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媛媛
(山东开放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家总理李克强提出,想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精神”和“草根创业精神”的新浪潮,从而进一步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一种新势态。从此,我们国家就会正式进入了“双创”的时代。在这一背景下,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是国家教育部门的主要任务。为了满足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发表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确定了创新和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了高校和所有领域创新和创业教育的重点和各项教育工作的安排。在新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互联网+”技术随处可见。“互联网+”在融合创新创业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积极地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进一步创造出更多社会岗位。
创新创业课程是高校的一门公开课程,是课程体系中的一个边缘性学科,学校和教师对该课程重视程度有限。一是课时少,教师一般只采用理论性的教育,缺乏实践性的教育支撑。二是学校对该课程的师资投入有限,导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亏缺。三是没有开发在线课程,教师队伍专业不一致,存在教学配套资源不完善等问题。
大多数学生认为大学提供的阶段性创新创业课程不够实用。教学实施环节中,主要是教师课堂上面授理论知识,很少或没有组织学生去企业或培训基地进行实践性训练。这种想法过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忽视了创业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基础性作用。为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许多高校一方面积极与省内外企业、机构建立产学研的合作关系,给有创业方面想法的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机会,另一方面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理论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占比。但是,由于教师和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关系定位不一致,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平衡。
任课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及具体的教学模式,跟不上网络时代的发展。许多教师仍然采用比较陈旧而且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课堂前点名查出勤率,课程中给学生划重点,课后让学生背诵名词解释等理论性强的课本内容,这种旧模式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真正的将教育理念表达清楚。有些教师能够积极地利用信息化教育模式,将网络共享资源转换为实际教学资源,并且在网络信息课程资源的利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实际应用的时候仍存在一些缺陷,如网络资源的使用仍固定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育模式上没有创新。
作为培养商业人才的特别科目,创新创业课程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独创性,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体的独立目标和选修科目的设置不仅需要确保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并进一步的加以引导。在教育方面,必须更加注意指导和教育学生对创业的整体化的认知,进行系统的培训。很多高校都对创业的整体性缺少相应的了解,认知不够,创业态度也不积极,导致了学生创业意识的薄弱和创业精神的丧失。目前,许多高校已逐步按照创新创业教育方针的要求,将学生的素质培养作为教学目标,但在具体的相关操作上,对于创业的态度、理念方面,缺乏系统的课程,在实际的教育中,仍然是停留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或其他硬件条件的水平上。
1.个性化原则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课程有所取舍,以“互联网+”为技术核心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需要个性化选择体系,用这种方式选课,有创业计划的学生可以侧重于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环节内容;没有创业计划的学生可以侧重于增加自身的创新创业知识,为将来的顺利就业增加筹码。基于此,高校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以及学生个人需求,投其所好,认真观察,彻底了解,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培养,打破老旧的人才培训模式,培养更多新型人才。
2.开放性原则
创新创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前沿课程,高校不应该仅局限于课堂上的面授教学,而是应该鼓励、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走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加强课程的开放性,将更多好的资源引进来,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增强社会资源共享的效果。
3.以学生为本,注重过程管理
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理念,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课程设置的中心是全体大学生,所有教学实施环节都要围绕这一中心开展,以学生为本,强化过程管理。明确课程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探索正确的知识架构,分层次进行教学。比如,大学一年级以基础性、理论性知识的课堂教学为主,大学二年级以进阶类知识为主,融入各类竞赛类活动,大学三年级以实践性强的操作类课程为主,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化。
1.硬环境
高校创新创业的课程目的是要培养双创人才,现有的孵化园、创客空间是学生们开放自由交流的平台,是他们创意分享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逐步普及,归功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还有相关硬件设施的支撑,其中创客空间涉及到的技术有3D打印技术、激光扫描技术、可穿戴计算技术、机器人技术、智能材料技术还有一些简洁的编程语言等,这些技术逐步把创意变成实际存在的产品。很多新创公司入住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实现了极低平台的融合发展。有些高校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孵化器、科技园等平台,设置创业基金,把学生的各种创新、创意作为培养的重中之重,让创业进一步带动就业,这些也是实践的重点内容。
2.软环境
“互联网+”大环境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都在尝试开发在线课程,把互联网的资源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高校课程授课方式在转变,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逐渐转变为体验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化教学、座谈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高校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到课前预习,通过网络查询大量案例,课中集中提问,课后实践等模式开展教学。另外,各高校为促进创新创业课程的发展,开展了诸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XXX杯创新创业竞赛等,邀请一些企业家前往观赛,选取优秀项目进行注资。
1.备课
备教材,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当今社会科技如何发达、获取信息资源如何便捷,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仍应该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们可以集体备课,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探讨,什么样的学生群体用什么样的方法,在了解学生群体特征之后,因材施教,不断地更新教材,提炼精华内容形成完整的体系,然后进行课堂讲授,也可以录制成视频课件,整理发布到学校特定的平台上面,让大家分享观看。
备学生,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以高校大学生为对象,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对于课程来说,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可以通过举办校园讲座、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开办校园创业小组等了解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群体,通过创业经验交流、创业沙盘模拟、创业实训等让这部分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提升自身创业能力;一类是没有创业意愿,但是想深入学习创业知识,为将来就业增加筹码的学生,对于此类学生,要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专业创业理论的学习。基于此,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和形式,进一步将学生内在动力激发起来,加以引导,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独特优势,促使激发自身的创业潜能。
2.授课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采用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被师生接受,现在很多高校都在探索新的教学授课模式。对于拥有雄厚科研优势的高校,可以将创业课程重点集合在技术创新、技术商业化等情境下,聚焦培养能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型人才;对于拥有校企或校企合作的高校,可以以创建大学生实体创业实践基地为依托,把部分课堂直接转移到实践基地,教师在实际的创业环境里对学生进行授课;对于一些职业院校,可以以培养学生的岗位创业意识和能力为导向,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是社会公益活动,对学生进行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创新创业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如DT College平台,在课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到学习平台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开展教学,在课堂上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讲解。教师可以把创新创业竞赛、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大赛等形式搬到课堂中,利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总之,创新创业教育属于一种体验式的教育模式,教师应以项目为最终性导向,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创新。
在授课过程中,创新创业课程还可以依靠创客空间,以学生为依托,实现体验式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将DIY元素代入其中,体现“学中玩,做中学”的理念诉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动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高校应以目标为导向,积极倡导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以及在玩中学,在做中学的基本理念。“学中玩、做中学”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的作用被最大化的体现。教师是整个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起到引领的作用;学生是参与者、实践者、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课程中,所有教学环节的实施都要依靠学生自身去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让学习者相互合作,一起完成项目活动,在体验学习过程中丰富理论。另外,课下要注重师生之间信息的反馈和沟通,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都会有所收获。教师在设计课程实施方案的时候,可以通过互联网整合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和项目,在确定具体的市场分析和项目可实行性的前提下,设计解决方案以及实施办法,从而形成可行性的活动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安排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身临其境、换位思考等方式让其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说情景重现、吐槽大会、50元大挑战、抓手指游戏等游戏,都能够很好的让学生把握学习目标,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够激发合作精神,实现真正的“玩”中创新。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客空间实现和验证新的想法和创意,让学生在体验创业培训的过程中,训练用行为模式进行思考。对于学生面临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在线交流、微信群、QQ群、博客或者是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和学生进行沟通和实时指导。邀请专家到校园里,讲授创新和创业的具体精神,有目的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系统性指导。
3.评课
评课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通过对课程的经常性评价,不仅可以及时掌握授课的整体效果,还能够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活动中的薄弱环节。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在个性化方面的发展,传统单一的、基于结果的评价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需要,将会慢慢地转化为多元化的系统评价。本课程的评课可以从教学效果、创业人才培养和创业项目收益三个方面开展。教学效果评估考察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效果等方面,可以依靠“互联网+”强有力支撑,以及大数据功能,持续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学习过程监控以及学习效果跟踪,结合学生在课堂和实践环节中相关表现,进行系统的客观评价;创业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如利用“互联网+”开展系列创业意识、能力方面的测试,通过测试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从而加以改善;创业项目收益评估主要针对于部分高校参与创业活动的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的评价。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重构是一个长期的、任重道远的过程。不仅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重构,还需要对学校数字化管理进行革新,本文仅对教学环节进行重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需要长期持久深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