我省心脑血管疾病整体诊疗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水准,满足本区域患者的就诊需求。设备配置推动开拓创新,我省将继续开展重点新技术和新器械的研发,如国产心脏瓣膜研发、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研究等。

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心血管病学同仁的努力下,我省心血管事业将会有更辉煌的历程。

猜你喜欢
起搏器瓣膜心血管病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高分子介入瓣植入,是创新也是颠覆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防压疮被架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思考心电图之173》答案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烂”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