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思远
(河南省永城市农业农村局,河南永城 476600)
在小麦长达8个月的生长期,常常会受到干旱、暖冬、倒春寒、干热风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严重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各种小麦病虫害发生频率和危害的严重程度逐年加重,对夏粮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黄淮海冬麦区常见的小麦病虫害,包括地下害虫、蚜虫、吸浆虫、麦蜘蛛、赤霉病、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等,不仅影响小麦健康生长,而且制约着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高。这些病虫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恶化、田间气候异常和品种抗逆性退化等,导致小麦病虫危害逐年加重。
小麦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低级的错误操作,例如种麦时很多人忽视了种子包衣,造成小麦出苗后就受到地下害虫及苗期病害危害,导致小麦生长不良,致使地下害虫、蚜虫、红蜘蛛偏重发生。特别是小麦后期一喷三防,很多农户单打一,只知道治蚜虫,不注意预防赤霉病、锈病来保叶增产等,导致后期病害偏重发生,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小麦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不仅可以提高小麦后期保叶护根能力,显著提高小麦抗逆性和抗干热风能力,而且小麦落黄好,籽粒饱满,品质好卖价高。然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由于不能准确掌握小麦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和最佳防治时期,盲目用药,最终导致防治效果不理想,无法达到预期的增产增收目的。
传统农业生产中小麦、棉花、大豆、玉米各种作物套种、轮作都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病虫危害。但近年来,除了新疆,黄淮冬麦区棉花基本绝迹,大豆也很少种植,基本上都是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导致赤霉病、茎基腐病等禾谷镰刀菌引起的病害,一旦遇到适宜的天气条件,就会爆发成灾,导致夏粮生产严重滑坡。小麦茎基腐病近年来已成为黄淮冬麦区最重要的常发病害,特别是种植面积较大、品质好的新麦26对茎基腐病表现为不抗病,一旦错过种子包衣这个关键环节,生产中有效控制手段匮乏。近年来因为耕作制度和耕作模式的改变,特别是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导致田间菌源基数异常增多,小麦病虫害危害猖獗,一旦防治失时,损失相当惨重。本着节本增效、提质增产的原则,大力推广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势在必行。
优质强筋小麦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的目的是控制农药残留,注重源头治理、标本兼治,实现农药减量、科学使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农村大量单一使用、过量滥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较为普遍,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各种农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而且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防治成本上升。我国目前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对粮食的要求从温饱型向高品质转变,城乡居民对绿色、无污染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优质强筋小麦作为主要的面食粮食作物,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因此,建立绿色安全高效的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可以达到节本增效、优质高产、增产增收的目的。结合有关试验示范,探讨优质强筋小麦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如下。
3.1.1 示范地概况
试验示范安排在河南省永城市新桥镇新全家庭农场小麦高产创建田,试验处理A 5hm2,常规用药处理B 5hm2,处理C 1hm2。小麦播种时间2018年10月16日,采用种肥同播、宽幅播种技术。三个处理种植的小麦品种、前茬作物、土壤肥力、施肥相同。试验田土壤类型为砂姜黑土,有机质1.4%,pH值6.3,前茬作物玉米,秸秆全部还田,土壤深翻,用3%辛硫磷颗粒剂45kg/hm2土壤处理,45%配方肥(24—14—7)900kg/hm2,拔节末期追施尿素150 kg/hm2,后期叶面喷施42.2%高氮液体氮肥及0.01%芸苔素内酯。
3.1.2 试验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为优质强筋小麦主栽品种新麦26,新麦26品质好,在市场上非常抢手,但是新麦26在推广过程中,茎基腐病及秆黑粉病等种传土传病害发生较重,要注意种子包衣、后期叶面喷施氮肥。
3.1.3 试验处理
1)种子包衣 处理A为先正达公司生产的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酷拉斯)400ml包衣小麦种225kg,播量202.5kg/hm2;常规用药B为国产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600ml包衣小麦种225kg,播量225kg/hm2;处理C不包衣,白籽下地,播量225kg/hm2,比较不同的种衣剂对小麦出苗、长势的影响。
2)拔节期防治纹枯病、红蜘蛛、蚜虫等 处理A 为1 8.7%丙环唑·嘧菌酯悬浮剂(扬彩)300ml/hm2+2.5%联苯菊酯微乳剂300ml/hm2;常规用药B为2.5%联苯菊酯微乳剂750g/hm2+5%.200亿井岗·枯芽菌三唑酮乳油750ml/hm2;处理C用清水喷雾做空白对照,三者均兑水225kg/hm2,茎叶喷雾。亩喷液量和农村一致,试验使用市售的16L背负式电动喷雾器,下同。
3)抽穗扬花期防治 处理A药剂为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300ml/hm2+18.7%丙环唑·嘧菌酯悬浮剂600ml/hm2+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水剂150ml/hm2;常规用药B药剂为2.5%联苯菊酯750g/hm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0g/hm2+25%吡唑醚菌酯乳油30ml/hm2;空白对照C只喷清水,三者均兑水450kg/hm2,茎叶喷雾,喷药器械为背负式电动喷雾器。
3.2.1 种子包衣对苗情的影响
小麦播后15d调查,处理A酷拉斯种子包衣,小麦出苗率96.0%,常规用药B小麦出苗率92.7%,对照C小麦出苗率87.1%;处理A出苗率明显优于常规用药B及处理C,且较常规用药B及对照C提前1-2d出苗,出苗整齐。
小麦播后25d田间调查,处理A基本苗392.2万kg/hm2,略低于处理B 410.2万kg/hm2,高于对照C 385.7万kg/hm2。
3.2.2 种子包衣对小麦苗期长势的影响
2018年12月17日冬前基本性状调查,处理A小麦的平均茎数、单株分蘖、三叶大蘖、单株次生根、叶片数量分别为1 255.1万茎/hm2、2.91个、1.82个、5.3条、6.3片叶,常规用药B分别为l 122.9万茎/hm2、2.67个、1.5个、4.0条、5.9片叶,对照C分别为982.5万茎/hm2、2.33个、1.1个、2.0条、5.5片叶。由此表明,处理A虽然用种量减少了10.0%,但小麦出苗率、整齐度、次生根、有效分蘖、越冬群体均明显优于常规用药B,同时处理A、处理B都显著优于对照C。说明先正达的酷拉斯种衣剂对小麦长势有特别优异的效果,无论是小麦出苗率、苗势、越冬期小麦群体、单株分蘖及大分蘖,都有显著的提高,壮苗增产作用十分明显。
3.2.3 春季病虫绿色综合防治效果
在小麦齐穗期、灌浆中后期调查,处理A对纹枯病、茎基腐病、锈病的平均防效分别为91.47%、86.20%、87.74%。常规用药处理B对纹枯病、茎基腐病、锈病的平均防效分别为81.05%、62.72%、79.10%。说明处理A、处理B绿色综合防治措施,对小麦常见的各种病害均有显著的防治效果,且处理A明显优于处理B。
在拔节期、灌浆初期调查处理A对蚜虫的平均防效为98.41%,常规用药B对蚜虫的平均防效为90.23%,说明试验示范药剂对小麦蚜虫均具有极好的防治效果。
3.2.4 产量调查
2019年6月5日对各试验处理进行测产验收。处理A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为702.6万穗/hm2、33.09粒、44.8g,理论产量(折实产)8 853.23kg/hm2。处理B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为670.9万穗/hm2、32.39粒、43.5g,理论产量(折实产)8 034.83 kg/hm2,对照C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为512.0万穗/hm2、33.01粒、42.7g,理论产量(折实产)6 134.26kg/hm2。处理A较处理B、空白对照C分别增产818.4kg/hm2、2 718.97kg/hm2,差别巨大;处理A较处理B、对照C分别增产10.2%、44.3%。
3.2.5 效益分析
从试验处理投入成本来看,处理A种子包衣成本(均按市场批发价核算,下同)为225元/hm2,但种子成本降低180元/hm2,春季两次用药成本为105元/hm2、225元/hm2,除去节省种子费用,实际病虫综合防治投入成本为537元/hm2。常规用药B种子包衣成本为135元/hm2,春季两次用药成本为60元/hm2、120元/hm2,实际病虫综合防治投入成本为345元/hm2。处理A与处理B相比,投入成本增加了192元/hm2,但产量净增818.4kg/hm2,其投入产出比1∶11.08,效益非常显著。处理A、处理B与空白对照C相比,其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17.13、1∶20.49。
该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选择新型绿色高效杀虫杀菌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推广应用种子包衣与春季病虫害综合防治,收到了显著的控害防虫效果,不仅减少了小麦整个季节农药用药次数和用量,减轻了环境污染,降低了农药残留,而且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了种植户的经济效益。本文阐述总结的强筋优质小麦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无论是生产效益,还是生态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通过试验结果,结合黄淮海冬麦区生产实践,大力推广优质强筋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不仅实现了农药零增长,而且显著提高了小麦的品质和产量。在优质麦生产中,我们要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农业、生物、物理多种防治方法相结合,从而有效控制小麦病虫害,达到优质高产高效。
现总结归纳优质强筋小麦绿色防治技术规程关键措施如下:
选用综合抗性好的高产稳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合理轮作倒茬,做好秸秆还田,增施微生物菌肥和有机肥,深翻土壤,合理施肥,采取微喷灌溉技术,推广水肥药一体化技术,确保小麦健壮生长,优质高产。通过种子包衣,有效控制种传和土传病害,春季施药至少减少一次,最大限度地保护天敌昆虫,有效控制前期病虫害。在麦田内设置色板、糖醋液及灯光诱虫等,可以显著减轻蚜虫及麦田粘虫、棉铃虫的虫口密度。
化学防治是控制小麦病虫危害最常用的方法,但传统杀虫剂杀菌剂在控制病虫害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农药残留和土壤及生态环境污染。过度依赖化学农药,不仅会导致病虫抗药性迅速增加,而且农药残留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也带来了恶劣影响。根据天气趋势和中长期病虫发生趋势预报,结合优质强筋小麦生长特点,全面推广应用绿色环保、高效低毒农药,做好综合防控工作,是现代农业发展及优质麦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
4.3.1 氮肥的统筹应用
根据强筋优质麦生育特点,要特别做好氮肥应用,氮对强筋小麦的品质影响极大。70%的氮肥在种麦时耕翻入土,余下的30%氮肥在春季小麦拔节末期追施(尿素200-300kg/hm2),齐穗期结合病虫防治叶面喷施0.3%尿素水溶液或42.2%高氮液体氮肥3 750-5 000g/hm2+0.01%芸苔素内酯,后期不用磷酸二氢钾,以免影响优质强筋小麦品质。
4.3.2 优质强盘小麦种子包衣
优质强筋小麦种子包衣是关键,先正达生产的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酷拉斯)在全国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结果证明,酷拉斯对麦播期地下害虫、土传和种传病害都有优异的防除效果,特别对小麦蚜虫、茎基腐病预防效果出类拔萃。在中后期病虫绿色综合防控中,小麦齐穗扬花期杀虫剂可选用联苯菊酯、噻虫·高氯氟,杀菌剂以丙环唑·嘧菌酯+多菌灵或咪鲜胺等高品质杀菌剂为主(尽量少用三唑类杀菌剂,以免影响强筋麦品质),做到保叶增粒重,提质又增产,为优质强筋小麦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危害贯穿整个生育期,病虫绿色防控周期长,涉及内容多,专业性强,不仅要求防控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但在黄淮海优质麦种植区,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还很小,农村大多数还是分散防治,用药水平低,防治效果差,农药残留大。因此,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人才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切实加强优质麦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人才培养,加大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确保优质强筋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全面落实;注重不同地区小麦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协作交流,不断探讨研究更为先进的绿色综合防控体系,大力开展统防统治,推动优质小麦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