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嘉惠 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
《北京人》是发生在一个北京家庭内部的故事。作者以一个非常典型的没落士大夫家庭的衰落为全剧的矛盾冲突线索,以曾家三代人为故事的主人公来表现家庭中善良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并展示了在这种极度压迫中人物的生命走向。
曾家老太爷曾皓虽然是曾家一家之主,但是曾家真正掌权的是他的长儿媳曾思懿,一个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雷雨》中的繁漪相似的角色,其虽有几分王熙凤的精明干练、处世圆滑,但也与繁漪一样,同是生活在阴森森的大宅子里,缺少爱情和明媚的生活。曾思懿是从小深受封建礼教影响的女子,出身名门,一副大家闺秀的姿态,在当时门当户对的条件下,是曾家明媒正娶、八抬大轿迎娶进门的大少奶奶,嫁入曾家后,成为曾家的当家主母,掌管曾家里里外外各类大小事宜,有着多重身份,如曾家主管、曾家大少奶奶、曾家的主心骨等。曾思懿将曾家大小事处理得井然有序,独掌曾家的经济大权,行事果断、精明干练,是一个厉害主事女人的形象[1]。
明面上,曾思懿有着一家之主的大家长主持公道,有着才华横溢的丈夫,儿子也已经与门当户对的伴侣成婚,以及和睦的租客,她将曾家里里外外打理得井井有条,维持着表面上的风光。曾思懿的心中装的全是曾家的事情,夫家就是她的天、她的依靠,她严格遵守着封建家族的封建制度,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而且让曾家其他人也要遵守。曾思懿在这方面无疑是强硬的。她不仅是曾家的女管家,以铁血的手段处理家中事宜;也因为上有老下有小,又有着懦弱无能的丈夫不能帮衬她,只能拼尽全力苦苦支撑一个没落的大家,维系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族。她应是风光嫁入夫家,在她那花样年华里,怀揣着一个少女对爱情的所有美好幻想,以及对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的向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夫妻同气连枝,祸福与共,儿孙满堂,共享天伦。谁承想,故事的开端总是不如幻想美好,她先是陷入了泥泞的沼泽,此后便难以脱身,只能同流合污。谁能说一开始的曾思懿便是这般不近人情和刻薄呢?尽管从小深受士大夫家庭的熏陶,有着深度封建制度的影响,但她并非大奸大恶之人,也许当时也是怀揣着期待与憧憬而来,只不过都被现实这个刽子手一刀一刀抹去了。当一个女人,尤其是封建士大夫家庭的女人,嫁入夫家,全身心信任和依赖夫家,当发现事与愿违,懦弱无能且心中对她没有爱的丈夫没能为她撑起一片天时,她所能依靠的应该也只有自己了。是该感叹命运不公,还是该后悔自己的不得已,她所能做的无疑是在命运的苦海中拼命挣扎,即使鱼死网破,也有自己的执着。
在曾思懿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湿漉而又黑暗的路,她的不幸表现在方方面面。第一,曾家老太爷曾皓,整日只知漆寿木,添丁增口,做四世同堂、家道中兴的理想梦,而曾思懿表面上对曾老太爷十分顺从,内心却是十分鄙夷的。第二,爱情的受挫也是造成曾思懿性格缺陷的因素之一,丈夫文清是她在这个家的依靠,但是他整日与表妹愫方眉目传情,摆弄他的高雅情趣,甚至吸食鸦片,既没有撑起一个家的能力,也没有承担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曾思懿来说,正年轻的丈夫却是个“废物”。第三,愫方与文清青梅竹马、两心相许,是曾思懿的情敌,但由于老太爷的缘故,曾思懿终日要面对她最讨厌的人,这也是曾思懿痛苦的源泉。也许,曾思懿对文清既有憎恨也有羡慕吧:憎恨她夺走原本属于自己的爱,也羡慕她能在这世上有着两心相许的真心。第四,为了让老太爷早日抱上重孙,曾思懿的儿子曾霆在15 岁时被迫娶了比他大一岁的瑞贞,又是一代人重蹈覆辙的悲剧,两个陌生的没有感情基础的人也保持着冷淡关系,日子过得也不如意,甚至儿媳与文清也比自己这个婆婆走得要近。第四,女儿文彩嫁了留洋归来做官不成的江泰,整日无所事事,寄居在丈人家里。儿子、女儿都与曾思懿有隔阂,家里种种不尽如人意,还要面对暴发户杜家屡屡逼债,以及曾家的日渐衰落。在这巨大内外双重压力下,一个女人难道还能带着出嫁时的美好憧憬继续生活吗?不能。出身士大夫家庭的大家小姐嫁入了一个没落破败的大家庭,她不仅无法享受到优质的生活,而且还要整日忍受上门讨债的人的嘴脸。她是曾家这个大家庭的主事人、管家,是家中真正的主心骨,她不仅要绞尽脑汁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应付一切现有的困难,还要面临即将的、未知的、可能发生的困难[2]。这样的困难,恐怕男人也会有所惧怕的,更何况是女人。
温柔的女人是被宠出来的,坚强的女人是被逼出来的。再坚强的女人也有脆弱的时候,只是她把脆弱的一面隐藏起来了。曾思懿难道不知道自己嫉妒、自私起来的嘴脸有多么丑陋吗?人心都是肉长的,将心比心,谁又曾真心对她好过、体谅过她、理解过她呢?在这样一个家道中落、无人可以承担重任的落魄大家庭中,曾思懿的存在是十分有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她延缓了这个家族的衰落,尽管最终是无法阻止的。关于这个人物,可以说的太多了,她的虚伪、精打细算、尖酸刻薄等,可是最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在曾皓病危时是曾思懿坚决要送医院的,并且不顾众人的反对,甚至在争执中还不小心将曾皓的手划伤,而曾思懿的这个举动可以说恰巧救了老太爷一命。然而令人十分不解的是,面对曾文清的质疑,曾思懿却以“要死也不能死在家里,不然房子就卖不出去”为由来解释她莫名的举动。笔者相信,她的内心尚且存有一丝怜悯,是对生命的怜悯。比起曾思懿的负面形象,笔者更愿意把她看作一个可怜、不易的人。
曾思懿的人物形象经常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雷雨》中的繁漪进行比较,她们之间有着不同的环境、相似的性格、共同的命运,同样是被封建礼教束缚,辗转于没落、腐败的家族,又在其中拼命挣扎,最终仍未能逃脱惨淡的命运。时代、封建礼教对女性向来是不公的,但也正是由于她们的抗争,才让她们在那个时代看起来光彩夺目[3]。
曾思懿虽没有王熙凤艳丽的外表,但同样是嘴上不饶人、精明干练、持家有道。她是曾家经济财产大权的管理者,也是这个只有过去、没有未来的大家庭的当家人,这就是她悲剧的开始和结束,沉重的枷锁已经在无形中将曾思懿和这个家庭牢牢连接在一起,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黑暗。《红楼梦》中初写王熙凤时,对她的外貌描写很是生动,让人仿佛亲眼见到了这个美丽、明媚、厉害的女子。而曾思懿在外貌上称不上美,可以说是丑了,剧作中是这样介绍曾思懿的:她身材不高,兔眼睛微微有点斜,宽前额,高鼻梁,厚厚的嘴唇,牙齿向前暴突,两条乌黑的细眉像刀斩一般地涂得又齐又狠。相较于凤姐的“丹唇未起笑先闻”,曾思懿的外貌及常挂眉宇间的恼怒,也为她添了些不近人情,缺少亲和力的特点。也许是对外貌先入为主的原因,一开始的介绍便让读者对她没有好感,之后,对她的行事做法更是不予认同,至此认为她应该是全剧最不善良的人,认为曾家的所有人都受其压迫。但是观完全剧,曾思懿又何尝不是在封建礼教下倍受迫害的一员,她从出生便注定是封建礼教的陪葬品、牺牲品,是一个可怜、可恨、可悲的女人。
尽管曾思懿与王熙凤外貌相差甚远,但她们同是持家有道、精明干练、泼辣狠毒的少奶奶,都有着过人的才干,都是在家族中有着重要地位的人。《红楼梦》对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手段有详细的描述,文中也通过其他方面描写了她的治家才能,她是个八面玲珑的人物。而在《北京人》中,对曾思懿强悍的治家才能没有过多的细致描述,但是她在曾家处理大小事宜,处理杜家债务,财务支出,甚至为丈夫文清裱画,这些都说明了她头脑精明,能说会道。王熙凤因为在贾府总揽一切,对贾府真实状态及矛盾危机甚是了解,后为自己的退路谋求财富,致使她在歪曲的道路上愈行愈远。《北京人》中的曾家已是强弩之末、日渐衰败,曾思懿不管不顾地将自己的精明用以谋求私利,在乱世中,她能依靠和指望的也只有她自己。曾思懿和王熙凤同是在婚姻中不幸福的人,她们的丈夫都没能尽到丈夫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她们都没有享受到双向的爱情和婚姻的幸福[4]。女子生而如水般柔顺,唯有爱能将她们融化,谁不艳羡美好的爱情,谁愿做丑陋善妒的毒妇,只是单向的爱、世间的不公,将她们的美好和爱无情淹没,她们不得不用冷血、残酷包裹自己,这样才能面对世间的荆棘。
曾思懿与《雷雨》中的繁漪的生活状态是相反的,但思想和生活环境是相似的。同样是在封建社会中,繁漪是受过新式教育的,因此,繁漪才有了自主意识,试图反抗、挣扎。繁漪是柔弱的,她在长时间的情感空虚后见到了对自己有致命吸引力的新鲜活力,在尝到爱情的甜头后,她的依赖对象转移到了继子周萍身上,但当激情逝去,信念崩塌,她甚至卑微乞求,因此,其悲剧结局也是注定的。虽然繁漪的反抗短暂且无力,但仍然是值得赞扬的,她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旧时代女性的思想是有希望和未来的。如果繁漪是柔弱的,曾思懿就是强硬的,她们的共同点是心中有爱,对爱情抱有美好的幻想,渴望爱情,而在被爱情伤害后,她们变得疯狂、锐利,这种极度的情感也包含着可悲[5]。繁漪是打破旧制度的反抗者,思懿是封建制度的拥护者、顺从者,时代对她的毒害也延续到了她的下一代身上,无爱的包办婚姻在这个家里延续,同样的悲剧反复上演。她曾想让文清纳愫方为妾,虽让愫方感受到侮辱,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成全,只是这也是种双方面的毁灭。曾思懿用尖锐、狠毒的外表装饰自己,让人人对她避之不及,甚至厌恶她、憎恨她,但是,其他人对她的态度也不是她在意的,她只是用自己的方式面对如此多的不如意,但她真的心如石头般坚硬,狠毒至此吗?不是的。她也曾无助地喊道:“文清,你究竟是去哪了啊!”看到这里,我们心里的善意也会被激发出来,她再尖锐再可恶,也终究是个需要丈夫的爱的普通女人。有一句话是“未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把我们带入了那个封建思想迫害女性的时代,让我们对曾思懿的故事产生共鸣,也激发我们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懑,同时萌生对现代社会来之不易的安稳生活的敬意。
曾思懿和曾老太爷一样,是封建家族里自私冷漠的代表,是被封建文化培育浸沁的扭曲的人。也许她也曾在这个家里遭受过苦,但她受过的苦务必数倍还于别人,仿佛只有牢牢握住家族权力,看别人重复自己的苦,她的心里才能舒坦。曾思懿这个人物虽然在剧中的命运是悲剧,但她在剧中的作用却是“喜”的,她其实一直在打破,如打破曾皓的家族权威,打破曾文清和愫芳的情愫、打破曾霆和曾瑞珍的稚嫩。曾思懿用一种滑稽可笑的方式加速了这个家族的衰败,让这个悲剧以来不及悲伤的速度走向结束。正如曹禺先生刻画的曾思懿性格一般,笔者认为,这才是她对这个没落家族的反抗,也是思懿用自己的方式控诉着对时代的不满。世间有诸多的无可奈何,虽不能避免被同化,但在其内心能守住一丝光芒,终究也能开出绚丽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