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建敏 沈丹 牟重临(指导)
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浙江,台州 318020
《外证医案汇编》言肿瘤成因为 “正气虚则为岩”[1],腹部肿瘤患者术后往往出现较多的并发症,究其发病特点,常以脾胃虚弱为主要病机。补中益气汤首见于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其立方本旨是针对饮食劳倦致脾胃虚者。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牟重临主任对李东垣的学术思想颇有研究,对外科疾病的证治具有独特见解,以补中益气汤为主,随证变化治疗腹部恶性肿瘤术后并发症,取得良好效果。笔者随师临证,总结相关经验,兹列举临床诊治验案,以窥一斑。
患者葛某,女,63岁,2013年11月6日初诊。 主诉:阵发性腹胀1周。3年前曾因“宫颈癌”行子宫全切手术,近1周腹胀不能进食,少进米粥则胀增,以少腹为甚,偶得矢气则稍舒。终日倦卧不知饥,小便艰涩,口不渴,舌苔厚腻带灰,脉细数。发病以来迭用中药润下、消导、攻下之法及西药导泻灌肠皆不应,愈致疲乏。转来门诊,细审其症,虽腹胀如鼓,然按之软无所苦,形体羸瘦,头晕懒言,不思饮食,脉重按无力,两尺若失。证属脾虚气陷,传导无能,故愈下愈闭,徒耗正气,致病日深,幸舌苔未剥,土气尚支,未至不治,治当补中益气,以补启闭。处方:炙柴胡6g,炙升麻6g,党参30g,黄芪30g,肉苁蓉15g,白术30g,当归10g,白芍20g,枳壳10g,莪术10g,三棱10g,炙甘草5g。 一剂服后,当夜觉肠鸣,得矢气;翌日再剂便行,腹胀减;第3日便下漆黑甚多,尿亦畅,舌苔转薄,已能进食。继以上方加减调治半月而起。
按:肠梗阻是腹部恶性肿瘤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大都为腹腔粘连所致。中医辨治肠道梗阻,应重在辨虚实之异,其标症在腑,而本因在脏。本例患者因年高体衰、久病术后等因素导致脾虚失运,致升降失司,清阳不升则头晕懒言,浊阴不降则腑气不通。先前之治拘于标象,初观舌苔、腹征,似属可消可下,屡屡施之,非但不应,更耗损正气,致病日深,加重便秘,所谓“至虚有盛候”[2]8。牟主任认为,治当以培本扶虚为要,施“塞因塞用”反治法以塞启闭,采用补中益气为主,辅温润养血,少佐理气,使脾气得运,升降复常,即不下而便自下,诸症因此得解。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患者许某,女,57岁,2015年4月17日初诊。 主诉:盆腔黏液癌术后疮口渗液不愈3个月。患者卵巢肿瘤术后8年,术后因并发肠梗阻多次行肠腔粘连松解术。3个月前因“盆腔黏液癌伴腹膜转移”再行手术治疗,术后疮口不敛,渗液淋漓,故求诊于中医。刻诊:患者面苍形瘦,神疲倦怠,寐差纳呆,右下腹疮口肉色灰暗,疮口渗液清稀,大小便正常,舌质淡,脉细数。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6.9×109/L,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3.52×1012/L,血红蛋白(hemoglobin,Hb)89g·L-1,血小板(platelet,Plt)362×109/L;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20U·L-1,谷草转氨酶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27U·L-1,白 蛋 白 (albumin,ALB)33.6g·L-1。证属中气虚亏,气血生化无源,以致疮口不敛,治拟补益气血、生肌收口。处方:黄芪50g,党参30g,生白术20g,当归10g,赤芍10g,熟地15g,制没药8g,陈皮8g,升麻6g,甘草5g。 嘱患者多左侧半俯卧,以保持疮口引流通畅。服药5剂后渗液减少,胃纳增加,睡眠好转。再进原方加减,服药月余,疮口基本愈合,嘱增加营养以复元。
按:恶性肿瘤术后疮口久久不能愈合,多因气血虚弱以致机体修复困难所致。特别是一些久病患者,由于伴有低蛋白血症或贫血等,加之多次手术,体质虚衰,治疗时要同时解决低蛋白血症和贫血等病症,需要补益气血,健补脾胃,扶助正气,及时增加营养,才能促使创口尽快愈合。《外科正宗》曰:“溃后腐肉不脱,脓水清稀……宜大养气血。”[3]故治疗上应以扶正益气为主,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调补脾胃即能大养气血。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宗《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下者举之”的治则,合甘温、补益、升阳之剂制为一方。处方中以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熟地、甘草补益气血、托毒生肌,尤其重用黄芪生肌收口,起加速疮口愈合的作用。因其病位在少腹,气虚郁陷,易致气滞血瘀,故用升麻、陈皮升阳理气,加赤芍、制没药活血化瘀,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使疮口愈合;升麻、甘草亦能清热解毒,有利于清除疮疡未净之余毒。临床观察发现,对于糖尿病患者,创口愈合困难时,于大队补益气血的方药中配用活血化瘀药,能够增强治疗效果[4]。
患者王某,女,77岁,2015年3月11日初诊。 主诉:四肢萎软无力2年。2年前患者因“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进食顿减,加之高年体衰,恢复缓慢,整日倦卧于床,消瘦日渐,被家人送入院。刻诊:患者大肉渐脱,四肢肌肉萎缩,握手无力,后背酸痛,伴见四肢乏力,气短懒言,脘腹胀满,按之无痛,耳鸣,大便多日一解,质溏,舌暗红,脉细弱无力。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8.9 ×109/L,RBC 2.52 ×1012/L,Hb 69g·L-1,Plt 256×109/L;肝功能:ALT 9U·L-1,AST 15U·L-1,总蛋白 (total protein,TP)67.8g·L-1,ALB 25.7g·L-1; 肾功能: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4.05mmol·L-1,肌酐(creatinine,Cr)41μmol·L-1。 辨为脾胃虚弱、气血大亏之证,治拟升补脾阳、健运中焦。处方:炙升麻6g,炙柴胡6g,黄芪30g,党参20g,生晒参6g,陈皮8g,枳壳10g,炒白术30g,当归10g,炒山楂15g,六神曲15g,山药20g,制半夏10g,淫羊藿15g,干姜6g,炙甘草6g。上方服用1周后乏力倦怠有所改善,胃纳渐增,知其脾胃之气渐复,遂加桂枝8g以温通四肢,并嘱患者食物中渐增蛋白、维生素丰富之品,调治匝月,体力渐复,已能下床活动,继续调治半年,日常生活渐能自理。
按:许多恶性肿瘤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体质衰弱,再经手术创伤,耗损机体气血,特别是腹部手术,最易损伤脾胃功能,加之卧床时间过长,易致肢体肌肉萎缩,活动无力,下床困难,治疗时需以补益气血、强健筋肉之品促进肌力恢复。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之精气皆赖其供养,四肢肌肉均为其所主。脾胃虚则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四肢肌肉失于濡养,气不运血,出现四肢萎软不用。《素问·痿论》指出“治痿独取阳明”,即治在脾胃,故以补中益气为主。脾肾为先后天之本,相互资生,脾病日久,先天无以充养,必有灶冷火衰之苦,故临床上脾虚常兼肾亏,正如《脾胃论》所言“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乏之无力……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5]6,治疗时在健脾益气基础上加补肾之品,有助于增强疗效。
患者朱某,女,57岁,2017年3月20日初诊。 主诉:入夜不寐反复半年。患者半年前因“宫颈癌”行手术治疗及多次化疗,化疗后即出现失眠,服用西药及中药养心安神之品效果不显。刻诊:患者面色苍白,气短懒言,头晕如蒙,纳食不振,行走举足无力,大便时干时稀,夜来入睡困难,睡眠轻浅,寐后易醒,舌淡苔薄白腻,脉细弱。辅助检查:血常规、肝功能无异常。辨证属元气虚衰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痰浊上扰,治拟益气升清、化痰安神。处方:升麻6g,柴胡6g,生晒参9g,党参15g,黄芪20g,生白术20g,苍术10g,半夏10g,远志10g,茯苓20g,仙灵脾20g,炒枣仁20g,川芎10g,陈皮5g,炙甘草6g。 共7剂,每日1剂,同时指导患者每天作穴位(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按摩,每穴3min。治疗7d后,睡眠大有改善,再嘱其增加户外活动,继以上方加减治疗2周而愈。
按:失眠是肿瘤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35%~70%[6],容易导致患者心理障碍和内分泌系统失衡,影响病情及疗效。肿瘤患者由于自身疾病,容易产生恐惧或忧虑的心理,往往情绪低落、心神不宁;加之手术耗损气血,心神失养,导致神不守舍,入夜不寐。治疗此类失眠,单纯养心安神往往效果不佳,须知脾胃为神气之源,是心主神志功能得以发挥的保证。《素问·六节藏象论》云:“五味入胃,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只有中焦脾胃健运,气血充沛,心神得养,才能寐安。本例患者更年期后,脾肾趋衰,癌毒侵犯机体;加之手术化疗,耗损日剧,术后思虑甚多,心神失养,脾虚痰湿内生,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阳不入阴,而成夜寐不宁。正如《诸病源候论·大病后不得眠候》言:“大病之后,脏腑尚虚……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7]故治疗上从本虚入手,运用益气升清之法,充实脏腑气血,佐以化痰降浊,共成安神之效。本法在改善睡眠的同时,重在治本,对治疗肿瘤原发病与防止复发,亦颇有裨益。
患者杨某,男,57岁,2014年6月21日初诊。 主诉:肝癌术后1年,纳差3个月。患者1年前因右肝癌行手术切除,术后半年右肋下疼痛逐渐加重。B超提示肝后叶占位病灶,再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3个月肝脏病灶复发,因纳食不振、体力不支,患者不愿再作介入治疗,转诊中医。既往有慢性肝炎病史。刻诊:患者面色灰暗,纳差厌食,大便溏薄,乏力气短,动则汗出,右胁阵痛,腹部坠胀,行走更甚,舌质瘀苔薄白,脉弦涩。 辅助检查:肝功能:ALT 76U·L-1,AST 62U·L-1,TP 62.8g·L-1,ALB 36.5g·L-1。腹部彩超:肝后叶高回声结节,提示介入术后改变,结节周边两个子灶(考虑术后复发可能),肝硬化,脾肿大。辨证为中气亏虚、脾运失司、气滞血瘀,治以补脾益气、化瘀散结。处方:升麻6g,柴胡10g,党参20g,黄芪30g,炒白术20g,茯苓20g,制半夏10g,化橘红3g,木香10g,砂仁5g,三棱10g,郁金15g,地鳖虫10g,当归10g,赤芍15g,蛇舌草30g,同时服西黄丸6g,每天2次。治疗14d后食欲明显好转,乏力改善。治疗3个月后,复查B超提示肝脏肿块较前缩小。上方随证加减,服用3年,病情稳定,无自觉症状,生活能自理。
按:肝癌患者多由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演变而形成,多数与内伤劳倦、寒温失宜、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活法机要》云:“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虚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8]中晚期肝癌虽然多属虚实夹杂,但核心在于脾气虚亏,脾虚则湿滞,湿阻成毒;加之心情忧闷,肝气郁结,日久则气滞血瘀,痰瘀互结,逐渐形成痼疾。积聚形成主要与脾虚有关,且现代解剖学上的肝脏,从功能上属于中医脾的范畴。手术易损伤气血,加上各种西药治疗,对脾胃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更加容易造成脾弱而运化失司,食欲减退,且伴乏力气短,瘦弱汗出,舌淡少津,脉细弱无力之候。本例患者素患慢性肝炎,本为脾虚,多次手术更损伤脾胃中气,至气虚下陷,清阳不升,故治疗上益气健脾以固其本,化痰散瘀以治其标,以恢复中土脾气之运化为大要。
患者赵某,男,56岁,2018年9月12日初诊。 主诉:发热伴乏力、腹胀半月余。患者肝癌切除术后第3天出现发热,每天下午体温升高,波动在37.5~38.8℃,至后半夜逐渐恢复正常,伴有腹胀、乏力,无头痛身痛、咳嗽咳痰。考虑腹腔感染不能排除,先后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半月有余,发热无缓解,遂邀中医会诊。接诊时见患者面色萎黄,发热微畏寒,少言懒语,神疲倦怠,纳差便溏,腹胀,按之软,无压痛,口苦,舌淡苔薄黄,脉细无力。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0.1×109/L,中性 粒 细 胞 (neutrophil,N)64.2% ,Hb 109g·L-1,Plt 172×109/L;肝功能:ALT 47U·L-1,AST 38U·L-1,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138U·L-1,TP 70.7g·L-1,ALB 45.1g·L-1。 证属正气虚损、内伤发热,治以益气健脾、甘温除热,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处方:升麻6g,柴胡15g,炙黄芪30g,党参20g,炒白术15g,陈皮6g,甘草4g,当归10g,茯苓20g,黄芩12g,制半夏10g,藿香10g,枳壳6g,白英20g。 服药1剂后热势略降,3剂服完发热已退,原方加减调治半月,余症均除。
按:肿瘤患者术后发热,其病机多为素体气血虚弱,加之手术伤正,气虚清阳下陷,阳气内郁,阴火、湿浊乘虚而袭土位,以致发热。而肝癌患者素有邪毒日久、损耗正气的基础,且现代医学广泛使用的手术、介入等治疗手段更是无一不重伤正气与脾胃,故使得正气愈加虚亏,郁热内生。其发热常有规律,通常无恶寒或稍有恶寒,如用发表或清热之剂,必犯虚虚实实之戒。《脾胃论》云:“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5]26运用甘温除热之法,使下陷的脾胃中气回归中焦本位,即李用粹[9]《证治汇补》中所言:“用甘温以助地气,使真气旺而邪火自灭。”其核心是通过补中焦、升清阳、复元气、泻阴火,从而使清升郁解,虚热自消。临证所见外感与内伤,有时会发生转化,辨证不必拘于外感与内伤的界限,而应重在动态辨证。如果外感病在变化过程中出现内伤症候,也应当从内伤治疗[10]。
牟主任认为,肿瘤属于虚实夹杂之证,其根本病机是“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2]208,治疗应当着重于正气,尤其应该重视顾护脾胃中气。恶性肿瘤多行手术治疗,容易重创中气,往往使患者虚上加损,雪上加霜,特别是腹部肿瘤手术,极易造成脾胃损伤,中气虚陷,而诸邪杂气乘虚而袭。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衰,气血不足,元气不振,诸般病变纷至沓来,补中益气汤能够振奋元气,从根本上进行治疗,通过随证加减,治疗术后疼痛、疮口不敛、发热、纳呆、失眠等症,常能迎刃而解。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多方面对补中益气汤进行了研究,证明其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具有抗肿瘤、抗溃疡、抗感染等功效,并能够调节胃肠功能[11]。中医药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将补中益气汤应用于腹部肿瘤术后多种并发病症的治疗,不仅能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将为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提供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