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建伟
(苏州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农业农村智能化包括农业生产过程智能化(也就是智慧农业)和农村生活智能化两个方面。其中,智慧农业依靠对大数据等高新信息技术的利用,如今已成为一种备受瞩目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智慧农业的特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种植精准化、管理可视化等生产效益方面的优点,其二则是生态友好的特性[1]。粗略看来,智慧农业对农业生态的改善作用无非是依靠其对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来达成,也就是说技术因素在农业生态的改善过程中占据了主导作用。然而在技术因素之外,我们还应注重反思智慧农业生产方式在农村社会认知中造成的影响,这种价值认知的变迁同样可以为我们解答“智慧农业如何改善环境”这一生态问题。
在从价值论入手分析之前,首先必须找出农业农村智能化能够改善农村生态的实证依据,否则一切讨论都只能是空谈。因为农村生活智能化的成果也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的佐证,故我们不妨着重于智慧农业,辅以生活方面的考虑,从一主一辅两个方面来考察农业农村智能化的作用。鉴于当下农业农村智能化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数据性实证依据并不是很多,因此这一部分的考察主要是以相关的现实调查研究成果为主。
宏观来看,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有助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2],在这一工作推进的同时也必然会让农村生态得到改善。如果将视角缩小到具体的农村范围内,智能化技术能够高效地采集与分析农村的环境数据,还可以将分析结果和智能生成的对策建议提供给农村环境的管理者[3],环境管理人员可以据此有针对性且更加高效地处理相应的环境问题。这一研究表明,提升环境管理效率和给出对策建议是农业农村智能化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的主要手段。以上两个例子都是农业农村智能化对整体性环境管理的作用。如果将问题更细分的话,可以发现智能化建设同时也有助于污水处理等细节性问题。具体而言,信息采集、数据存储、设备管理、人员监控、网络平台搭建、智能化控制系统建设等智能化措施均能够对农村污水处理的运营与维护工作起到关键作用,进而在最终建设时实现高效的智能化污水处理体系[4]。
以上是农村生活智能化的相关分析,接下来着重考察智慧农业对农村生态的改善作用。生态环境大数据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性作用早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部门也据此提出了针对性建议[5],这说明智慧农业对农业生态的改善作用已经被生态环境部门认可。事实上,已经有学者根据2009-2019年的省级农业面板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态效率提高都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智慧农业政策对绿色农业的推动作用不容置疑[6]。
综上所述,农业农村智能化——尤其是智慧农业能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这一结论已经得到了确证,我们接下来讨论的问题也就有了现实依据。
在基本的事实得到确证之后,智慧农业如何助力实现农村生态改善就成为了我们接下来需要解答的问题。生活方面的改善路径在刚才的实证考察中已经有了一些论述,因此下文的分析将着重考究智慧农业的效用。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量”的控制始终都是一个问题。施肥的量、灌溉用水的量、农药的量……固然过往的生产经验可以为此提供粗略的指导,但仍然不可避免会有种种过量或者不足的问题,进而导致土壤板结、酸化抑或病虫害等。智慧农业通过对农业生产进行系统且精密的运算,能够确保肥料、农药和灌溉用水尽可能既不造成浪费,也不存在不足[7]。质言之,农业生产中的土、肥、药、光、热等资源利用不合理是过往农业生态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下的智慧农业研究也多着眼于此[8]。
农业生态破坏的另一原因是农业种植不合理,农业种植不合理的问题也可以被智慧农业所解决。早在清朝,人们就已经发现玉米种植可能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这一事例反映了通过传统的观察手段并不能及时发现农业生产失当带来的问题,只有到了“水势汹滔,将多半良田冲崩大半”的地步,遏制不合理种植的措施才会被提上日程[9]。智慧农业设备可以有效采集当地土壤的养分和水分含量等,将这些数据与农作物生长所需养分与其他特性进行对比分析,最终给出较为合理的种植建议[10]。在这一模式下,因为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水土资源可以得到较好的保存,“生态农业”也由此从理念转变为了真正的可能。
纵观上文,智慧农业对农业生产生态效率的改善路径已经被我们把捉,即以技术革新为核心手段,在资源利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两个层面彻底颠覆旧有的传统模式,化过去似乎无可避免的“破坏”为全新的“可持续”。既然生产模式已经被颠覆,那么认知的变迁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在过去,因为技术手段的匮乏,水土流失、土壤板结等生态灾难似乎都显得避无可避,我们能做的永远仅仅是“亡羊补牢”,充其量不过算是“未雨绸缪”。换言之,农业生产与生态破坏之间似乎存在一种注定的必然联系,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去尽量避免,而不可能在生产与生态之间达成和谐。
长久的破坏让人们变得麻木。正如刀耕火种时代人们在耗尽土壤肥力之后会选择一块新的土地,传统农业生产的从事者在面对未知的生态问题时也多选择听天由命。上文中清朝种植玉米的例子已经折射出了这一问题——几乎所有人在种植前都未意识到可能的生态灾难(考虑到知识水平问题,他们中大多数人也确实不太可能认识到这个问题),在生态灾难发生后也仍有许多人选择继续种植。“生态破坏”对于这些继续种植的人而言就仿佛天灾一般是一件“必然”且“不可预测”的事情,他们会将这种生态破坏归于运气而非农业生产。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一切生产都必然会导致这一问题,只不过发生的时机有所区别。农业生产对于社会而言是必须的,对于这些生产者的生计而言也是必须的,天平的两端一端是随机的“天灾”,另一端则是必须的农业生产,两端的价值孰轻孰重,对于大部分农业生产者而言,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都是不存在任何疑问的。事实上,清朝时期一些禁止种植玉米的要求确实遭到了激烈的抵抗,不但“屡经争闹滋事”,甚至还发生了枪战和伤人事件。最终,大部分地区面对严重的水土流失虽然想要对玉米种植进行限制,但终究力所不逮,即使是在管制的地区,政策也多没有完全奏效[9]。问题在于农业生产从事者自身的社会阶层问题,无论中西,无论何时,“农民”似乎都不是一个社会和经济地位很高的职业。社会和经济地位会影响教育水平,进而使得许多农民完全不掌握生态相关的知识。生态必然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不知不觉地被破坏,然而农业生产又是一项人类生存必须的活动,因此他们也不得不选择破坏生态来进行生产。
农业生产的生态问题并未随着农业的现代化消失,近现代农业因为农药、化肥的发明,生态破坏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智慧农业在这方面可以说是进行了全面而彻底的颠覆。在已知范围内,智慧农业几乎不会带来任何新增的污染可能,反而可以尽量避免过去所存在的一切生态问题。甚而我们可以发现,智慧农业的许多智慧手段正是针对生态破坏因病发药,也就是说其自诞生以来就肩负着改善生态的使命,这与过去许多农业技术进步大不相同的。
农村生活智能化也遵循了同样的路径,只是没有如此突出。藉由将“必然”的大量生活污染尽可能减少,生态破坏虽然未必能够达到“不存在”的水平,但是相比过去的粗放式管理,却也的确可以说是成效显著了。鉴于其路径的一致性,在此不多加赘述。
以上分析足以说明,传统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之间可谓扞格不通。因为农业生产是必要的,而生态破坏又是“必然”乃至无可避免的,那么生态自身的价值在这种自然农业生产方式中也就很难得到重视了。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似乎显得无所不能,征服自然与土地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11]。生态环境的价值非但没有随着技术发展而提高,反而有被进一步贬低的趋势。错误的价值观念必然会带来苦果,种种生态灾难也随之而来。但是正如刚才所说的那样,因为“生态破坏”的必然性,即使我们对生态环境自身的价值有所认识,我们又能怎么办呢?
在智慧农业的帮助下,生态价值可望被重新塑造。凭依智慧农业的精准调控,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可以实现“双赢”,得益于不再频发的生态灾难,农业生产可以更顺利地开展。生态不再是农业生产的牺牲品,抑或说“代价”,反而能够成为农业生产的“帮手”。智慧农业在这里主要是发挥其预测作用帮助我们避免可能出现的生态灾难,这种预测技术是符合责任伦理的要求的。从弱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考虑,尽可能地减少生态灾难,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加舒适的生活与更高效的生产,生态价值也在保护过程中得到了贯彻与践行。倘若从生态中心主义考虑的话,生态本身就有不受制于人的价值,既然人类生存已经不再有破坏生态的必要,那么保护生态自然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首要责任。
价值的重塑中潜藏了一个“是”与“应当”的过程。智慧农业可以保证生态不被破坏,这是智慧农业的“是”。我们应当认同生态环境的价值并且着手保护生态,这是作为结果的“应当”。“是”意味着事实,“应当”背后则是价值。智慧农业的“是”能否推出生态价值的肯定,也就是“应当”,这是需要被论证的。这一问题是哲学史上十分经典的休谟问题,因此笔者在此仅从一些较为基本的角度予以回答。
本文中第一部分讨论的相关性实证依据构成了基本的事实,第二部分中的改良路径则是事实的深入分析。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可以注意到观念认知上“生态”的价值浮现,这也是“事实”何以推出“价值”的核心所在。我们必须考虑到,古往今来生态的价值都是能够被人们认知并且肯定的,这可能并不是多数人的直接想法,但是当人们面临恶化的环境对生活带来的不便乃至威胁之时,大多数人在情感上恐怕都会认同生态的价值。
过去之所以这一“应当”没有得到践行,正是因为生态的价值在农业生产中不可能得到完全保护,也就是过去不存在这一“事实”,从而导致了“价值”保护的不可能。既然这一价值不可能被保护,那么就像人的生命价值面对衰老时会不可阻挡地消失一般,在“必然结果”面前其“价值”的保存自然是没有意义的。智慧农业让“价值”的保存成为可能,提供了一个过去不存在的“事实”,那么这一“是”也就自然引出了基于生态价值的“应当”。
一言以蔽之,生态的价值在人们心中始终都是存在的,只是传统农业生产让人们对此感到麻木。智慧农业能够唤起人们已经麻木的生态价值意识,在对此进行重塑的基础之上,可以造就出崭新的生态人格,最终指引人们去完成这一“应当”的使命。
智慧农业可谓一场全新的农业革命,如今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因为技术革命本身必然会撼动旧有观念,故而这一革命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同时也是思想上的。思想变迁会有何种后果,这是我们本应考虑却又在许多时候忽视的事情。智慧农业的生态保护特性能够唤起人们的生态价值意识,这对于农业农村现代化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