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张蜀艳 何 琼
(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提高劳动者的科学素养、文化修养、实践技能,使之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企业员工。然而当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感慨“既缺人、又不好招人”“经过学校的学习后,学生到企业还要进行再次培训”,为提高职业院校的学生的技能,缩短到企业后上手的周期,“做中学、学中做”的现代学徒制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很多职业院校尝试实施“以就业为导向”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 “项目化、模块化教学”,以期探索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学徒制,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本文调研四川美容企业诗丽堂的发展模式,从中得到启迪,探究职教现代学徒制的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做中学、学中做”。探究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模式,目的是形成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深度合作,初步探索出适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如“学校企业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师师傅一体化、学生员工一体化”,并在一定范围内实施应用,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和成效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如在经过校企双方的专业的培养后,自认为比较能干,心态浮躁,任意跳槽,打消了企业参加现代学徒制建设的积极性;再则是相关配套政策不明朗,培养现代学徒制人才的成本需企业承担;最后是企业的利益导向原则,导致生产效益不好时就不愿意接受学徒。
纵观发达国家对于职业人才的培育,政策法规的强力推动是实施学徒制的重要基础,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是实施学徒制的基本保障,强化管理是实施学徒制的必要条件,校企合作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决定了学徒制的成效和水平。因此无论是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德国的双元制,还是澳大利亚的学徒制,都是以企业中心。企业是作为基本的技能培养活动场所,学校的职责是对学生职业技能巩固、提升,两者之间互相配合,共同育人。而我国目前实行的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及对象,是面对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中毕业生,这就限定了不能硬套国外现成的经验,而要去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
诗丽堂美容企业是四川一家经营美容行业的连锁型企业,1999年创始之初,只是一家店面不足40平方米的一家小型美容院,仅几名员工,发展到如今集科研、生产、营销、服务、培训等于一体的大型专业美容产业连锁机构。据介绍,目前进驻已超过37个城市与地区,拥有100万顾客,近8 000名员工。从40多个平方米的一个小店开始,到拥有现在的规模,这是一个跨度特大的发展。因此探究这个企业的发展模式,提供了一条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耦合共育人才的途径。
2.2.1 前店后校
企业在四川省内就有500多家门店,还将业务拓展到了全国各地,总计600多家门店。每个门店约有15-20多位员工,同其他企业一样,员工也有一定的流动性,但因其开办了自己的美容培训学校,员工几乎都是在培训学校培养出来的,故能很快补充这些离职的人员。
培训学校其学员没有门槛,初中毕业、高中毕业都可,甚至在年龄上也没有太大的限制。学校的学费较低,只需缴纳300元就可学2个月,甚至第一次考核不合格还可继续学习。并且这300元在学员成为企业员工一年后将以奖金形式返还,这使得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无太大负担。因此企业的不断发展没有受到员工人数不足以及技能达不到要求的制约。通过了这种“前店后校“的方式保障了员工的有效输入,不需要从社会或其他学校进行大量招聘,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用人需求。
企业还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和生产美容产品的工厂,确保了美容项目的持续推新和美容产品的更新换代,这样才能拉动进入美容院的顾客消费,也为企业不断发展夯实基础。
2.2.2 教考分离
学员的学历、年龄没有限制,那是否意味着员工的整体素质或技能手法就差强人意呢?企业会对新招进来的学员通过一系列培训,先对其进行企业文化的学习,企业在每次培训、团建及周年庆活动中会通过不同的形式对员工培养“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的企业文化及管理理念,还提出了“学校、军队、家庭”式的管理模式,将学校的学习、部队的军事化管理、家庭般亲情的温暖关怀有机融合,比如对困难学员的经济支助、对考试不合格的学员的心理辅导等。大大地提高了员工的集体意识,足以弥补其学历、阅历的先天不足。
企业除了对新学员进行新入职培训、军训、企业文化培育等,当然最重要的对其进行技能培训,也就是教授美容美体的手法与理论知识。培训学校的教师先教一些理论知识,包括熟悉美容的项目,通过教师的演示,学员们分组对练手法,边做边讲解操作步骤,教师一旁指导。一个月后,学员就会被分配到各个店面,观摩老员工给顾客做项目,从中积累实战经验。在正式上岗之前,培训学校将按制订的标准化流程作业方式进行验收考试,主考官一般由研发部经理来担任,而非教授学员知识和手法的教师。根据学员的操作手法,以及对各美容项目的操作环节、过程的讲解来打分,判定学员是否培训合格,以此确认学员是否可以到店参加工作。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与操作,在企业接受岗位培训,最后由行业协会通过认证考试。该企业是通过“前店后校”的形式完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
近年来,企业对教考分离进行了一项较大的改革——授星制。学员从学校毕业,经考核合格给予一星级,这个星级是与基本工资挂钩。在门店里上班后,根据工作年限和个人自愿,可申请参加两星、三星考核(考核项目增加,难度系数增加),考上后待遇上升,甚至还可以去竞聘前台、店长、区域经理等职位,这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机遇,稳定了企业员工队伍。授星后 ,学校教师会不定期到店抽查,对于考上星级的员工现场进行督导考核,若操作手法出现不按标准流程来完成的现象,就要被降星降酬,因此员工是高度负责,每天都将做好服务工作。
2.2.3 考核评价
企业对员工的考核评价分为“三个维度” “两个方面”。
第一维度为店长对日常表现进行考核评价,考核范围为考勤、着装、文明用语、新项目推广等具体事务。
第二维度为督导不定时下店对技能进行考核评价,观察员工是否按照标准化流程为顾客服务,检验员工的操作手法是不是按学校教授的进行,指导员工的操作、决定员工的星级。
第三维度为顾客对员工服务的满意度进行评价,会从“环境是否温馨、操作手法是否舒适、服务体验是否满意”等进行线上评价。
“两个方面”一是考核员工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他们通过学校的理论考核、到店后会学习巩固以及店长抽查、督导抽查、线上线下的理论考试来检验员工对于美容项目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技能操作,这是给顾客最直接的体验,“轻、重、舒、缓”将决定顾客的评价,督导除了现场观看员工操作,还要作为模特,让员工在其身上进行指定的美容项目的操作,以此来检验员工的标准化流程是否到位,舒适感是否恰当等。
企业将“三个维度”的评价结合“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量化整合,作为员工当月奖金发放以及评选优秀员工、合格员工、待提升员工的标准。
企业采取“前店后校”使得员工总量保持动态平衡,达到相对稳定,为其不断发展解决了一个最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考教分离”使员工的技能持续得以提升,使新项目的推广得以进行,促进员工职场发展;根据“评价考核”来确保了企业对员工标准化流程、标准化手法的要求,使顾客的体验感、舒适感提升,确保顾客对企业服务的满意度,愿意继续到企业消费,稳定已有的顾客群体,企业从而赢得了市场。
学校培养人才是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但目前存在高职院校培育的对象与社会、企业的需求脱节的现象,还有就是职业院校的教学体系更新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技能培训与市场、企业差距较远,从而影响学生就业,影响企业用人。职业教育是有别于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和研究型大学学术研究,为了使培养的人才有用武之地,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安排学生到企业工作实习,在职业教育中担任重要的角色。但可通过“前校后厂”的模式来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围绕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办市场需求专业,让企业人员参与到学校的教学。
在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过程中,还需充分认识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首先师生关系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而是在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下,企业骨干、技术人员也要担任教师的工作,学校的教师也要认识到自己的角色转化,要与企业人员一道共同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思索,在操作中践行。学校与企业共同营造一种新的教学氛围,将学生必需的知识与技能模块化、项目化,结合学生未来岗位需求,将知识技能融为一体,将教学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通过企业、学校之间“工”与“学”的交替,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职业素养。
职业类院校也要转变办学的思路,紧跟社会发展、区域经济的现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开办、调整专业发展方向,企业也要把人才培养作为己任,校企合作中,企业应意识到只有在人才培养上加大与学校的合作与投入,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综上所述,该美容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就采用了“做中学” “学中做”的现代学徒制。学徒制是一种古老的职业教育形式,主要以“师带徒”和“做中学”的方式来传承技能。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化进程传统学徒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现代学徒制是在以往以言传身教为主要技能传授方式的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学校职业教育,采用工作和学习相结合,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为学习者提供理论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工作经验积累和职业精神培养,从而适应现代企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现代学徒作为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知行合一,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已在一些高职院校推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学校与企业之间可通过以下途径来促进前校后厂的合作模式。
3.2.1 校企合作,政策引领
在实施校企共育人才方面,政府部门需更多的主导、引领,从制定政策、优惠奖励方面入手,为校企搭建合作的平台,协助校企深度融合,从而达到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目的。
高职类院校在政府部门的引领下,应主动出击,积极与各行业协会、优质企业取得密切联系,根据区域行业、企业发展及规模来决定办学的思路与方向,同时在校内筹备专业教学理事会,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学校教学专业发展,共同制订培养方案,使得学校在培育人才、专业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做到事半功倍。
3.2.2 校企直通、强化实践
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而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加强。职业类院校的实训条件再好,设备再先进,但始终没有企业生产、工作的氛围,学生还需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经过锻炼,才能有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认识与领悟,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增加学生到企业实践的教学环节。该美容企业“学校+门店”的学习培训,让学员在两个月内可将基础的美容、美体项目学会,到门店后再跟指定师傅进一步进行实操学习。公司与在校学生签订“积分制”弹性工龄计算方式的协议,从学生到企业实习起开始给学生计算工龄积分,待学生正式上岗工作,有可能成为正式员工,减免学生的实习期。学生在生产实习、寒暑假的到岗实训中积累了相关的工作经验,认同了企业的文化与理念,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大量的学生入职公司。
3.2.3 校企共管、教考分离
作为职业类的院校,培养人才是为企业服务的,企业是学校培养的人才的聚集地和归属地。企业需要的人才不是靠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学校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就可开办的,因此需要企业深层次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双方采用订单合作的方式,进行现代学徒制教学,学校引进企业的管理机制,使用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标准来管理、培育学生。企业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教学、管理中,并在制定考核方案时占主导地位中,现代学徒制不应只是传统的平时+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而是要注重对过程的考核,即:①对理论知识掌握评价,根据课程标准、模块化、项目化的要求,对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进行评价;②职业素养评价,需对学生(学徒)的职业道德如:爱护设备、节约器材、保护环境、敬业精神、遵守学校及企业规章制度、心理素质、体能等多方面进行评价;③能力评价,需对学生(学徒)的学习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各方面的考核评价。进入订单班学习的学生需要在这种教考分离的模式下,通过“学校+企业”的共同考核,才能顺利入职。
3.2.4 校企合力、创新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职院校类开设的专业主要是应用型学科,与企业的人才需求非常贴近。但现代社会技能的发展与革新是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也是越来越快。企业对复合型、创新创业的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在大学校园、实验室,其主要阵地应在企业里。
企业才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基地和摇篮。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对于工艺革新、产品改进、设计、提升质量的迫切需求,但企业是以生产经营为主的一个实体,且某些企业不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没有拥有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人群,而高职院校有相应的科研经费、实训场所、较为先进实验设施和高素质的人才储备。为了能提高学生与社会、企业无缝衔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通过政府部门的主导与衔接,行业与企业共同参与职业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在通过与中小微企业在项目建设、产品革新、工艺改革方面的实践活动,极大程度上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并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注入活力,也使得学生在参与企业合作的项目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技能,开拓自己的眼界,为强化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传统的校企合作大多采用“学校培养教育,企业顶岗实习”,学生从学校到企业成为职场人的身份、角色转化过渡期较长,学生就业不稳定,入职还需再培育。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在学生成长为员工的过程中,校企共同进行管理,企业加大对学生(学徒)的教育,将企业的实际工作知识作为讲授内容,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为学生呈现出真实的生产与工作实践经验,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操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提升。采用“前校后厂、教考分离、创新发展”模式,加强订单合作减轻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也为企业培养紧缺人才,降低了员工的培养成本,形成了校企合作、学生成长的“多赢”局面。
企业取得成功不仅仅只依靠信息、产品,更重要的因素是人才。应用型、技术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只依靠职业院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当前企业需求多元化,职业教育更需倡导符合职教发展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在政府引领下,高职院校要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深入探索“前校后厂、教考分离、创新发展”等途径,深化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共育人才承担各自的工作,形成“1+1>2”的合力,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培育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