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萍
(吉林省梅河口市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心,吉林 通化 135000)
为解决当前机构编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分析新形势下机构编制工作的特点、重新审视机构编制工作的突出矛盾,不断加大机构编制管理力度,大力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创新,为梅河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一)有较强的综合性。机构编制管理不仅仅局限于管理机构数、管编制数,必须要着眼于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权建设提供体制保障,必须要紧扣市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做到该加强的及时加强,该控制的严格控制,该精简的坚决精简,尤其注意解决关系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中的体制机制问题。
(二)有较强的系统性。机构编制工作是系统性工程,机构编制管理包含“决策、执行、监督”诸多内容,涉及组织、纪检、人事、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各个部门,涉及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职能、机构、人员编制的配置和调整,涉及提出目标,进行研讨,制定方案,实施改革,管理控制、监督检查众多环节。
(三)有转较强的前瞻性。机构编制工作与其他工作一样存在内在的规律,每次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结束后,部门职责履行、机构运行都有一个磨合期,必须予以关注并加强跟踪考察。要求机构编制部门掌握这些规律,做到能早则早尽量早,能快则快尽量快,早调研、早谋划、早部署。变被动为主动。
(四)有转强的实践性。无论是职能配置、职责调整、机构设置,还是人员编制核定、领导职数配备方案,必须要符合工作实际需要,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五)有较强的政策性。行政体制改革、机构改革、机构编制管理,中央和省均有一系列的政策加以规范。各级党委、政府也明确了一些更具操作性的标准。
(六)有较强的纪律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关系理顺等都集中体现在“三定”规定、机构编制方案上,规定的执行决定着改革的效果,也决定着机构编制反弹与否,所以必须严格机构编制纪律,对机构编制执行存在的问题不能回避,敢于触及矛盾,健全监督和处罚机制。
行政管理体制必须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而机构编制资源的有限性,又决定其被动性、滞后性的必然。机构编制工作在矛盾中运行,为解决矛盾而发展。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与机构编制管理被动性的矛盾。社会转型时期,政府需要应对比以往广得多、复杂得多的矛盾,作为上层建筑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需做出调整,以回应经济基础的巨大变革。受长期形成的工作方式影响,被动的色彩比较突出,主动谋划和推动改革不够多,无论是体制改革、机制完善,还是机构调整、编制管理,大多以党委、政府交办,部门请示,机构编制部门被动办理为主。超前思考,主动谋划,推进体制改革和针对新情况迅速出台新的管理规范等举措,在工作中所占的比重不够,对未来政府部门的整合或者设置趋势缺乏方向把握,不注重研究机构编制工作背后的政策背景和体制因素,工作层次不高,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不够。
(二)机构编制资源的有限性与机构编制刚性增长的矛盾。受财政状况、社会分工、信息传递、工作效率等因素的制约,政府组织规模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机构编制关系各级财政状况,关系人民群众利益,关系各项工作体制机制保障的政治资源,机构编制部门肩负着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的责任,必须把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管好用活,把机构编制用在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
(三)机构编制工作的综合协调性与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水平不高的矛盾。机构编制部门长期处在改革的风口良尖和行政管理的必经环节,机构编制工作制度化程度不高,在很多环节没有明确的、科学的标准可以作为依据,制约了综合协调作用的发挥。机构编制管理缺乏成熟的制度和完善的标准,只有更多地依靠经验,不但权威性、科学性不够,还带来不平衡。
(四)机构编制增长的巨大压力与机构编制管理法制化程度不高的矛盾。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导致利益格局调整大、社会矛盾多、解决问题难,改革、发展、稳定需要党委、政府和部门做大量的工作,各部门不仅要完成日常管理工作,还要面对许多新增加或者突发性的任务,在整个行政管理大环境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机构编制反弹压力巨大。
(一)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理念创新。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总结分析机构编制工作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将机构编制摆到党和政府重要的执政资源的高度予以重视,通过对执政资源的科学配置,为行政体制运行、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改革、实现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推进机构编制管理机制创新。一是完善机构编制宏观管理机制,在加强编制日常管理和审批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宏观管理,探索完善管总量、管标准、管结构的机构编制管理机制。二是完善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坚持在机构限额内调整机构、在编制总量内调整编制配备人员、在核定编制内合理配备领导。三是完善机构编制重大决策调研和论证机制。要建立定期调研、专题调研、跟踪调研、定点联系制度,在实践中、到群众中找办法、寻良策;要对重要方案和重大决策的制定和执行程序、执行效果实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论证和评估,确保决策的科学性、预见性、有效性;要建立机构编制专家人才库,紧密联系法律法规、行政体制、人力资源、财政税收等行业、部门的专家、学者或业务骨干,建立咨询制度。
(三)推进机构编制管理方式创新。努力实现五个转变,一是实现从单纯的数额管理向职能管理与数额管理并重的转变,以职能管理促进数额管理;二是实现从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积极适应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超前研究和思考体制、职能、机构、编制的调整意见;三是实现从单一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协调好机构编制工作的实施,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四是实现从粗放型的外延式管理向集约型的内涵式管理转变,在盘活存量上做足文章,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想够办法;五是实现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充分用足用够现有法律法规政策,从管理方式上要效率要成果。