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时代诉求与对策研究

2021-11-30 14:26:05曹丽苹安卫超
山西青年 2021年6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院校培训

曹丽苹 张 娜 包 峰 曹 石 安卫超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本文分析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以及新时代高职教师 面临的新挑战,给出了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对策。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师资队伍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实施者和管理者,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是高职教育繁荣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从业者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高职教师职业具有特殊性,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对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没有明确的定义,综合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可表述为,为高质量完成高职教育教学、培养合格人才这个根本任务所应具备的一切能力的综合。具体包括:基本职业素养与师德建设能力;专业能力;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建设能力;应用型科学研究能力;开展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能力;创新能力;育人能力;业务提升能力等[1]。从高职教育质量提升、时代不断进步和教师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教师职业能力也应该是与时俱进、持续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

(一)职业信念感不强

长期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一直存在偏见,使得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薪资水平一般。职称评定名额限制、标准复杂、晋升聘任时按资排辈、学校管理对一线教师不够重视、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等诸多因素存在,使得部分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不强,职业幸福感不大,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中,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二)实践能力不足

纵观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中青年教师是主力军,而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大学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就从事高职专业课教学,很少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实践操作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欠缺,课堂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尽人意,实践教学偏实验性,验收标准及工艺与企业实际应用相差较大。

(三)信息化能力不足

在互联网和信息化普及的今天,高职教学课堂上还有纯粉笔板书教学,很多教师仍以满堂灌为主,使用文字搬家的ppt教学。这与学校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差不多,但更主要的是部分高职教师缺乏信息化应用的意识和观念,不去尝试甚至逃避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有的教师尝试线上线下教学,但是微课制作、动画制作、视频剪辑等技术性强,想制作优质的教学资源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不足

部分高职教师从教多年,固守一两门专业课程,教材不更换,教学内容不更新,教学案例或项目任务不能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甚至一套考试试题应用多年。部分教师只关注自己所教课程的教材本身,缺乏对专业的整体把握,不能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指导。对行业、企业的需求不了解,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应用不关注,造成了教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更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五)培训缺乏系统性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高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启动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但由于部分院校对教师培训缺乏系统性管理,教师参加培训以自愿为主,部分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年龄等因素不能主动参加培训,有的教师有参加培训的意愿但是没有合适的培训项目。从教师个人职业能力成长的角度看,培训不能兼顾教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平衡发展的需求,没有形成阶梯性、周期性、系统性。

三、新时代高职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一)生源结构发生变化

近年来,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呈现多元、多层结构。除普高毕业生,通过参加高职单招来的普高生、职高生比例逐年增加,从中职学校过来的转段生数量也有增加的趋势。绝大部分学生都已是“00后”或“01后”,他们具有互联网思维,习惯碎片化学习,期待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单招来的学生,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相对较弱。近两年通过高职扩招进入校园的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使得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些扩招生的学习经历、文化水平不同,从业经历和学习目的不同,年龄跨度也较大。

(二)课程开发建设能力需提升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专业课程设置要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课程内容要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更新,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教师要从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课程目标确定、教学模块构建、课堂教学设计、课程评价标准、配套教材开发等方面全面开发建设课程。教师应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凝练为教学情境、项目任务,同时又要结合本校实训条件,兼顾因材施教。

(三)教学资源需要丰富多样

在互联网时代下,教材、讲义和指导书等教学资源仍在使用,但课堂教学如果仍以文字ppt讲解为主,很难吸引学生,难以保证教学效果。混合式教学是近年来提倡的新型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需要文本、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老师需引导训练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学习,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协同、多情境参与,主动学习,有效解决重点难点。

(四)终身学习的能力需加强

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就要求高职教师本身必须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学习能力是高职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当前,知识、技术、技能、工艺更新速度加快,互联网和信息化使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发生变化,但教师真正需要挑战和战胜的是教师自身。高职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善于借助各种平台持续提升自己。把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积极主动投身社会实践,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四、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对策

(一)制定科学的高职教师职业能力评价标准

制定科学统一、切实可操作的高职教师职业能力评价标准,使得高职院校教师的准入和培养培训等环节都有标准可参考。为此,应成立专门的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开发委员会,以职业(岗位)群为出发点,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建立分层分类的动态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体系。这样能使高职教师有明确的职业能力提升目标,从而更好地完善自身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划[3]。在构建高职教师职业能力评价标准时还应考虑到职称、学历、年龄、学科等客观因素,以确保评价标准的可行性与有效性[2]。

(二)搭建科学系统的教师培养培训平台

教育培训是高职教师提升专业建设能力、教学能力、专业技能和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教育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应重视教师的教育培训,并将教育培训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常态性工作之一[4]。

建立教师培训档案,落实教师五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把教师参与培训作为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做好培训需求的定期调查。有针对地分层分类进行培训。培训内容要满足教师职业生涯各阶段的需求,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信息化、教育理念等理论知识的需求,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能力提升、专业技能提升、职业资格认证的需求、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的需求等[5]。不同培训对象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考查方法应不同。

建立政府指导、行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专业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重点学习掌握产业发展趋势、前沿技术研发、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丰富实践教学资源,推进企业实践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和途径,发掘学校技术服务企业的方式和途径。制定教师企业实践相关政策、待遇、评价细则。

学校与优质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把高职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建设结合起来[3]。教师通过与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交流合作,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实现知识、素质和技能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进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搭建比赛和竞赛平台。高职学校应根据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精神,组织教师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教师通过参与技能竞赛,可接触新设备、新工艺、新技能,既可开阔视野,提升实践技能,又可将技能竞赛蕴含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训练方法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学校内部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说课比赛也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形成校际教师交流沟通机制

目前我国每个省都有几十所高职院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优势专业等。教育管理部门可制定省级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交流任教政策,专业教师可选择到专业办学实力较强的高职院校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交流,担任专业课程教学,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教学组织、实践项目开发、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互动和交流,有效的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这对于学校建设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都大有裨益。待省级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交流任教政策成熟后,还可制定区域或全国范围内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交流任教政策。

(四)打造教学研讨平台

教师通过参加教学研讨可开阔视野、取长补短,促进自身成长。教师们可通过各种途径听取职教专家讲座、教学名师的经验分享,结合自身情况反思成长。高职学校可以教研活动和课程组建设为抓手,搭建教师校内交流平台。不定期举办公开课、公开教研活动观摩等活动,促进相互学习与交流,解决教师在教学改革和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五)完善促进职业能力提升的激励机制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和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没有区别,而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对于师资的要求和评聘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是有区别的。希望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出台专门针对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的标准(体系),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需要,并以此作为杠杆,促进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

适当的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也是激发教师教学工作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对于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奖的给予适当的课时补贴等。成立教代会,设置校长信箱或建言信箱,学校出台政策或进行重大决策前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使教师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翁,在管理实践中积极主动的建言献策,有存在感,只有这样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五、结语

提高教师职业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要切实贯彻落实“职教20条”精神,充分重视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及提高。教师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自身的职业规划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主动学习并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成为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新时代优秀教师。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院校培训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26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
中等卫生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分析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