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坤
(青岛新华昌集装箱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300)
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其因中国的改革开放而生,见证了改革、得益于改革更推动着改革。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民营经济规模从小到大、实力由弱到强。虽然民营企业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也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其中,缺少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是症结的关键所在。
内部控制制度,是民营企业为了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和应对风险的能力,进而合理保证其业务活动能够有效进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政策与程序。其根本目的在于:加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合理划分管理权限,防止、发现以及纠正错误和舞弊。内部控制制度由五个要素构成,其中“内部控制环境”是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风险评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控制活动”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信息与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内部监督”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对于民营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能够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的制衡机制和监督力度,保障企业正常进行生产经营。其次,内部控制制度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要加强相互的交流、合作,形成发展合力,既可以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又能够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再次,内控制度通过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可以有效地发现和预防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最后,内部控制可以对企业资产、会计信息等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控制,保证资产、信息的安全、完整、真实可靠,如实反映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从1999 年开始,针对大、中型企业和集团公司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指引和规范,由财政部予以颁布实行。因要求相对较高,这些规定对多数规模一般的民营企业缺乏指导意义。直到《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在2017年由财政部予以颁布并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善。该规范为大部分民营企业建立并逐步完善其内部控制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截至目前,中小规模民营企业虽然在内部控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民营企业大多以家族为基本单位来进行经营和管理,普遍存在着控制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的问题。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健全,虽然大部分民营企业也设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由于所有者一股独大,决策往往依然是独断专行,相关治理机构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内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此外,由于企业大股东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导致真正有经验、有能力的专业管理人才很难有发挥能力的空间,内部控制制度无法得到切实有效地执行,加大了决策过程中的风险。
风险评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的关键是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然后由上述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并严格按照相关控制程序开展工作,合理保证风险分析结果的及时、准确性。
由于民营企业主要以家族经营管理为主,重要岗位和关键控制节点的管理人员基本上是由家族成员担任,专业管理人才很难受到重视,无法发挥专业才能,职位提升空间也非常有限,造成人才流失现象非常普遍,这样就无法有效地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造成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差,严重威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极端情况下甚至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控制活动是企业为进行风险应对,在风险评估结果的基础上而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的政策和程序,主要包括:授权审批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业绩评价控制、职责分离(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财务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等。当前民营企业虽有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但并未得到严格执行。在执行具体业务时,已建立的针对各项经济业务的管控流程、审批流程和制度,有时形同虚设,普遍存在执行力不足的问题,导致内控的作用被严重削弱。
首先,职责未正确分离(不相容岗位未分离)的情况普遍出现。职责分离的关键是“内部牵制”,就是每项经济业务都必须实现不同层级的上级、下级之间以及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互相监督和制约。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资金紧张,员工薪资水平普遍较低,造成人员流动性较大。而且经常会出现安排一人多岗,有时甚至出现本应相互牵制的岗位也由同一人员负责的情况,这往往会导致员工互相推诿不负责任的行为、利用职务便利侵占公司财产的舞弊行为、出纳兼任稽核和保管会计档案的错误行为等。
其次,授权审批制度流于形式。在实际执行中,对于某些突发的紧急事项,往往只是先进行口头通知,然后事后再补领导签字,并没有实质性的风险控制;对待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以及大额资金使用等往往大股东一人直接做出决定,使得授权审批制度流于形式。
再次,财产保护制度不够健全。大多数民营企业对货币资金都很重视,一般能做到日清月结,账实一致;但对于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存货项目和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保管往往都不够重视,例如:存货没有季度、半年度、年终等定期永续盘存的制度,原材料入库、出库记录不完整、固定资产的新增立项、采购或报建以及处置、报废等缺乏相应的审批及授权,这些都会造成企业资产的损毁和流失。
最后,绩效考评控制不合理、信息与沟通制度不完善、内部监督严重缺失。很多民营企业的绩效考评机制不够公平、公开、公正,没有根据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评,给内部控制的建设造成很大阻碍;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较小,组织架构简单,没有能力或意愿去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导致信息与沟通的方式过于粗放、无序,既缺少信息自下而上的反馈渠道,也缺少部门之间信息的相互交流;在当前情况下,大多数民营企业为降低经营成本,并未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或类似机构,或者有了内部审计机构,也是作为财务部门的附属机构,不能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监事会由于人员较少及组织机构不完善,也基本上起不到监督作用。
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内部控制制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所有者对此必须有着深刻的认知,自上而下地完善、优化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通过公开招聘优秀的管理人才进行日常经营管理,逐渐摆脱大股东“一言堂”的现状,使得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能够各司其职,企业各部门也能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从自身本职工作及部门岗位职责出发,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漏洞,提出合理、可操作的管理建议,并最终形成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可靠的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应公开招聘专业的风险评估人员,并给予充分的重视和信任,使其能按照严格规范的内部控制程序开展工作,及时识别出企业所面临的内部、外部的风险,并需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以便企业有的放矢地应对相关风险,并及时化解风险,为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保驾护航。
从公司层面,逐一梳理公司各部门、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范围、岗位职责,发现其中的薄弱或是不合理的环节,参照内部控制相关的不相容职责分离等的要求,修订、完善相关的单项管理流程、规定,在条件成熟时,综合各项单独的管理规定,汇总成一套综合、完整、可执行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企业应高度重视信息与沟通的重要作用,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投入合理资金,购买电脑、信息软件等必要设备和系统,着手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建立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的分层治理结构,使各机构、部门人员能够及时得到与工作相关的各种信息,并根据信息与内部、外部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使得内部控制得以有效进行。
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专职进行经济监督的部门,是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在企业得到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企业应根据相关内部控制要求,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不能由财务人员或其他部门人员兼任。内部审计机构应由董事会直接领导,并向董事会报告工作。董事会等最高权力机构应理解并全力支持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这样,不仅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可以得到有效保证,还可以在提升内部控制效果的同时,加强内部监督的质量,防止或发现并纠正各种舞弊行为,避免审计工作受到总经理等企业主要经营管理层的阻挠和干涉。
本文从民营企业的视角,对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提供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和措施。随着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其经营管理水平及抵御风险的能力必然能够得到较大提升,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必将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