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法权
(郑州商学院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巩义 45120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得到了高速发展,旅游类院校的规模和数量也逐年扩大,高校先后开设旅游类专业,数量多达800余个。但从旅游行业用人需求反馈来看,大部分高校培养的旅游人才不能满足旅游业需要,出现人才供需脱节与错位。因此,怎样培养符合市场预期的旅游人才,如何提升高校旅游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能素质,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亟待破解的难题。
OBE教育,也称成果导向教育,最早来源于美国,随后在欧美国家得到推崇。美国学者Spady W.D.在《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一书中首次定义OBE,即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实施教学过程,保证学生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毕业时使学生获得实质性的学习成果[1]。成果导向教育是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教育过程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围绕预期学习产出开展教学活动,重视学生学习产出评估工作[2]。国内学者对OBE教育展开了多维探讨,主要表现为OBE教育在教学方法的应用、课程重建与实施、学生自主学习与选择、OBE教育内涵和存在的问题等[3]。从OBE理念的应用来看,这种理念强调预设培养目标是可实现的,为目标达成提供支持与机会,同时也需要学生对取得预设目标充满期待。然而,运用OBE教育理念去审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果甚少,因此,有必要对旅游类专业学生的创新教育进行深入研究。
学界对创新能力定义各有不同,本文倾向于学者李才俊的界定,他认为创新能力是由个体的知识、经验、智能因素和非智能因素等构成的,在创造实践中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另辟他径地解决问题,产生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它是由一般创新能力、知识经验、特殊创新能力、非智力因素四大要素构成[3]。同时,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等[4]。社会实践为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和实习平台,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家庭是孩子创新启蒙的第一站,父母注重孩子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孩子成长有重要意义。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而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心智因素是影响个人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以两所郑州地方高职院校为样本,采用调查问卷获取数据,对地方高职学校旅游类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以便掌握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和创新思维训练情况。
本次调查以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选取郑州两所地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2017级、2018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配额随机抽样法,按年级和性别对进行分类,按照配额比例随机选取样本,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27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53份,有效率为93.7%,在问卷调查的同时进行深度访谈。
问题1:创新概念的认知
关于“创新概念的认知”调查,认为“创新是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和想法”的受访者占44.65%,认为“创新是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的占35.16%,只有1.24%的人对创新缺乏清晰认识。总体来说,大部分受访者能准确地理解创新的概念,说明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与理解能力。
问题2:大学生创新能力构成的认识
在“大学生创新能力构成的认识”调查中,37.52%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应该是知识和经验累积而成,32.12%的同学认为创新能力应由某种特殊创造能力占支配地位,22.23%的同学认为创新能力是一般创新能力长期积累而成。从调查结果看,受访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已有初步认知,但不全面,这就需要在专业课程、实习实践过程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纠正对创新能力的认知。
问题3: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在“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调查中,选择“学校教育环境及制度”的占42.38%,选择“个人因素”的占27.69%,选择“社会环境因素”的占13.49%,选择“家庭环境因素”的占16.44%。结合问卷调查及现场访谈来看,近四成的学生认为学校教育环境及制度是影响其创新培养的主要因素,比如学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创新培养计划设计、创新课程设置等,还有时间和精力投入等。
问题4:对创新实践活动的参与兴趣
在“你对创新实践活动的参与兴趣”调查中,选择“非常喜欢”和“喜欢”的受访者占77.63%,选择“不喜欢”和“厌烦”的只占7.73%,这说明大部分同学还是愿意参与创新实践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在访谈中,从年级来看,高年级学生明显不如低年级学生有参与热情,参与兴趣随年级增高呈下降趋势。
问题5: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
在“对旅游类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调查中发现,选择“差”和“很差”的占68.69%,而选择“强”的只占7.46%,选择“很强”的仅占2.20%。结合对“创新实践活动的参与兴趣”的调查看,尽管学生对创新实践活动表现出浓厚兴趣,但平时参与机会少,而普遍认为自身创新能力不强。因此,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问题6:对曾参加过的旅游创新实践活动的调查
在关于“参加过的创新实践活动”调查中,绝大部分学生选择参加社会活动、专业实习和课程实训居多,他们认为这些活动都属于创新范畴,这可能学生对课程学习形式的判断有关,也有个别学生选择了学术报告、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但占比不高。因此,建议高校应该多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多开展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潜能的校园活动。
问题7:制约学生创新的因素
在“制约学生创新的因素”调查中,选择“环境氛围”的有246人,选择“信息知识”的有223人,位居前两位。另有84人选择“时间精力”,说明学业压力大,自由支配时间少,创新需要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从创新社会背景看,大部分旅游类学生的认知符合社会预期,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是缺乏资金和技能指导。这就要求学校给予引导支持,如小微信贷扶持、双创大咖讲座,配备技能导师。
问题8: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途径
在“培养创新意识及能力的途径”调查中,选择“校外兼职或实习”的有241人,选择“社团实践锻炼”的有184人,选择“学科竞赛”的有122人,选择“创新科研申报”的有131人。由此可见,旅游学生认为这些方式都可能成为创新的“引爆点”,反映出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多样化。
通过对调查及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郑州地方高校旅游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存在改进之处,主要表现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一是学校的实践氛围不浓厚、课程设置不完善、缺乏实践环节管理。二是授课教师缺乏行业实践岗位锻炼,授课方法古板,缺乏灵活度,忽略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考核。三是学生的性格差异、教育经历及生活环境的不同等,导致学生自我创新意识,学生在创新能力的主观能动性上不强。
高职院校要更新育人理念,构建全链条协同育人体系。首先,提高思想认识。旅游类专业注重实践锻炼,应增加社会实践课程和创新工作坊,加大对学生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创新育人过程。其次,构建应然创新课程体系。学校应完善课程模块,增加国学类、艺体类课程,鼓励学生依据兴趣选修课程。再次,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优秀的双师型教师来校任教,聘请知名旅游创业者、行业能手为兼职实训导师。最后,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学校整合校内外资源,探索校企创新育人模式,尝试开辟第三学期实习模式,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旅游企业兼职锻炼,增长见识,提高专业创新能力。
从调查结果发现,课程教学是提升旅游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专业课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领域不断改革。一是转变教学观念。任课教师要持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创新思维的过程养成,多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企业观摩、景区调查等类型的作业,引入问卷设计、PPT制作、旅游仿真任务等拓展训练项目,逐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二是创新教学方法。要利用PPT、微视频等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行业案例剖析,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三是改革考核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考核、案例分析、调查实践、情景模拟等考核方式,对学生制作的PPT、调查报告、访谈报告、角色扮演等学习成果进行评定,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动性和愉悦感。
旅游类学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加强创新思维的养成,强化自身的逻辑推理思维训练,培养自主创新精神,养成爱钻研勤思考的思维习惯。与此同时,要把握与创造学习机会,积极参与各类课内课外学习项目、课题研究、创新比赛等,主动独立思考,敢于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新奇想法,主动创造能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机会。
通过调查旅游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现状情况,对其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培养创新能力是当前旅游产业对人才标准新要求,符合新时代旅游业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和现实需要,因此,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必要。第二,当前郑州地方高校的旅游创新教育依然有较大改进空间,尤其是创新意识启蒙、创新课程体系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过程评价考核等方面。第三,培养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通力配合和共同努力,从源头上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