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及途径

2021-11-30 22:54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抗疫精神

王 漫

(湖南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必胜的信念与病毒殊死搏斗,取得了抗击疫情斗争的重大成果,书写了人类同疾病斗争的光辉历史,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教师必须要落实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善于把握时机,用敏锐的洞察力,利用党和国家办成的大事、难事,因势利导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代性、针对性。重大疫情下淬炼出的伟大抗疫精神,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同时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崇高品格,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一 抗疫精神的内涵

在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抗疫精神进行了精辟的阐释:“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总结了伟大的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抗疫精神五个方面的内涵相互联系、相得益彰,为抗击疫情形成了强大合力。

生命至上体现在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督战,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不惜封闭一个几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付出牺牲一段时间经济停摆的代价,始终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让每个生命都得到了最大的尊重、最平等的对待。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举国同心体现在14 亿中国人民精诚团结、众志成城,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在离汉离鄂通道关闭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英勇奋战。医务工作者和援鄂医疗队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闻令即动、勇挑重担。广大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志愿者不惧风雨、坚守一线。形成了中央与地方的团结、各地区之间的团结、医患团结、警民团结、干群团结的壮美画卷,凝聚起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

舍生忘死体现在从84 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在提醒广大民众新冠病毒存在人传人后义无反顾前往武汉,到数以万计的90 后、00 后主动递交“请战书”,毅然签订“生死状”奔赴与死神搏击的前线。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科技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抗疫勇士勇往直前,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以坚忍不拔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念忘我地工作,在抗疫战场上拼尽了全力,有的甚至倒在了战场上,用生命筑起了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

尊重科学体现在八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的逐步推出。核酸检测试剂盒、疫苗的快速研发。北斗卫星在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中实现高精度定位、精确测绘,以及在专家的指导下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应对病毒的科学防护措施等等。尊重科学的精神,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全方位全过程都能遵循科学规律,使感染者得到了有效的医治,病毒传播的风险也大大降低。

命运与共体现在第一时间向国际社会通报疫情信息,又毫无保留地与其它国家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在自身疫情防控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两批5000 万美元现汇援助。向27 个国家派出29 支医疗专家组,向150 个国家提供抗疫援助,捐赠抗疫物资等等。中国始终秉持的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大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精神在这次疫情大考中得以充分验证。

二 抗疫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伟大的时代创造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时代的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从精神中获得力量的民族。伟大的抗疫精神形成于当下,从最初的惊慌失措,到冷静处理和科学应对,大学生成为这场全民抗疫的见证者、践行者。在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并肩作战中,当代大学生实现了个体意愿与集体意志的精准对接。作为中国精神谱系中最新的标识,抗疫精神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升了育人实效的全新路径,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多方面的育人价值。

(一)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价值

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2]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能够在血雨腥风的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正是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将爱国主义发挥到了极致。爱国主义情怀已经深深刻在了中国人民骨子里的,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在今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爱国主义汇集成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凝聚起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力量,支撑起了努力拼搏、艰苦奋斗的高大身影。重大疫情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凝聚起了抗击疫情的核心力量。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引导大学生从抗疫精神中汲取爱国主义营养,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帮助他们成长成才,进一步增强责任担当意识,自觉将个人前途融入国家发展,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价值

新时代的大学生是追求个性,崇尚自由,独立意识较强的一代。为了能在人群中突出自己,大都比较注重个人能力的发展,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很难融入追求团队合作精神的集体生活。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贡献。”[3]面对疫情,亿万中国人民放弃春节一年一度的走亲访友的传统,放弃期盼已久的长假旅游,自觉居家隔离。公共场所自觉佩戴口罩,接受体温检查。疑似病例按要求接受核酸检测,以及14 天的医学观察等等。正是中国人民在关键时刻,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集体主义精神,让疫情逐渐被控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需要十四亿人民同舟共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青年大学生是筑梦的主力军,更需要筑牢集体主义观,以及齐心协力、共同奋进的高尚品质。

(三)强化大学生担当意识的价值

疫情面前,无数“逆行者”身体力行,担负起了治病救人的重任。无数社区、乡村、省市区担负起了阻断病毒传播的重任。作为负责人大国的中国,担负起了支援国际社会共同抗疫的重任。封闭一个几千万人口的大城市,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这是领袖的担当。敢于说出新冠病毒肯定存在人传人,这需要科学素养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是科学家的担当。四万二千六百多名援鄂医护人员中,有1.2 万多名是“90 后”,这是当代青年人的担当。正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在关键时刻,将抗疫的重担挑在了自己肩上,才能快速阻断疫情的传播。3 月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 后”党员的回信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成就大事业,需要铁肩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任重道远,类似新冠肺炎这样的考验肯定不会就此结束。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当代大学生和千千万万的青年全程参与、全面承担。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勇于担负重任,通过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练就过硬的本领,为祖国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四)提升大学生“四个自信”的价值

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是当代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备政治素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应对重大疫情,中国人民交出了世所罕见、令人敬佩的“中国答卷”。而一些西方国家,抗击疫情效率低下,感染人数不断攀升,死亡率不断提高,疫情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衡量国家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关键看它在危机关头是否能化险为夷、化危为机。中国抗疫展现出了强大政治领导力、社会号召力、群众组织力和资源调配力。这离不开国家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指导,离不开中医救治起到的巨大作用,离不开新中国成立至今,七十多年的道路上积累的物资基础和科技资源的巨大财富,离不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国抗疫实践的成功经验,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增添了新的现实确证,能够唤起青年学生对“四个自信”的情感共鸣进而形成理论自觉,是教育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生动的鲜活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上强调,全社会要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更加紧密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神助力。伟大的抗疫精神是青年大学生长成最好的营养剂和催化剂,必将成为激励有志青年奋发图强、锐意进取的不竭力量。

三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路径

抗疫实践中涌现出了大量的英雄人物、感人的事迹、动人的瞬间,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好、传播好、诠释好抗疫精神的内涵及精髓,将抗疫精神的内涵转化为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实现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将抗疫精神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

第一,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将抗疫实践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实感有效地进行嵌入,可以达到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的有效结合,增强理论的生动性和说服力。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第三章是“弘扬中国精神”。面对疫情,中国精神得以展现,与本章的教育内容高度契合。在这一章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将抗疫精神的来源、深刻内涵进行专题讲授,同时通过抗疫过程中的爱国主义案例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从身边人、身边事中理解爱国主义情怀,体悟中国精神所蕴含的力量,提升自我的爱国主义情怀。再如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教学过程中,可对疫情期间个别农村地区强行私自封村封路、不法商贩哄抬物价、野生动物的屠杀和交易等案例进行分析,并加以运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尊法学法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自觉守法,依法用法的观念。第二,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疫情期间,各行各业攻坚克难、努力拼搏,为疫情防控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各自专业在抗疫中发挥出的重要作用进行讲解。如医学专业课堂上为学生讲授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过程。给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讲解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中是如何解决各类实际困难的。为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及智能制造工程等专业学生讲授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等等。教育学生要学好专业,不仅需要具备严谨的科学精神,还要拥有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将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第一,将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的具体活动中。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其育人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可以利用校园文化标语、展览海报、宣传栏、LED 电子显示屏等来宣传抗疫精神。另外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讲述抗疫故事,尤其是95 后、00 后同龄人的事迹,以及钟南山、张定宇、张伯宇、陈薇等抗疫英雄人物的故事。通过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开展抗疫主题的征文比赛、美术作品创作大赛、讲座、研讨会、先进事迹报告会、文艺表演等。借助英雄人物的榜样力量、先进事迹的动人效果、艺术创作的全情投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真实感受中受到教育。

第二,将抗疫精神融入到校园网络建设中。网络空间被称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课堂”。当代大学生是在“网上”的一代,他们足不出户便可通过网络知晓天下事。教师可迎合大学生上网的习惯和特点,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动画、小视频等方式,将抗疫故事制作成生动感人的漫画、沙画、微视频,然后通过微信、抖音、快手等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平台推送给学生。让学生随时随处,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教育。

(三)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能够起到表率作用和广泛影响力的重要力量,通过发挥党员模范到头作用,能在大学生中起到思想引领和行为示范效应。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中融入抗疫精神,引导党员将学理知识内化为自觉行动,能够提高整体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如开展以“弘扬抗疫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主题党日活动,引导每位党员学生讲述身边的抗疫故事或最令自己感动的事迹,再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工作谈谈如何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通过自查、自醒和自我激励的方式,进一步鞭策和完善自己。再如开展以抗疫为主题的党课活动,有条件的可邀请抗疫英雄为学生讲授抗疫专题讲座等。通过专题学习和教育,让学生充分理解抗疫精神的内涵,引导学生从抗疫精神中获取力量,做到知行合一。疫情结束后,还可以组织党员学生前往武汉市,到保留了抗疫“战场”痕迹的场所进行参观学习,通过进一步了解广大医务工作者不畏艰险、顽强奋斗的工作状态,激励大学生党员树立远大理想,勇担责任,为国奉献。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抗疫精神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