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 国家审计模式转变与应对策略

2021-11-30 14:35邓媛媛
大众投资指南 2021年9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国家

邓媛媛

(安徽省广德市审计局,安徽 广德 242200)

一、大数据审计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一)大数据审计的含义

大数据审计,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大数据的理念、利用大数据的技术方法和工具来对国家审计工作进行辅助,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各类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实现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的整合。大数据审计使得国家审计工作变得更加合理和精确,大数据审计的模式是国家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家审计工作适应现代社会条件发展的不二选择。

(二)大数据审计的特性

大数据的最重要的标志性特征就是数据量大,不过我们也应该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大数据的问题,因为对于特定的人或者特定的部门来讲,他们对于大的概念也应有所不同,小数据经过日积月累的发展,可能成为大数据,小数据与小数据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也可能转变为大数据,而一份大数据,如果内容较为零散,相互关联性较低,就可能沦为没有价值或者价值较低的数据内容,这就不能称之为大数据,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以辩证统一的观点看待问题。

大数据的含义还包括样本数据的全面性和全方位性,大数据的本质不是采用抽样分析,而是将所有数据进行处理、整合和运算,零星细碎的数据被统计出来,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可用性,伴随着大数据的进步和发展,与数据相关的各个领域和行业也进入到高速发展的阶段,大数据审计将国家审计工作和内容从样本数据处理带到了全数据分析的时代,对我国国家审计工作做出重大贡献。

大数据另外的一个特点就是来源多样性。数据各异、相互关联是大数据的另外一个主要特征,大数据就是由许多性质类型不同的数据组合在一起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一种数据类型,大数据提供了单一数据模型不能提供的广视角,其以涉及范围广、具有独特的复杂性和联系性的特点为数据提供了新的价值,达到了为普通数据赋能的功效,促进国家审计工作能够更加高效地运行。

(三)大数据审计模式可以促进我国审计工作发展

当今时代是电子化、智能化和数据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改变了国家审计的应用主体,也不断引领国家审计工作进行全面的升级和改革,大数据也给国家审计工作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审计制度、审计模式、审计理念以及审计的技术方式方法等。可见,大数据给国家审计工作带来了重大的机遇与挑战,相关单位应该注重抓住机遇,把握机会,将大数据与审计工作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将大数据审计的发展工作作为未来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此外,应从国家政策方面出台相关制度从上而下地加快审计工作向前推进,逐步建立大数据审计的工作系统,将审计工作的大数据化上升为国家制度,从根本上提升审计工作中大数据应用的地位,改善其应用程度和扩大应用范围。国家审计应该建立专门机构,主要负责以大数据为主要内容的审计工作,提升国家审计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从而改善数据分散的现状,以大数据的呈现方式完善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建立健全国家统一标准的数据审计。众所周知,当今时代是大数据的时代,审计的智能化、电子化和信息化已经在被广泛推广,各个审计部门相互关联、相互促进,这已经成为国家审计部门开展工作需要追求的新常态。在这种模式下,省去了不同的审计部门、审计组对同一问题、同一行业、同一阶段的审计内容的重复性活动,相互串联、相互沟通的大数据审计能够大大提高国家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将已经审计的结果资源共享,在审计的共享平台内传播和推广,避免了重复性劳动,减少了额外工作,又能拿出更多的精力针对性地对待个别问题和关注到更多的细节,大大提升了国家总体的审计水平。

二、大数据时代国家审计的应对策略

(一)进行国家审计大数据平台的构建

当前宏观经济状态中,数据信息的判定标准尚不一致,存在细微之处的差异,所以难以将各个经济运行进行整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家审计数据的收集,致使信息资源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效用。也就是说,在大数据时代,国家审计工作依托数据平台构建的健全性。随着当下云端计算方式获得空前发展,政府部门也开展电子政务活动,促使政府机关展现出服务建设的现代化。国家审计部门也逐步强化审计成果,创设大数据技术为基准的审计平台。大数据平台通过信息全覆盖网络,实现国家审计机关间的信息互联,在具备审计功能的同时,还能实现数据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大数据平台中,实时采集审计数据信息,并用相应的标签进行分类储存,为审计人员的查找提供便利。及时集中备份重要数据信息,从而实现数据的妥善保护。

在我国正进一步强化大数据审计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应用数字化审计平台,更好的完成审计数据中心建设活动,拓展升级数据采集范围,涉及到财政、地税以及国企和政府投资项目数据等内容,采用分阶段的方式完成国有资产和公共资金的审计工作。由于引入了数字信息化的审计平台,结合预算单位审计,更好地实现财政审计全覆盖目标。

(二)对大数据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进行完善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同时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核心要素。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审计工作需要依据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开展。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健全大数据审计法律法规,未能与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内容细节层面存在一定的空白区域。

为使大数据审计能够规范进行,与此相关法律法规必不可少。就法律层面来说,需要强化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立法,明确相应的规范和惩罚措施。在法规层面,国家审计需要建立完善的审计准则,从审计的程序,到审计的标准、方法等都需要对大数据审计进行明确,这就需要进行大数据审计评价准则和技术标准准则的制定,使大数据审计工作的开展有相关规范和准则可以参考。就部门规章层面,国家审计机关可以要求地方审计机关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发布相应的审计操作指导意见,以供审计人员学习和参考,在实践操作中进行应用。

(三)提高国家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在大数据技术为指引的发展环境中,国家审计工作需要应对多种考验,也关乎技术层面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更是考察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假若审计人员只了解传统会计审计知识,将会制约现阶段的国家审计工作开展。也就是说,审计机关需要在注重技术引入的过程中,专注于人才培育,从而更好地提升国家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审计人员需要革新传统的审计观念,重视大数据对未来审计工作的影响,加强大数据知识的主动学习,拓宽知识面,掌握所需要的计算机审计技能。其次,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大数据审计人才的培养,比如业务培训、经验交流等。随着计算机中级人才已崭露头角,审计部门注重组织各类培训活动,确保其能够完成新时期的国家审计工作,掌握多种技能,更好地实现复合型人才培育的现代化发展目标。当然,审计机关还应当强化与科研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创设大数据时期的人才库,雇佣专业人员,从而强化大数据技术背景下审计机关的工作效率。

(四)加强大数据审计的风险管理

首先,数据采集风险。其风险点在于不能保障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对数据的价值体现产生限制。该风险管理的工作重点是查验各项审计数据的真实性,确保其能够被完整全面的进行审计。所以,在最初数据获取环节,必须增强基本的风险防范意识,主动性的完成数据检验,检查并确保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

其次,数据存储使用风险。在信息的存储和使用环节,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对审计过程产生影响。具体而言,该风险一般是在数据存储和使用两个阶段存在矛盾。本身审计信息的数据量较为庞大,涵盖的种类很多,需要为各省市级别的部门提供审计服务。所以,必须保证数据使用权限的安全性,并且应当及时且动态地提供数据的调整更新。

再次,数据处理风险。该风险类型重点关注行业数据多样性特点与标准化两方面的差异。随着进一步了解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未来的海量数据难以实现信息状态统一,需要应用科学且合理的措施将数据管理标准趋于一致,虽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数据的个性化特点。因此,在各区域开展数据管理工作过程中,难以协调数据标准化与多样化两方面的矛盾冲突,必须借助科学的方式完成探索。

最后,数据分析风险。在进行数据分析各项细节内容时,应确保数据分析质量,尽可能地扩张数据分析范围,提升数据管理的精准程度,防止数据信息被遗漏。审计工作应用大数据技术有利于延伸数据选择空间,增添了数据关联性分析的工作内容,需要审计人员深入探索数据本身的含义,了解存在的诸多风险因素,应用自身工作经验积累,完成高质量的数据分析。当然,数据分析的精准程度由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所决定,注重审计信息的合理化判断,更好地把控数据分析风险,推进大数据审计工作进程。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国家审计是社会主义经济监督体 系中的主导力量,将大数据与审计工相互融合,能够促进我国国家审计工作的顺利稳定进行,提高我国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审计水平,如何有效地将大数据与审计相互结合并应用在实践中是审计人员需要努力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大数据审计模式的转变将是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巨大贡献的一项突破性变革,需要审计人员共同努力,一同攻克难关,最终为提升人民幸福指数而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国家
国家公祭日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国家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新常态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
把国家“租”出去
中国目前开展公共政策绩效审计工作的几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