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成伟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河南 商丘 475000)
物理在高中教育中是重点学科之一,现代高中物理教育不再单一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是更加侧重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也是素质教育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时代要求。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物理教师作为学科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生发展所必备素养的责任,理应通过课堂教学实现这个任务。本文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在实例的基础上,站在核心素养大背景下,寻找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对物理教学而言具有现实意义。
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其中科学思维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要从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从而获得在求解物理问题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的目标。教师首先要清楚物理学科的学科本质和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才能不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次。素质教育改革早已成为教育行业中的必然,物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其与时俱进的体现,也是提高物理教育水平的创新途径。更为重要的是,高考物理对学生的考查,越来越侧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因此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也是帮助学生提高高考成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物理观念由学科知识观、学习观以及物理价值观构成,决定着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简单地创设教学情境,精心组织课堂活动,使学生在了解整体物理结构的同时着重关注学习重难点,学会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进而逐渐养成物理观念。学生在形成科学物理观念后能够进行科学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讲授“力的分解”一节时,首先请两名男同学上台分别双手抓住一根布条,用力向教室的两边行走,两人势均力敌,这时走上来一名女生,用手在布条中间一拉,两名男生位置发生了变化,其他学生惊讶地说道:“女生的力气竟然比男生大!”教师道:“其实女生的力气并不比男生大,而是她用对了力,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力的分解,并应用该知识点来解释刚才的现象。”教师随即通过多媒体演示了固定在两个不同位置的橡皮筋在两个力和一个力作用下的效果,使学生认识到“合力”与“分力”两个概念以及“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就是在分解力”,并带领他们共同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地与教师配合,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形成了科学的物理观念,实现多元化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核心素养的渗透强调在最大限度上优化教学活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以此来促进教学要素之间实现多维互动,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采用以下几种关键策略。第一,目标引领。要将物理核心素养合理地渗透和体现于教学目标当中,并使其更加具体、明确,从而对教学方向进行引领;第二,问题导学。围绕物理核心素养概念,尽可能地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原始物理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第三,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提出更加符合学生认知基础的学习任务;第四,注重生成。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性资源,发挥其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发展的积极作用;第五,跟进评价。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多元化和发展性的评价,以此来引导学生科学思维、物理观念、探究能力等多方面素养的共同发展。
目前在课堂教学方面,虽然教师们在积极转型,也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简单地念教材,学生对着多媒体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渐渐地学生对物理课堂失去兴趣,造成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应将有趣的物理学历史故事渗透到物理知识点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听历史故事的同时,明白概念产生背后的历史,加深概念的理解,变抽象为具体,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如:学习电磁感应的时候,教师可以讲述奥斯特发现电流的历史故事。奥斯特从大学就开始探究磁力和电力之间的关系,经历无数次实验都无结果。直到十几年后,他在课堂上做了一个即兴实验,他将一根很细的铂丝连到电池两极,在铂丝下方放置一个小磁针,接通电源,小磁针竟然转动了一下。学生们没注意到这一现象,但奥斯特却高兴得从讲台上摔下来。教师利用这段物理学史,让学生感受物理学家发现电流磁效应的激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简单来说,物理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物理课程中获取的,对于个体的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重要意义的品质与能力。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新课标的重要要求,已经逐渐成为引领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充分重视核心素养对于突显学科价值的重要作用,对物理核心素养进行更加准确的解读,并以此为基础对物理教学策略进行改进。这样一来,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认知基础,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