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祖琼
(南涧镇生态保护与开发服务中心,云南大理 675700)
在可持续理念下,推动林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内容。以林业发展面临的突出挑战为核心,近年来,不少学者对生态林业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林业部门也围绕行业的发展形势、生态问题修复需求等信息,出台了相关规定。得益于职能部门对生态林业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学者提出的专业见解,我国森林资源的增速问题有了明显改善。
林业建设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生产生态产品等重要职责,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公益事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林业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建设规划,始终将生态建设以及林业发展质量置于重要位置。有关生态林业建设的各种重要论述,既客观反映了当下生态林业建设任务的迫切性以及林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意义,又彰显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林业建设重要性认识的飞跃,以及推动生态林业建设的决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林业建设必须时刻围绕国家大局来谋划,经过70 余年的不断奋斗,我国生态林业建设工程取得了重要成就,并形成了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各类建设活动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效益,客观反映了生态林业建设的现实价值。首先,区域林业的快速发展,森林资源的快速增长,有效解决了区域内的季节性灾害、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其次,在生态问题得到逐步修复的背景下,生态旅游项目开发获得了必要的条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了新的动力。最后,在长期实践中,林业部门培养了一批具有奉献精神且敢于拼搏、奋斗的职工队伍,壮大了生态林业建设队伍。数十年的拼搏,创造了我国林业发展的显著成就,但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科技力量不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依然对生态林业建设形成了一定的阻碍,林业建设规划需要正确看待发展短板,以林业发展战略目标为出发点,结合区域林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科学构建生态林业系统。
在传统发展模式下,林业产业不能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问题,森林资源无度开发、资源总量迅速下降等客观事实,使得林业经济陷入困境,而其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更加剧了林业生态问题[1]。分析其深层次原因,主要与技术含量偏低等因素有关。其次,受到资金实力、技术人才等因素的限制,林业技术创新、推广力度不足,直接导致林业经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局面。以林业种植活动为例,部分人工造林工程高度依赖传统的种植理念,即便是采取了新的种植技术,种植理念的滞后性以及管理方面的一些缺陷,仍然影响了项目的实际效益。在种植技术中,传统理念带来的弊病主要集中在生产周期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种植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未能从生态理念出发开展防病、灭虫工作,会直接干扰生态林业建设布局的落实。
从林业技术的创新进程来看,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大趋势下,不少从业者意识到了林业科技的滞后性带来的一系列矛盾,以及林业发展对技术推广提出的重要要求,着手进行了林业技术的创新,以期达到林业生产能力的进步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从最终的成效来看,技术推广在带动生产能力的提升的同时,也使得相关管理者逐步意识到了传统产业体系存在的诸多弊端,以及粗放型经济对林业发展的严重制约作用,改变传统林业的产业结构成为一种必然趋势[2]。随后,在林业技术推广的驱使下,管理者开始思考以原有结构为基础建立发达林业产业体系的路径,而其建立又需要以技术推广为前提,通过林业技术的革新,推动产业体系的建立、健全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考虑,林业产业的发展扮演着主体角色,其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实际价值,让不少业内人士重新审视了生态系统的建设。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开展,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为生态系统的构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对于林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仍然存在较多的制约因素,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要素,就是科技创新提供的支撑。回顾林业生态构建实践,技术条件薄弱,科技支撑力量与林业生态系统建设根本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当时林业发展面临的瓶颈之一。有鉴于此,部分学者围绕植被保护、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恢复等方面的技术现状,探讨了现有技术与保护、修护需求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修复、保护技术的创新思路。而在此类技术的创新实践中,我国林业产业在植被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保护方面呈现的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现有的林业生态系统得以完善。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中,诸多行业对木材需求的增加以及林业产业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相对突出。如何以保护森林资源为前提,满足市场对木材资源的需求,成为林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上述矛盾的缓解提供了良好的举措。不仅如此,发展可持续的林业产业,还能为当地的GDP 增长提供助推作用。分析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我国森林覆盖率低、分布结构不合理的事实,直接导致了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缺乏动力的现状;社会群体的环保意识缺失、林业生态系统过于脆弱、林业生态恢复任务与现有技术之间的矛盾等因素,进一步增加了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难度[3]。生态修复、保护技术的创新,使得林业生态系统逐渐完善,这对林业生态修复任务的开展而言,无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以新技术为支持,建立森林保护的补偿机制,推动林业新科技的普及应用,通过林业经济模式的转变、管理制度的改革等多项措施并举,能够显著改善林业生态问题,为行业的高质量、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在林业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推行的背景下,技术推广对林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广泛重视,一部分科研成果在人工造林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的显著作用,让林业从业者看到了技术推广带来的无限可能。但从总体成效来看,科技成果的总量并不理想,一部分与林业种植、生态保护相关的科技成果不能得到有效转化,使得林业领域的科技成果产出速度难以与林业发展活动中具体任务的规模、难度增加速度。其次,在现有技术推广实践中,有不少的创新思路是结合国外先进的林业技术、生产经验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对既有林业技术进行改良,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林业技术推广成果则相对较少。回顾我国的林业科研项目,最容易出现的两种问题就是研究的实际意义不大或者研究的深度不足,这直接导致了林业技术的创新活动停滞不前、科技难以推广的局面[4]。因此,林业工作者应当明确技术推广的初衷,加强技术推广力量的探索,密切联系生态林业建设现状,完善技术推广机制,逐步提升自身技术推广能力。
林业发展以及科技创新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立足于生态建设的新理念、新需求,相关单位必须以适应外部发展环境需求为起点,加强林业技术的创新尝试。而从实际环境来看,我国的林业产业多集中在相对偏远的地区,苛刻的技术条件,以及缺乏资金支持等现实问题,直接阻碍了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对此,相关单位应当慎重考虑资金投入问题,积极转变固有的思想观念,重视技术研发、新技术推广带来的直接、间接效益。与此同时,林业部门还可通过发放宣传单、开设讲座等途径,加大新技术的宣传力度,让社会资本的拥有者意识到林业技术推广可带来的巨大成果,而后赢得社会资本的支持,逐步拓宽资金投入渠道,为林业科技的推广做好铺垫。此外,当地的政府部门也应当为林业技术的创新提供一定的便利,通过加大重点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以及给予适当的有利政策,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林业技术推广之中。
在技术推广活动中,创新模式与创新机制的建立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分析林业产业发展现状,林业人员(尤其是林业科研人员)的待遇水平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如在品种培育方面,传统品种多存在病虫害风险高、生长周期长以及成活率低等弊端,这与林业的实际发展需求之间存有较大的出入。为解决上述问题,虽然有技术人员进行了传统品种的改良以及新型品种的培育等方面的试验,但受到技术人员自身专业理论不足以及现行创新模式过分强调技术成果等因素的干扰,最终获得的科技成果仍然面临转化困难的弊病。受限于此,相关决策者应当正确理解技术推广模式的内涵以及技术推广的真实需求,兼顾科技成果的获取以及转化,并关注人员结构问题,逐步形成规范化的创新模式,为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引。
林业生态建设是林业产业的一项重任,围绕林业的规范化、绿色化,林业部门应积极筹备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顺利实现林业建设新技术的转化,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