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萍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三江545500
羊大型肺丝虫病又称羊丝状网尾线虫病,由丝状尾线虫寄生在羊的气管、支气管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绵羊和山羊都可感染。成虫为细丝状,大型乳白色虫体,肠管呈黑线状,口囊小而浅,其虫卵为椭圆形,具有极强的致病力。雌虫产卵于支气管或气管内,在肺内发育成含有幼虫的卵或孵化成幼虫,可随咯痰液咯出或咽下后进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到体外。幼虫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6~7 d 达侵袭性幼虫,爬上青草或进入水中。羊经吞食被幼虫污染的水、草而传染,侵袭性幼虫进入消化道后脱出囊鞘、钻入肠淋巴管、经肠系膜淋巴结进入血液,再由血液循环到支气管、气管内发育为成虫,在肺内寄生,即受到感染。本病在各地区常有流行,多雨季节最易感染,放牧羊群感染率较高,往往会造成羊只死亡,对养羊业危害很大,定期驱虫、及时防治,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020年5月,三江侗族自治县某山羊养殖场饲养的羊只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消瘦等症状,相继死亡1 只成年羊、3 只小羊。发病初期,曾找到该村的兽医员,诊断为感冒,使用过复方氨基比林、青霉素、安乃近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经了解,该养殖场存栏50 余只,均为本地山羊,采取放牧模式,近半年未从外地购入羊只,因养殖规模小未配备兽医技术人员,仅靠养殖户自己凭借养羊多年经验来管理羊场,基本的防疫、驱虫工作都有所欠缺。
经了解,发病前期是发现个别羊只出现咳嗽,之后咳嗽羊只逐渐增多,发展到成群咳嗽,在运动、夜间休息时咳嗽尤为明显,呼吸随病程也渐转困难。现场随机量取3 只发病羊体温(41~42 ℃),病羊被毛粗乱干燥无光泽,身体消瘦,喜卧不动。检查发现病羊可视黏膜苍白,咳嗽时咳出黏液团块,时不时打喷嚏,且鼻孔流出黏液分泌物、部分干涸形成痂在鼻孔周围。咳嗽时伴有呼吸急促,呼吸如拉风箱,听诊肺部有湿性啰音。病羊起初饮食正常,到后期食欲减退甚至不食,发病数日后就出现死亡,且小羊较成羊的症状重。
尸体极其消瘦,现场剖检病死羊,肺部形状不整齐,有膨胀、体积增大等肺气肿的表现,周围充血;肺表面可见较多隆起的灰白色小结节,触摸时有坚实感;气管内分泌物增多,支气管、细支气管中有大量白色黏液和混有血丝的分泌物团块,黏膜肿胀、充血,并有小点状出血;咳出的痰液团块混有白色的细小虫体,长1~6 cm 不等。
将采集的病羊的粪便用漏斗幼虫分离法检查,可见较多细小的幼虫,结合流行病学、发病情况、临床症状、死亡羊只的剖检在肺中发现有成虫,诊断为感染羊大型肺丝虫病(羊丝状网尾线虫)。
1)隔离病羊,对场内开展大扫除,用0.2%过氧乙酸或0.3%百毒杀彻底消毒羊舍和饲养用具,对粪便集中堆积发酵处理,加强饮水卫生等饲养管理工作。
2)对病羊用四咪唑或苯硫丙咪唑,10~20 mg/kg内服或配成针剂10~15 mg/kg 进行深层肌肉注射,每2 d 注射1 次,连用2~3 次。对同群羊按体重用驱虫净10~12 mg/kg 或左旋咪唑5~6 mg/kg,深部肌内注射,隔天1 次,连用2 次。后期若发现病羊或疑似病羊应至少间隔1 周后再进行2 次用药。
3)重症病例可用青霉素钠150 万单位+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 mL+10%葡萄糖酸钙50 mL+维生素C 30 mL,进行缓慢静脉注射辅助治疗,2 次/d,连用3 d;咳嗽严重的病例用碘1 g、碘化钾2 g、盐酸普鲁卡因3.75 g 加蒸馏水1 500 mL,混合成碘溶液,灭菌,按0.5 mL/kg 体重的量气管内注射,每2 d 注射1 次,连用3 次;体温高的病例,用清热解毒药以退热。
通过采取上述综合防治措施,羊精神状态、采食量均有好转,咳嗽症状明显降低,羊群基本恢复正常,病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羊肺丝虫病对羊的危害很大,如得不到及时治疗,死亡率较高,应引起广大养殖户的高度重视,做好预防措施,减少损失。
1)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清除圈舍内的粪便和垃圾、保持羊舍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严格粪便发酵处理和消毒工作。
2)提高意识,每年定期给羊群进行羊口蹄疫、羊小反刍兽疫、羊痘等疫苗接种工作和定期预防性驱虫工作,切实提高羊机体的抵抗力。
3)羊肺丝虫病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肺炎症状,临床上应做好与感冒、羊支气管炎病等区别,发现病羊及早确诊、隔离做好对应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