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华
福建省周宁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周宁355400
猪伪狂犬病(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RV)感染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现阶段,国内规模猪场PR 野毒感染率依然很高,并且随着PR变异毒株毒力的增强,对猪群的致病力也有所增强,探究PR 防控与净化技术措施对于确保规模猪场养殖效益、维护国内生猪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1)PRV 属疱疹病毒科,猪疱疹病毒I 型成员,其血清型仅有1 个,但存在不同的毒株,且PRV 各毒株的毒力和生物学特征的差异性较大。PRV 基因缺失弱毒疫苗的普遍使用有效控制了经典毒株的流行,然而2011年底国内诸多PRV 免疫猪场暴发的PR 疫情与变异的PRV 病毒紧密相关,PRV 变异株已成为我国主要流行的病毒株。近些年,福建省PR 野毒感染阳性率呈上升态势且多地均已分离到PR 变异株[1],PRV 变异株的流行给PR 的防控带来了新挑战。
2)非洲猪瘟(ASF)疫情暴发前,PR 一直是危害生猪养殖的重大传染病之一,而ASF 暴发之后,PR关注度略有下降,但并不意味着规模猪场PR 的发病率也随之下降,在ASF 疫情背景下,PRV 毒株还在不断变异,猪群PR 野毒感染抗体阳性率居高不下,PR 呈现流行传播的态势,因此当前规模猪场伪狂犬病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明确近些年规模猪场PR 流行情况,形成疫病流行趋势报告。
1)主动监测抽样。按预期场间流行率5%、置信水平95%、可接受误差5%实施规模猪场抽样,随机选取若干个规模猪场;抽样原则,血清免疫学抗体检测,按照估计流行率原则进行抽样,设置预期流行率90%、置信度95%、可接受绝对误差10%。根据疫病流行规律,通常在每年3-4月、11-12月进行2次监测[2]。
2)被动监测抽样。选择中央、省、市三级动物疫情测报站采集临床发病样品,定期开展病原学检测。
1)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选择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活疫苗(高效价疫苗)对公猪、母猪进行每年3次的普免,每头2 头份;后备母猪配种前免疫2 次;育肥猪35~42日龄、70~80日龄分别免疫1 次,每头1 头份。在养猪生产实践中,既要重视种猪免疫,也要兼顾商品猪的免疫,最大限度减少种猪带毒和排毒时间;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将种猪每年3 次普免调整为每年4 次普免,以增加种猪免疫强度,同时对母猪普防效果进行排毒检测、抗体检测,4 次/年,对30~80日龄仔猪的中和抗体情况进行检测,根据gB、gE 抗体情况确定首免日龄,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2)定期监测,淘汰gE 抗体阳性猪。监测血清伪狂犬病gB 抗体、gE 抗体,后备种猪、种公猪、引种猪群发现gE 抗体阳性者,坚决予以淘汰。所有后备种猪和引进种猪,只有在确保gE 抗体阴性的前提下才能并群饲养。如出现疑似病例,应立即开展病原学检测,淘汰确诊病例,监测淘汰阳性猪工作持续保持3年以上,直至猪场伪狂犬病gB 抗体阳性率90%以上、gE 抗体全部阴性以及PCR 检测组织样品全部阴性[3],即可认定猪场达到了PR 净化标准。
3)改善饲养管理,落实生物安全措施。
①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引种猪时必须逐头进行检测,确保是阴性种猪才可引入,并且隔离饲养1 个月后再逐头检测1 次,检测合格才能混群饲喂;彻底做到全进全出,搞好圈舍空栏清洗消毒工作,圈舍严格清洗,用高效碘制剂、酚类或者1%~2%氢氧化钠溶液消毒后,空栏5 d 以上再转猪。
②强化养殖环境控制,场区内严禁饲养家禽、犬、猫等动物,定期灭鼠并做好无害化处理,及时清理粪便并进行集中堆积发酵处理,猪舍定期通风换气,保持猪舍内温湿度适宜,猪群饲养密度合理,为猪只生长提供舒适、洁净的环境,同时给猪群提供优质饲料,严禁饲喂霉变饲料,强化生猪伪狂犬病日常免疫接种,加强CSF、PCVD、PRRS 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预防。
③猪场生产区、污物处理区和办公生活区分别设置有效隔离并配建消毒通道、消毒池,生产区内有效隔离肥育区、保育区和种猪区,严禁各区人员、车辆交叉来往;远离生产区增设场外隔离舍,用于隔离观察场内患猪并及时治疗处置;猪场进出人员沐浴、换衣(鞋)和消毒,进出车辆严格清洗、消毒;生产区与装猪台实施有效隔离,在距猪场约3 km处增建转运站,配套消毒设施[3];加强猪场员工关于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从而贯彻执行各项生物安全措施。
4)加大抗体检测力度,维持净化成果。猪场PR净化后应加大抗体检测力度,以维持净化效果,每6个月对种猪、后备猪100%检测gB 抗体、gE 抗体,每3 个月对超过10 周龄的肥育猪及生产母猪30%抽查gB 抗体、gE 抗体,若发现gE 抗体阳性种猪及其同舍小猪立即淘汰,同舍全部种猪实施gE 抗体检测,抽查其他猪群并全面疫苗免疫2 次[3],若发现gE 抗体阳性肥育猪,要及时调整其免疫程序。
基于国家出台的疫病综合净化技术方案,结合本地养殖场疫病感染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疫病净化方案。规模猪场PR 净化程序和路线的设计应坚持“免疫-检疫-消毒-隔离”结合“检测-淘汰-监测-净化”的原则。通常疫病净化要经历“流行病学调查-免疫控制-净化”3 个阶段,在疫苗免疫的基础上检测淘汰抗体不合格和野毒感染的猪只,进入免疫控制阶段,针对假定阴性群需实施综合防控措施,将野毒阴性的生产核心群作为轴心,循序渐进地扩大净化效果,直至净化场的建立,最终完成疫病净化阶段[2]。规模猪场疫病净化后,维持净化效果极为关键,采取加强猪群饲养管理、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加大疫病监测力度以及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等措施,能够进一步维持净化成果。
在非洲猪瘟时代下,规模猪场的生物安全意识有所提高和加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为PR 的净化提供了有利时机,规模猪场应抓住此次机遇,采取制定免疫程序、抗体(抗原)监测、淘汰阳性猪,建立PR 野毒阴性种猪群以及规范引种、改善饲养管理、落实生物安全措施等综合防控策略,逐步净化猪伪狂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