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辉,邵黎明,2*
(1.复旦大学药学院,上海 201203;2.上海市药物研发协同创新中心,上海 201203)
2020 年,面对突发疫情、严峻的国际形势和经济下行的宏观环境,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凭借持续政策改革带来的机遇,逆境中迸发出创新活力,取得了一系列瞩目成果:解析新冠病毒结构,快速开发诊断试剂,疫苗研发处于世界前列;本土创新药物成功走向世界,海外授权合作项目数量和交易总额均创历史新高。2021 年,疫情的滞后影响和医药相关政策的全面实施将对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困难中也蕴含着机遇。生物医药企业需持续激发创新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适应充满变革和竞争的行业新生态。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各国政治、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生物医药行业也持续经受考验。在应对疫情带来的生产停滞、消费冲击等挑战的同时,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快速调整布局,保障抗疫所需医疗物资和诊断试剂的供应,重点攻关各类抗病毒药物和新冠疫苗的研发,为国家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快速扩散,严重阻碍了贸易往来和交流合作,部分国家甚至出现了“逆全球化”趋势。后疫情时代国际形势具有极大不确定性,经济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将持续存在。疫苗相继研发成功虽然能够使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病毒变异的潜在危机和疫情的滞后影响将逐渐显现,生物医药行业将面临持续的挑战和增长的需求两方面压力。随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具有重大潜在危害的传染性疾病防治领域进行布局,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药品供应,也将为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1]。
2020 年7 月16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0 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2020 年下半年的重点任务包括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要求继续完善药品耗材采购政策,深化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
随着国家级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低价传递效应凸显,中标药品的价格降至历史最低,集中采购也从药品扩展到高值医用耗材领域。此外,省级及跨省联盟的集采还纳入了尚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采购品种更加丰富,覆盖市场更大,中选规则也不断优化,与国家集采形成互补,一同加速改变现有的药品招标机制,重塑药品价格体系和竞争格局。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环境变化和生存挑战,促使企业在激烈竞争中提升药品质量,突破现有生产模式,寻找新的发展抓手,进一步实现创新转型升级[2]。
2020 年12 月16 日,国家医疗保障局组织的2020 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谈判结束,此次谈判既有备受关注的抗癌药物,也有常见病用药,此外百余款创新药也纳入其中。
在学习函数综合应用知识时,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其图象(有无交点、交线围成的图形面积、数形结合等),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函数所表示的图象,学生通过这些图象的变换很快就能理解函数的概念了.除了多媒体教学,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动手绘画等有趣的活动来学习数学.综上所述,高中数学的教学应该有意识、有目的、有策略地针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需要进行变通,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以此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随着医保目录调整常态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措施为医保腾出空间,临床价值高的创新药将会加速陆续纳入医保目录。面对激烈的医保准入角逐,大幅降低药品价格是纳入医保目录的前提,创新药定价的降低使得其市场预期规模缩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创新动力;但另一方面,得益于医保渠道销量的快速增长,创新药适应证销售峰值显著提前,企业能够更快地从中获得回报,实现创新驱动研发的良好循环。
2020 年7 月8 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公布《突破性治疗药物审评工作程序(试行)》等一系列文件。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等4 个加快通道的设立,从制度上进一步确立优先审评审批的实现路径,激励企业研发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重大疾病防治药物和临床急需药物。自8 月5 日药品审评中心(CDE)公示首个突破性品种以来,截至2020年12 月30 日,共有20 款新药被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品种,另外还有3 种药物进入拟突破性治疗药物品种。
突破性治疗药物审评程序定位于药品临床试验研制阶段,能够使在早期研究中显示良好前景的药物尽快进入市场,缩短其审批时限。在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加快转变创新模式、提升创新质量的背景下,突破性治疗药物审评程序将进一步激励本土创新药企重点关注并加速推进具有临床优势的高质量药物的研发,优化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研发布局。此外,优先审评的常态化、有条件上市范围的扩大以及长三角和大湾区审评分中心的设立都将持续稳步地发挥对创新的促进作用。
带量集中采购和一致性评价大幅压缩了仿制药的利润空间,在医保控费的大趋势下,生物医药行业被迫加速转向创新药研究。众多企业争相布局市场需求大、可跟踪靶点多、临床前研究门槛相对较低的抗肿瘤药物,造成各类热门抗肿瘤药物的赛道拥挤,同质化竞争激烈,进一步导致商业化前景不利[3]。
以靶向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或其配体(PD-L1)的抗肿瘤药物为例,目前有8 款药物在中国获批,其中4 款是国产药物,但还有近70 款国产PD-1/PD-L1 抗体已申报临床。已上市的以PD-1/PD-L1 为靶点的药物通过大幅降价,成功被纳入医保目录,可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但是较低的价格成为后来者的“天花板”,这些企业将很难从所谓“创新药物”的上市中获得足够的回报。
对于制药企业而言,高昂的研发投入能否得到足够的回报取决于药物研发的创新和差异化程度是否显著高于同领域其他药物。抗肿瘤药物仍是本土创新药企研发的重点,但在药物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适应证的选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创新的差异化。更具意义的是针对不同靶点进行布局,特别是未有相关药物上市的靶点,比如受到极大关注的巨噬细胞免疫检查点CD47,可找准切入点及时进入该领域抢占先机。此外,新技术的开发也将成为企业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避开同质化严重的肿瘤免疫管线,关注其他疾病领域的用药需求,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眼科药物、呼吸系统疾病药物和抗感染药物等,及早布局具有潜力的研究领域,形成独具特色的差异化研发管线,成为国内生物医药企业深化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早期我国新药研发企业通过项目授权许可引入国外药企的一些品种,丰富企业的产品管线,这种所谓的海外项目引进(license in)模式对促进我国新药研发企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本土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海外授权合作(license out)开始逐年增长。
2020 年,国内药企海外授权项目近20 项,授权合同总额远远超过海外项目引进交易额;授权项目不仅涉及创新药物,也包括创新技术平台;被授权方也从早期的欧美巨头药企,逐渐扩展到“一带一路”国家的制药企业。中国创新药物通过授权走向世界,这是国际制药行业对我国本土企业创新实力的认可,也是本土创新药物更多更快地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渠道。
2021 年,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国际化进程持续稳步推进,本土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将逐渐常态化,企业的跨国合作也会越来越多元化。在国内创新研发日益成长以及药品价格受到制约的情况下,国际市场将成为本土企业获得足够创新回报的关键。
2020 年,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持续受到资本市场青睐,科创板和港股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增加,资本助力上市企业进一步推动新药研发。2021 年,科创板仍然会是许多企业上市的首选,但上市企业的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不断成熟的市场机制和严格完善的监管体系,将有助于真正的创新企业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获得投资人及投资机构的认可。
人工智能(AI)技术在医药行业的应用,掀起了AI+新药的研发热潮。许多从事AI 研发的企业尽管仍处于成长早期但发展迅速,受到资本市场的极大关注。2020 年,多家AI 驱动药物研发公司完成了高额融资,晶泰科技更是以3.2 亿美元的C 轮融资创下全球AI 药物研发领域融资额的最高记录。2021 年,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参与以及资本市场的助力将进一步推动我国AI 新药研发领域的增长,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也为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及早跨入AI 药物研发的新时代创造契机。
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深度介入、全程参与,多种中成药作为推荐用药被列入国家及各省市的诊疗方案。目前,新冠肺炎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中医药辨证施治、对症下药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缓解疾病症状,控制疾病进展,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阻击战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其优势和特点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与认可,引起各界广泛关注,这也为中医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20 年12 月21 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中药要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新发展理念,建立健全符合中药特点的审评审批体系,注重中医药的整体观和原创思维,加强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2021 年,在“尊重中医药特点,遵循中药研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中医药企业应认真借鉴抗击疫情的成功经验,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与保障条件;坚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注重亟待满足的临床需求,探讨符合中药特点的评价技术和方法,推动经典名方等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开发,以适应新的注册申报和审评审批制度,为促进我国中医药产业的振兴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021 年预计多款抗肿瘤新药获批,其中备受关注的是CAR-T 疗法。CAR-T 疗法是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的重大突破,迄今为止,已有3 款CAR-T 产品获得美国FDA 批准。国内虽然还未有CAR-T 疗法获批上市,但我国对CAR-T 疗法非常关注和重视,4 款CAR-T 产品被授予突破性治疗药物资格[4]。2021 年,预计国内首款CAR-T 疗法——复星凯特与Kite Pharma 合作开发的益基利仑赛将会获得批准,其为首个在中国申请上市的CAR-T 产品,并被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有望于2021 年第1 季度获批。药明巨诺的瑞基仑赛也已处于注册审评阶段,预计于2021 年获批上市。
首款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有望获批。纬迪西妥单抗是由荣昌生物研发的一种新型抗HER2 ADC,也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和申请上市的ADC。2020 年8 月,荣昌生物提交纬迪西妥单抗上市申请,适应证为复发/转移后接受过至少2 种化疗方案系统治疗的HER2过表达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并于9 月被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此外,荣昌生物的另一款生物新药泰他西普,能够同时抑制B 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 lymphocyte stimulator, BLyS)和增殖诱导配体(A proliferation-inducing ligand,APRIL)2 个细胞因子,已于2019 年11 月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望于2021 年获批。
除了生物药以外,多款小分子药物预计在2021年获批,包括细胞间质上皮转换因子(c-MET)抑制剂、第3 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和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以及Bcr-Abl 抑制剂等。
和黄医药研发的赛沃替尼是中国首个申请上市的选择性c-MET 抑制剂,2020 年7 月被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赛沃替尼被作为单一疗法或与其他药物联用治疗多种实体瘤的全球临床研发正在进行中,该药有望成为首个代表中国走向全球的抗肺癌靶向创新药物。艾力斯研发的国产原创第3 代EGFR-TKI 艾氟替尼在更名为伏美替尼后,于2020年8 月向CDE 提交了新药上市补充申请,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此外,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PARP抑制剂帕米帕利的新药上市申请于2020 年7 月获得CDE 受理,用于晚期卵巢癌的治疗,并在之后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奥瑞巴替尼由亚盛医药开发,是一种新型口服第3 代Bcr-Abl 抑制剂,也是我国首个针对耐药慢性髓系白血病的Bcr-Abl 抑制剂,于2020 年10 月被纳入优先审评。
得益于优先审评审批程序,上述具有明显临床价值或治疗优势的多款创新药均有望于2021年获批。
2021 年,随着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持续深化,药品审评审批制度全面实施,生物医药企业将面对更大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压力,更多企业将趋于研发差异化和运营国际化的布局,借力资本市场,通过平衡自主研发和产品引进优化管线,达到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致谢:
感谢陈春麟、陈桂良、傅大煦、高惠君、胡善联、沈竞康、唐忆文、陶建生、叶桦、张万年、周新华等专家对本文作出的贡献(排名按姓氏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