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秋
(泸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泸西 652400)
泸西县资源丰富、生态宜居,具有不可替代的光、热、水、土、气等自然禀赋,特别是负积温达标、地处温带区、春季回暖早、昼夜温差大、夏季温度不高湿度不大的低纬度高原气候,是水果、蔬菜、花卉和特色中药材最适宜的种植区之一。2012年开始打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坚持以推进高质量跨越发展为主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保证农村各类集体资产不流失、不打破家庭经营基础地位、不割断农民与土地利益联系的前提下,把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与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管理,以及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结合起来,坚持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农户为主体,以企业为龙头,有效融合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生产要素,探索推广了“党总支+合作社联农户+龙头企业”的“村社合一、社企共融”全覆盖模式,为决战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推进全县高质量跨越发展夯实了产业基础。
以“组织强、产业兴、群众富”为目标,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引领作用,统筹抓好群众宣传教育、产业规划、要素整合、项目实施、模式推广、监督管理等工作,在全县81个行政村(社区)注册成立农业综合开发服务社,充分盘活村级土地、荒山荒坡、房屋、农业产业设施和上级财政支农资金、扶贫帮扶资金等各类资产、资源及资金,折股量化后投入到合作社,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流转折资、现金入股及劳务服务等方式加入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分享产业链收益。2017年以来,泸西县累计整合资金5062万元折股量化到合作社,为全县广大群众实现持续稳定增收注入了持久动力。
坚持规模化布局、园区化推进、组织化引领、品牌化打造、融合化发展,按照“产业布局到哪里,新型经营主体落户到哪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的思路,加快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冷链物流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金融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2018年联合中国农业银行泸西县支行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风险补偿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乡村振兴贷”试点工作;2020年联合农村信用联社探索开发了“安居·乐业”系列特色信贷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先后培育和引进浙江海亮、广东宏升等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到泸西投资兴业,借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研发创新、资金投入、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拓展等优势,充分发挥带动作用。目前全县共有省、州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1家、专业合作社342个、家庭农场54个,国家和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7个、规模养殖场156个,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业态丰富、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实现了“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
充分发挥“村社合一、社企共融”的优势,坚持村级党组织管资产,新型经营主体管经营,合作社发挥组织发动群众、土地流转、技能培训、劳务组织、股权管理的主体功能,聚焦“烟、果、菜、花、药、畜”等特色产业,精准制定村庄产业规划和产业项目,科学确定与农户的联合方式和与新型经营主体的连接模式,激发农户土地入股、产业劳动的内生动力。农户通过产权入股、流转土地、定单生产、务工服务等方式与新型经营主体合作,有效融入产业链,实现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合作化发展转变。
全县建成优质水果基地1.93万hm2、标准化蔬菜基地1.27万hm2、播种面积4.4万hm2、产量165万t、花卉苗木基地1067 hm2、生物药材基地4800 hm2、优质烟叶基地9800 hm2。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步伐加快,仅蔬菜产业链上就注册新型经营主体320家,种植规模万亩以上的2家、千亩以上的18家。其中,销售额上亿元的6家。截至目前,泸西“三品一标”有效认证54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认证4个、有机认证1个、有机转换认证9个、无公害认证26个、绿色食品认证14个、注册涉农商标78个、云南名牌农产品品牌8个。920 hm2蔬菜基地通过供港澳蔬菜基地备案和农产品进出口原料基地备案,成为杭州G20峰会生鲜蔬菜主供基地,全国低纬度高原特色农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梨桃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云南省出口食品农产品安全示范区。2017年“三农”发展综合考评名列全省“四类县”第一名,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和全省县域跨越发展先进县。
2020年,通过订单生产模式发展烤烟产业,覆盖贫困户1527户种植1360 hm2,实现销售收入9746.65万元,户均增收6.38万元;发展中药材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100户,实现销售收入1430万元,户均收入1.3万元。通过共创共享模式,在稳步发展梨、桃产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苹果、柑橘、香蕉、火龙果、猕猴桃、雪莲果等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2201户,户均增收3万余元;发展蔬菜种植,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2440户,户均收入8000元;发展畜牧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998户,实现收入309万元,户均收入3100元。土地被流转的农户通过技能培训后到龙头企业务工,日均用工量达2万人左右(其中贫困劳动力7000余人),年支付工资5.2亿元,有力促进了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的转变。
通过全覆盖模式的推广,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围绕党组织作用在产业链上发挥、“领头雁”队伍在产业链上壮大、合作经济组织在产业链上拓展、各类资金在产业链上撬动、党员群众在产业链上抱团的产业党建“五条链”。领办、创办各具特色的合作经济,探索“多村一股”“一村多股”等合作模式,党组织在引领带动产业发展中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2019年,全县81个行政村(社区)集体经济总收入为5148万元,超过10万元的村有9个,超过50万元的村有3个,最高达121万元;2020年55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有了领办合作社的经历,有了村集体经济的后盾,基层党组织和村组干部工作更自信了,履职更担当了,真正得到了群众的认可。群众入社后,不仅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增加了经济收益,更带来了思想观念、组织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有了组织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