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学校建设的路径探析
——基于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的实践探索

2021-11-30 11:48湖北省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魏义华
青年心理 2021年7期
关键词:研究型研学建设

湖北省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 魏义华 徐 锋

一、研究型学校的概念界定

研究型学校这一概念是从研究型大学衍生而来的,它是一种新的学校发展思路。而何谓研究型学校?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相对权威的概念界定。这里的“研究”并不等同于“科研”,而是指通过探索解决学习上的困惑和工作中的问题,以发现知识、满足好奇、追求真理,并最终获得成长的一种工作和学习方式。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研究型学校就是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基础,在学校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课堂建设、活动建设方面突出研究特色,通过课题研究、教学研讨、合作学习等形式,打造多样化的研究平台,塑造善于学习、崇尚研究的学校文化,形成教学即研究、学习即研究、工作即研究的一种教育教学基本形态。

二、研究型学校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增强企业的整体能力,提高整体素质,即建立能够让所有成员都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它的基本价值在于解决问题,它的特点是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习型组织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对其他组织的改革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型学校的建设就是要通过营造浓厚的学习和研究氛围来促进学生自主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并最终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二)教育生态理论

该理论主张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以整体联动思维和系统平衡思维,从教育生态环境、教育个体生态、教育群体生态和教育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和制约机理入手分析解决教育问题,认为教育系统内的诸要素不仅在内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形成一定的结构,而且教育系统内外也进行着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具有多维镶嵌性。建设研究型学校就是要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生态,进而带动整个学校教育生态的改变,让学校师生在这种崇尚学习、研究与反思的学校教育生态中实现自主发展。

三、研究型学校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培育研究型学校文化

研究型学校文化具体包括学校的理念文化、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具体而言,就是以学校的校风和学风引导广大师生在工作和学习中勤于反思、善于研究,以“成就教师,成长学生,发展学校”的建设愿景引领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研究型学校建设实践,让师生发现研究之美、欣赏研究之美,促进自主发展。通过组建参与广泛、形式多样的学习团队,建立常态化的学习培训机制,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营造自主学习的校园氛围。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尊重教师在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的个性和差异,为教师营造一个氛围和谐、制度严明的研究环境,发挥好制度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努力营造“人人善于学习”“人人善于研究”的良好研究氛围。

(二)培养研究型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在研究型学校建设背景下,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应着重提升教师的学习意识、问题研究意识和教学研究水平,让教学研究成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引领教师走“研究型”教师的专业发展道路。

1.组建多类别研究型团队

研究只有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才能焕发出它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学校以备课组为单位组建了导学案、导练案研究团队,通过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让教师们组团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研制导学(练)案的编写,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此外,还有以“博士工作站”为平台组建的跨学科融合研究团队,以教育教学实证研究为抓手组建的科研骨干团队等。通过组建上述多类别研究型团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养。

2.搭建多样化的教研科研平台

遵循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的理念,学校构建了“基于问题,课例跟进,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校本教研模式。

教师成长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研究型学校建设的主要着力点。为建设一支精研尚思的教师队伍,学校进一步加强了教师成长机制建设,具体做法有:一是在进一步完善我校市区“名师工作室”培养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名师工作室的门类,提升名师工作室的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二是发挥“青桐计划”(师徒结对)的师承作用,形成“师徒型人才链”,调整目前“一师一徒”的结对模式,发挥“转益多师效应”,形成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的校园风尚;三是建立多元校本培训体系,加强研究方法的培训和指导,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涵养思想,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近几年,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成果斐然,一支精研尚思的教师队伍基本形成。

(三)构建研究型课程体系

课程是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结合研究型学校建设目标,学校将课程育人目标确立为:促进全体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学能力、团队精神、自我管理能力、出色的语言和口头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四)建设研究型学习课堂

建设学习中心课堂是研究型学校建设的主要内容,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学习为本的教学理念,让课堂由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只有构建学习中心课堂,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实施“STR”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构建“STR”课堂,是建设研究型学校的重要载体和抓手。“STR”课堂中的S和T分别代表学生(student)和教师(teacher)两大课堂主体,R既表示课堂研究特色,也表示我校数据中心为课堂教学提供的资源(resource)支撑。“STR”课堂教学模式旨在强化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自主、体验、感悟、建构的特征,形成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建设校本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是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和基础。为保证STR课堂教学模式的顺利推行,学校在建构研究型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校本导学(练)案的开发和管理。由各学科备课组具体负责研究型学习的校本导(学)练案的开发,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导学(练)案编写的督促检查。

(五)开展研究型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开展研究型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1.开展研学旅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校分学年段设计研学旅行活动内容,形成了逐步深入、层层递进的研学课程体系。学生进校第一年主要参与周边社区的生活小调查和志愿服务,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熟悉研学的基本流程;第二年将赴校外教育基地实地调研,参加自然生态或社会发展状况的调查,体验研学的社会价值;第三年将有机会与校外院士、专家团队对接,开展各类别的、微专题的课题研学,形成课题研学报告,提高研学的研究质量。

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责任意识的基础上,学校的研学旅行更加突出对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国际著名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对学生的研学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学校开展的研学旅行,既体现了武汉的区域特色,又拓展了学科宽度。”

2.开设特色社团课程,培养学生个性和特长

社团课程既要体现研究特色,也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调研所获取的学情数据,学校开设了三个方向的社团:学科实验操作类、语言运用与欣赏类和艺体特长审美类。其中,学科实验操作类社团侧重以小团队的形式开展“微专题”研究,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探究的奥秘,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比如,学校生化社团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关于空气质量、身边物质的酸碱度、花青素的提取等十多项跨学科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研究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研究型研学建设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路径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研学之旅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小学数学单元研究型整合学习的探究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