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冯丽蓉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 400000)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食品的大量消费国。“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不仅对我国经济提质升级和社会安定祥和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缓冲全球粮食市场供给压力,保持世界经济稳定和口粮安全具有深刻内涵。通过辛勤劳作,把中国人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中国饭碗,中国粮食,中国道路,中国小康。我们不仅让自己的饭碗端稳了,也一直让更多人有饭吃,吃饱饭,吃好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一定行,中国一定能”。
在结构转型过程中,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迁移的过程,同时发生多种形式的农地所有权转让,向缩小城乡差距目标迈进。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紧随其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都对这一主题非常重视,相关“三农”政策扎根乡村振兴战略基本方向,着力要素资源利用水平和劳动生产水平问题。究其深层次原因,由于在农业改造升级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我国“三农”还未摆脱“小农经济”的本质。2016年,土地流转工作取得巨大突破。如果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土地转让的趋势是有利于提高平均农业生产率,那么仅仅促进土地转让和确认权利会有什么实际意义?也是得不到任何保证和回应的,同时很难缓解人口外流带来的农业生产率下跌压力,亲戚、朋友、邻居之间闲置土地效率低下的流转方式与新的经营主体流入土地市场并存,这诠释了部分地区土地流转带来的效率提升仍然有很大发展空间,土地流转工作的强势之处没有得到全面发挥。只有对土地流转背后的内在逻辑和体系充分把握,才能将“缩小城乡二元差距”和“确保农村繁荣稳定”两个目的达成,从而诠释了什么类型的农业补贴策略能够提高土地等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而更加有力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比2018年上涨6.1%。中国依旧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467亿元,增长3.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1%,占GDP的份量进一步下降。除了从总量上研究,需要从农业内部结构和分散经营的小农户层面思考。假设农业人口离开农村和进入城市并没有切实增长农户收入,却严重损害了我国农业生产能力。而这也会反过来束缚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实践,使农村领域改革难以突破瓶颈。粮食安全战略问题其本质也是粮食生产效率的问题,初探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将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在提升农业生产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实践和应用。
由于农业发展离不开土地这一要素,而且土地的位置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化,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只能在大范围的土地上进行。同时,农业生产也受到许多自然环境的影响:阳光、空气、温度、水。不同的区域环境和气候条件具有不同的生产周期、生产季节和生产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和分散性。同时,伴随着农产品进入市场后商品化的提高,小农户在融入市场的阶段遇到了诸多困难:首先,农民在与农业生产前、生产后服务部门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由于农户经营规模狭小、非常分散,掌握的市场信息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情况。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农业的生产前后服务部门往往处于垄断地位,导致农民参与市场交易往往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利益压缩严重,农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次,农民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无序、过度竞争的状态。缺乏代表农民利益的自发组织和相应团体,农民个体直接进入市场,不仅交易成本高,而且市场占有率也很小。许多农民在同一块地里互相竞争,压低价格,增产而不增加收入。
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劳动对象是动植物,人的生产劳动必须通过动植物的生长和发展来发挥作用,人类劳动的成果也必须通过动植物的重要活动来实现。因此,人们应该了解并遵守动植物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并根据生命周期进行生产活动,例如:按季节播种和收获。中国的养殖业、生猪肉价格近年来波动很大,在小农分散的基础上,间接鼓励了中国农民进行养殖生产。另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监管和扶持政策各不相同,这可能会使市场价格波动更大,这是我国的农业天然特性造成的。准备年货期间,大葱和生姜价格不断上涨抬头,而近几年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并没有对压低农产品价格有积极影响,偶尔会起到反作用,这都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分散小农户抵御农业生产和经营的风险能力较弱。如今农业体系明显标志就是高补贴、保护性收购,但二者也存在效率不高和财政担子加重的缺陷,这和农产品市场化道路有出入。
就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而言,农业产值下降,但并不意味着农业问题正在逐渐消失。相反,中国农业问题越来越多,在中小城镇尤其明显。因此,需要相关政策指导。从大量实践经验看,要妥善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仅用部分政策来解决是不够的。由于农村户口的束缚和困扰,农民工并不能顺利在城市扎根落户。这使得农民工群体无法正常享受城市公共服务,晚年很难得到关怀,妻儿异地分离,使得分散小农户在迁入城市后无法顺利地安家落户、扎根生活。这也是一个愈演愈烈的社会问题。
经济转型中,经济波幅远大于就业所带来的波幅。原因在于农业部门对农户就业保障的包容性。当非农部门和正向的经济上升期相遇时,农业部门可以为其他产业部门提供足够的廉价人力资源;而当非农部门遭遇到不景气的经济下行期冲击时,农业部门再次接纳流入非农部门的群体,返回农村维持生存。当城市部门再次赶上经济利好的周期,除了会鼓励农村劳动力涌入非农部门外,还会让人力资源在农业部门内部流动和转移。假如劳动力稀缺不能承接消化土地,那么在遇到巨大的正向就业冲击的时候,土地流入农业生产率低的农户的优先级比较高。
因此,在国家农业改革中,从局部到整体,从体制内改革推行到与体制外相结合的改革最为有效。假如激烈的改革对非农部门形成岗位需求,“抽血效应”将会使得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率巨幅下滑甚至崩盘,这也是我们要辩证地看待非农部门正向就业和技术冲击的重要原因。
除了农业生产领域静态的内部因素和动态的城乡二元结构因素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外,我们还应关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因素。面对农业重大的冲击,原因在于在长时间农业土地流转效率低下以及较长阶段农业生产率的提升乏力,而这恰恰说明对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冲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从长期来看,在城市化的大趋势下,再大规模地带动人口来进行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显然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农业土地的规模基本既定,那么唯有从农业生产率方面进行考虑和改良,必须使得农业生产和土地流转朝着有益于提升平均农业生产率的方向前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总体要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供给。根据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态势,应提高粮食总生产能力,以确保充足的粮食生产。与此同时,应从效率和收益的角度进行科学规划,以避免过多的谷物生产和造成谷物的浪费。要进行科学地设计和规划,把粮食生产稳定在适当的限度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强国的必然要求。
法律是治国利民的最重要工具。加快食品安全立法修订是提高食品安全治理效率的有效措施。2021年1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明确加强粮食流通监管,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一般来说,关于食品和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很少。同时,执法力度也需要加强,才能真正保障长期可持续的粮食安全。改革工作机构,提高政府的粮食宏观管理水平。谷物既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又是商品。在实施食品营销和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供求时,政府必须宏观控制和管理食品市场。一方面,必须对食品进行检查和分析。另一方面,有必要加快发展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增强粮食产业的社会功能,维持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将更加融合。我们需要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减少粮食安全成本,增加粮食的经济利益,更好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来解决我国粮食供求与结构性矛盾之间的差距。其次,我们可以利用我国主要粮食大国的优势,来影响国际粮食市场,同时利用主要进口国的优势,通过发展产业,将粮食与其他农产品和工业产品进行贸易,来刺激农业发展,进而提高我们确保粮食安全的能力。
粮食储备是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确保国家粮食战略安全的一种重要手段,以17%左右的粮食储备来保证粮食安全为宜。过高的储备率会增加国家财政负担造成浪费,过低又会降低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确定储备的规模、地源分布和品种构成,并随情况变化适时调整。粮食储备的要害是能够及时、迅速地调动以应对急需,所以还要建立科学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确保储备粮得到良好地管理和应用。
一般而言,粮食的替代产品数量越大,粮食需求的压力会越小,粮食安全系数就越高。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必须树立“大粮食”观念,统筹碳水化合物、油脂、蛋白质等主要营养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既要向农田和耕地要粮食,也要向森林、草原、水要粮食;既要注重领土的粮食高效利用,又要关注领海的粮食替代开发;既要满足当前的粮食需求,又要考虑未来粮食生产源源不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